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换热器及空调,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包括导流总管、与导流总管一端连接的至少两个导流分管,导流分管间并联设置;任一导流分管包括主管部和与主管部连接的限流部,限流部的内径小于主管部的内径,任意限流部也即第一限流部与第二限流部满足公式:L1/L2=(d1/d2)n且4.4≤n≤4.8,0.8≤d1/d2≤1.25,其中L1为第一限流部的长度,d1为第一限流部的内径,L2为第二限流部的长度,d2为第二限流部的内径。如此,在使用过程中,限流部的结构简单,且能够调节流经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管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使流经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管流路内的冷媒能够充分换热,使导流分管的出口端的冷媒温度趋向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换热器及空 调。
技术介绍
当前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主要包括导流总管和若干导流分管,在使用过程中, 所述换热器的若干导流分管经过多次折弯,以使流经所述导流分管内的冷媒能够充分利 用,使导流分管的出口端的冷媒温度趋向一致。如此,将会存在以下问题:在使用时需要调 试各导流分管的形状以及冷媒的途经的流程,且折弯的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及空调,旨在解决当前 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为使流经所述导流分管内的冷媒能够充分利用而导致的内部结构 复杂的问题。 为到达上述之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包括导流 总管、与所述导流总管一端连接的至少两个导流分管,所述导流分管间并联设置;任一所 述导流分管包括主管部和与所述主管部连接的限流部,所述限流部的内径小于所述主管 部的内径;任意两个限流部也即第一限流部与第二限流部满足公式:IVL2= (Ci1Ayn且 4. 4 < η < 4. 8,0. 8 < Cl1Al2S 1. 25,其中L i为所述第一限流部的长度,d 所述第一限流 部的内径,其中L2为所述第二限流部的长度,d2为所述第二限流部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公式中的η的值等于4. 6。 优选地,所述公式中的Cl1M2值等于1。 优选地,所述限流部的两端与所述主管部相连。 优选地,两个所述主管部的内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主管部与限流部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流总管与导流分管之间设有分流接头,所述分流接头包括一总端 和与所述导流分管对应设置的至少两分端;所述导流总管与所述分流接头的总端连接,每 一所述导流分管与所述分流接头的一分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流总管与导流分管焊接。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换热器及空调,所述换热器的导流 管组件包括导流总管、与所述导流总管一端连接的至少两个导流分管,所述导流分管间并 联设置;任一所述导流分管包括主管部和与所述主管部连接的限流部,所述限流部的内径 小于所述主管部的内径;任意两个限流部也即第一限流部与第二限流部满足公式=L1Zl2 = ((Vd2)η且4. 4彡η彡4. 8,0· 8彡d 1. 25,其中L i为所述第一限流部的长度,d i为所 述第一限流部的内径,其中L2为所述第二限流部的长度,d2为所述第二限流部的内径。 如此,在使用过程中,所述限流部结构简单,且能够调节所述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 的管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使所述冷媒流经所述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管流路内的冷媒能 够充分换热,进而使导流分管的出口端的冷媒温度趋向一致。【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第一导流分管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第二导流分管的部分示意图。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应当理 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提 供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 件的第一导流分管的部分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的第二导流分管 的部分示意图。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100(所述导流管组件可以为 换热器冷媒的进口管组件,也可以为换热器冷媒的出口管组件),包括导流总管1、与所述 导流总管1 一端连接的内径相同的至少两个导流分管2,也即第一导流分管21和第二导流 分管22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和第二导流分管2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 情况而定,附图中即为其二者的部分表现形式),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和第二导流分管22 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包括第一主管部211、与所述第一主管部211相连的第一 限流部212,所述第一限流部212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主管部211的内径。所述第二导流 分管22包括第二主管部221、与所述第二主管部221相连的第二限流部222 (优选地,第一 主管部211与所述第二主管部221内径相同,如此可更好的加工和装配),所述第二限流部 222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主管部221的内径。所述第一限流部212的长度L1与所述第二限 流部222的长度L2的比值L'L2等于所述第一限流部212的内径d i与所述第二限流部222 的内径d2的比值d ^士的η次方(如公式L VL2= (d ^d2)11),其中η的最大值为4. 8,最小 值是为4. 4,所述第一限流部212的内径Cl1与所述第二限流部222的内径d2的比值的最大 值为1. 25,最小值为0. 8,也即0. 8彡Cl1M2S 1. 25。 如此,在使用过程中,冷媒经过所述导流总管1分流到两个所述导流分管2,也即 第一导流分管21和第二导流分管22中(两个仅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也可以是3个 或多个设置,当然,要符合上述公式),由表1和表3可以看出,在设置所述第一限流部212 与所述第二限流部222之前,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的第一出口端213和第二导流分管22 的第二出口端223的冷媒温度相差为3. 4度,即表明所述导流管组件100的管路内的冷媒 没有进行充分换热。但设置所述第一限流部212和第二限流部222后,由表1及表3可以 看出,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的第一出口端213和第二导流分管22的第二出口端223的冷 媒温度最大相差为2. 3度,低于未设置前的温度,因此可以判断出经过所述第一限流部212 和第二限流部222调节冷媒的流量,使所述冷媒以使流经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和第二导流 分管22内的冷媒能够充分利用,使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的第一出口端213和第二导流分 管22的第二出口端223的冷媒温度趋向一致。0. 8 < Cl1M2S 1. 25是为了防止所述第一 限流部212的长度L1与所述第二限流部222的长度Ljg差过大,不易加工,增加结构的复 杂程度。在满足上述条件时,所述第一限流部212和第二限流部222结构简单,且能够调节 所述第一导流分管21和第二导流分管22内的冷媒的流量,因而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 的导流管组件100适于实用。当4. 4 < η < 4. 84= 2mm, d2= I. 8mm时,第一出口管与第 二出口管的温度如表1 : 表 1 当(I1= 2mm, d 2= I. 8mm时,对应的L丨与L2的值如表2 : 表 2 当4. 4彡η彡4. 8,屯=2mm,d2= 1.6_时,第一出口管与第二出口管的温度如表 3 : 表 3 当(I1= 2mm, d 2= I. 6mm时,对应的L丨与L 2的值如表4 : 表 4 进一步的,由表1和表3可以统计出,当η = 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的导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总管、与所述导流总管一端连接的至少两个导流分管,所述导流分管间并联设置;任一所述导流分管包括主管部和与所述主管部连接的限流部,所述限流部的内径小于所述主管部的内径;任意两个限流部也即第一限流部与第二限流部满足公式:L1/L2=(d1/d2)n且4.4≤n≤4.8,0.8≤d1/d2≤1.25,其中L1为所述第一限流部的长度,d1为所述第一限流部的内径,其中L2为所述第二限流部的长度,d2为所述第二限流部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金,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