一种转向装置,包括:能够沿轴向方向伸缩地调节的转向轴(3)和转向柱外壳(4);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孔(57)和多个分隔部(58)的锁板(42);以及齿(51),齿(51)前进至锁板(42)以及从锁板(42)后退,并且齿(51)与锁板(42)的孔(57)中的一个孔相接合。转向轴(3)包括安装有转向构件(8)的第一端部(3A)、以及第二端部(3B)。分隔部(58)设置成使得:在朝向从锁板(42)后退的齿(51)的方向上,第一端侧分隔部的高度大于定位于第一端侧分隔部的第二端侧的第二端侧分隔部的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所公开的日文的PCT申请No.2011-516323(JP 2011-516323 A)中描述的用于汽车的转向柱中,在其上安装有方向盘的转向轴通过由支承单元支承的调节单元而被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当调节单元沿转向轴的轴向方向移动时,可以调节方向盘在该轴向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单元设置于支承单元中的一对侧板之间。每个侧板均设置有孔,并且夹紧螺栓插入到孔中。锁定构件附接至夹紧螺栓,并且操纵杆联接至夹紧螺栓。形成有大量凹口的对置锁定构件经由断裂板联接至调节单元。当操纵杆被操作并且由此使夹紧螺栓转动时,锁定构件的突出部插入到对置锁定构件的凹口中的任意一个凹口中,并且方向盘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被锁定。在车辆碰撞时,由于断裂板的断裂,车辆碰撞时施加的能量被吸收。在JP-A-2011-516323中描述的转向柱中,可能出现半锁定状态,在该半锁定状态下,锁定构件的突出部未插入到凹口中,而是保持与对置锁定构件中的相邻凹口之间的边界部压力接触。当在半锁定状态下发生车辆碰撞时,根据碰撞速度,在断裂板断裂之前(分离之前)需要时间使突出部与附近的凹口相接合,因而使得断裂板的断裂时间被延迟。因此,存在车辆碰撞时的能量吸收特性(所谓的分离特性)根据在突出部与凹口接合之前突出部移动的距离而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能够抑制车辆碰撞时的能量吸收特性的变化的转向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为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转向轴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安装有转向构件,其中,转向轴是能够沿转向轴的轴向方向伸缩地调节的;转向柱外壳,转向柱外壳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并且包括定位于第一端侧的上外壳和定位于第二端侧的下外壳,其中,转向柱外壳是能够通过上外壳相对于下外壳沿轴向方向的移动而与转向轴一起伸缩地调节的;锁板,锁板固定至上外壳并且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孔以及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分隔部,其中,所述分隔部中的每个分隔部都与所述孔中对应的一个孔的第一端侧相邻;支承支架,支承支架固定至车身并且支承转向柱外壳;操作构件,操作构件由支承支架支承,其中,在伸缩地调节转向轴和转向柱外壳时,操作操作构件;以及齿,齿根据操作构件的操作而前进至锁板以及从锁板后退,并且齿前进至锁板以与锁板的所述孔中的一个孔接合。在转向装置中,分隔部设置成使得:在朝向从锁板后退的齿的方向上,第一端侧分隔部的高度大于定位于第一端侧分隔部的第二端侧的第二端侧分隔部的高度。根据以上构型,在转向装置中,当通过操作操作构件而使齿与固定至上外壳的锁板中的孔中的一个孔接合时,可以使转向轴和转向柱外壳的伸长及缩短停止并锁定转向装置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另一方面,当齿后退并且与孔脱离时,可以使转向轴和转向柱外壳伸长或缩短并且调节转向构件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在锁板中,所述孔中的每个孔设置一个与孔的第一端侧相邻的分隔部。当在齿未与所述孔中的任意一个孔接合而与分隔部中的任意一个分隔部形成压力接触的状态下发生车辆碰撞时,锁板与上外壳一起向第二端侧移动。在锁板中,沿轴向方向布置的分隔部设置成使得第一端侧分隔部的高度大于定位于第一端侧分隔部的第二端侧的第二端侧分隔部的高度。因此,随着锁板的移动,齿与下一个分隔部相接触,所述下一个分隔部高于已经与齿压力接触的分隔部并且与该分隔部的第一端侧相邻,齿由下一个分隔部引导至位于下一个分隔部与压力接触分隔部之间的孔,并且齿能够与该孔接合。也就是说,即使已经在齿与任意一个分隔部形成压力接触的状态下发生车辆碰撞时,仍可以更可靠地使齿和与该分隔部的第一端侧相邻的孔(称为“下一个孔”)相接合。由此,不论碰撞速度(或锁板的移动速度)如何,都可以使齿从齿与分隔部形成压力接触时至齿与下一个孔接合时的移动距离大致恒定且短。因此,可以抑制车辆碰撞时的能量吸收特性的变化。当从轴向方向观察齿时,从锁板后退的齿可不与分隔部中的距转向构件第二近的第二近分隔部交叠。根据以上构型,当从轴向方向观察齿时,从锁板后退的齿不与距转向构件第二近的第二近分隔部——即,用作两个相邻孔之间的边界部的分隔部中的最高的分隔部——交叠。因此,当在齿已经后退的状态下使转向轴和转向柱外壳伸长或缩短时,齿不与边界部中的任意一个边界部相干涉,因此,可以平稳地调节转向构件的位置。当从轴向方向观察齿时,从锁板后退的齿可以与分隔部中的距转向构件最近的最近分隔部交叠。根据以上构型,当从轴向方向观察齿时,已经从锁板后退的齿与距转向构件最近的最近分隔部交叠。