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631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包括铜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柱本体上开设有V型槽,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还设置有凸起,该凸起包括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所述的铜柱本体、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依次连接构成U型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于: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要安装于壳体内时,不会出现滑动现象发生,并且能牢固的安装在壳体内,同时也能方便安装在壳体内;当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上的U型槽和V型槽均有个较好的复位力,实现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不会出现断裂现象发生,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整体的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汇流排的铜柱
技术介绍
现有的新型汇流排的铜柱要安装于壳体内时,容易滑动,存在安装不牢固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了安装不方便的问题;现有的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容易出现断裂或变形,强度较差,缩短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牢固的安装在壳体内、方便安装及延长使用寿命的新型汇流排的铜柱。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包括铜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块,该每连接块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还开设有V型槽,所述的V型槽包括左壁及右壁,该左壁与右壁所成的角度为60度,该左壁与右壁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的左壁和右壁均呈锯齿状结构,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还设置有凸起,该凸起包括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所述的铜柱本体与第一板块所成的角度为135度,所述的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的连接处弧形设置,该弧度为120度,所述的铜柱本体、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依次连接构成U型槽,所述的U型槽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成的角度为90度,该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所成的角度为70度,该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均呈锯齿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要安装于壳体内时,不会出现滑动现象发生,并且能牢固的安装在壳体内,同时也能方便安装在壳体内;当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上的U型槽和V型槽均有个较好的复位力,实现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不会出现断裂现象发生,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整体的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且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的连接处弧形设置,该弧度为120度,此结构设计,新型汇流排的铜柱要安装于壳体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并且还能与壳体减少磨损力,提高了安装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加强筋包括加强筋本体,该加强筋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向上凸起的弧面,该各弧面间距距离为1.8厘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强筋上的各弧面间距距离大于1.8厘米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复位能力太强,使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容易出现断裂,当加强筋上的各弧面间距距离小于1.8厘米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复位能力太弱,使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容易出现变形,所以加强筋上的各弧面间距距离为1.8厘米最为合理,有适量的复位能力使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不易出现断裂或者变形的现象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弧面包括前弧面和后弧面,该前弧面的弧度大于后弧面的弧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不同弧度的前弧面和后弧面构成弧面,有效的将弧面的强度分散,实现大小不一的复位能力,提高了复位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加强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锯齿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一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包括铜柱本体1,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中,所述的铜柱本体I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块2,该每连接块2上开设有连接孔21,所述的铜柱本体I上还开设有V型槽3,所述的V型槽3包括左壁31及右壁32,该左壁31与右壁32所成的角度为60度,该左壁31与右壁32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6,所述的左壁31和右壁32均呈锯齿状结构7,所述的铜柱本体I上还设置有凸起4,该凸起4包括第一板块41及第二板块42,所述的铜柱本体I与第一板块41所成的角度为135度,所述的第一板块41与第二板块42的连接处弧形设置,该弧度为120度,所述的铜柱本体1、第一板块41及第二板块42依次连接构成U型槽5,所述的U型槽包括第一侧壁51、第二侧壁52及第三侧壁53,该第一侧壁51与第二侧壁52所成的角度为90度,该第二侧壁52与第三侧壁53所成的角度为70度,该第二侧壁52与第三侧壁53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6,所述的第二侧壁52和第三侧壁53均呈锯齿状结构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要安装于壳体内时,不会出现滑动现象发生,并且能牢固的安装在壳体内,同时也能方便安装在壳体内;当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上的U型槽和V型槽均有个较好的复位力,实现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不会出现断裂现象发生,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整体的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且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的连接处弧形设置,该弧度为120度,此结构设计,新型汇流排的铜柱要安装于壳体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并且还能与壳体减少磨损力,提高了安装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中,所述的加强筋6包括加强筋本体,该加强筋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向上凸起的弧面61,该各弧面61间距距离为1.8厘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强筋上的各弧面间距距离大于1.8厘米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复位能力太强,使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容易出现断裂,当加强筋上的各弧面间距距离小于1.8厘米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复位能力太弱,使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容易出现变形,所以加强筋上的各弧面间距距离为1.8厘米最为合理,有适量的复位能力使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受到外力挤压时,有效的保证了新型汇流排的铜柱不易出现断裂或者变形的现象发生。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中,所述的弧面61包括前弧面611和后弧面612,该前弧面611的弧度大于后弧面612的弧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不同弧度的前弧面和后弧面构成弧面,有效的将弧面的强度分散,实现大小不一的复位能力,提高了复位能力。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包括铜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块,该每连接块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还开设有V型槽,所述的V型槽包括左壁及右壁,该左壁与右壁所成的角度为60度,该左壁与右壁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的左壁和右壁均呈锯齿状结构,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还设置有凸起,该凸起包括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所述的铜柱本体与第一板块所成的角度为135度,所述的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的连接处弧形设置,该弧度为120度,所述的铜柱本体、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依次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汇流排的铜柱,包括铜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块,该每连接块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还开设有V型槽,所述的V型槽包括左壁及右壁,该左壁与右壁所成的角度为60度,该左壁与右壁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的左壁和右壁均呈锯齿状结构,所述的铜柱本体上还设置有凸起,该凸起包括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所述的铜柱本体与第一板块所成的角度为135度,所述的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的连接处弧形设置,该弧度为120度,所述的铜柱本体、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依次连接构成U型槽,所述的U型槽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成的角度为90度,该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所成的角度为70度,该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均呈锯齿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响荣李靖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高科环保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