因此,当在齿已经后退的状态下使转向轴和转向柱外壳伸长或缩短时,最近分隔部用作止动部,并且能够通过与齿相接触而将转向轴和转向柱外壳的伸长量/缩短量限制到预定量。转向装置还可以包括朝向锁板对齿进行偏置的偏置构件。根据以上构型,由于偏置构件朝向锁板对齿进行偏置,因此,即使当齿与任意一个分隔部压力接触时,仍可以在车辆碰撞时通过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而更可靠地使齿与下一个孔相接合。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的和工业的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为示出了转向装置1的示意性构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为转向装置1的沿着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为转向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转向装置1的沿着图2的线V-V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6为转向装置1的沿着图5的线VI-V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7为示出了在图6中所示的转向装置1中齿51从孔57中后退的状态的视图;图8为示出了处于半锁定状态的齿51及其周缘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为示出了转向装置1的示意性构型的示意性侧视图。在图2中,纸面的左侧对应于安装有转向装置1的车身2的前侧,纸面的右侧对应于车身2的后侧,纸面的上侧对应于车身2的上侧,并且纸面的下侧对应于车身2的下侧。参照图2,转向装置1主要包括转向轴3、转向柱外壳4、下支架5、作为支承支架的上支架6、以及锁定机构7。在转向轴3中,转向构件8安装至位于后侧的第一端部3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3)包括第一端部(3A)和第二端部(3B),所述第一端部(3A)安装有转向构件(8),其中,所述转向轴(3)是能够沿所述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伸缩地调节的;转向柱外壳(4),所述转向柱外壳(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向轴(3)并且包括定位于第一端侧的上外壳(16)和定位于第二端侧的下外壳(17),其中,所述转向柱外壳(4)是能够通过所述上外壳(16)相对于所述下外壳(17)沿所述轴向方向的移动而与所述转向轴(3)一起伸缩地调节的;锁板(42),所述锁板(42)固定至所述上外壳(16),并且设置有沿所述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孔(57)以及沿所述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分隔部(58),其中,所述分隔部(58)中的每个分隔部都与所述孔(57)中对应的一个孔的第一端侧相邻;支承支架(6),所述支承支架(6)固定至车身(2)并且支承所述转向柱外壳(4);操作构件(30),所述操作构件(30)由所述支承支架(6)支承,其中,当伸缩地调节所述转向轴(3)和所述转向柱外壳(4)时,操作所述操作构件(30);以及齿(51),所述齿(51)根据所述操作构件(30)的操作而前进至所述锁板(42)以及从所述锁板(42)后退,并且所述齿(51)前进至所述锁板(42)以与所述锁板(42)的所述孔(57)中的一个孔相接合,其中,所述分隔部(58)设置成使得:在朝向从所述锁板(42)后退的所述齿(51)的方向上,第一端侧分隔部的高度大于定位于所述第一端侧分隔部的第二端侧的第二端侧分隔部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3.24 JP 2014-060935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3)包括第一端部(3A)和第二端部(3B),
所述第一端部(3A)安装有转向构件(8),其中,所述转向轴(3)是能
够沿所述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伸缩地调节的;
转向柱外壳(4),所述转向柱外壳(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转
向轴(3)并且包括定位于第一端侧的上外壳(16)和定位于第二端侧的
下外壳(17),其中,所述转向柱外壳(4)是能够通过所述上外壳(16)
相对于所述下外壳(17)沿所述轴向方向的移动而与所述转向轴(3)一
起伸缩地调节的;
锁板(42),所述锁板(42)固定至所述上外壳(16),并且设置有
沿所述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孔(57)以及沿所述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分
隔部(58),其中,所述分隔部(58)中的每个分隔部都与所述孔(57)
中对应的一个孔的第一端侧相邻;
支承支架(6),所述支承支架(6)固定至车身(2)并且支承所述
转向柱外壳(4);
操作构件(30),所述操作构件(30)由所述支承支架(6)支承,
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原爱仁,杉浦友纪,高桥祐司,长谷笃宗,久保田健朗,星野茂,上坂阳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