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植栽墙模块,其包含底座、出水管与植栽墙。出水管具有出水口,并包含内管、第一内出水口与第二内出水口。内管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第一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其中第一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二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并相对第一内出水口,其中第二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植栽墙设置于底座与出水管之间,并包含背板、框架与滤水层。框架设置于背板表面。滤水层设置于框架内,其中滤水层的位置对应于出水管,以接收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植栽墙模块,通过出水管、蓄水池、抽水马达以及输送管组成营养液循环供给系统,使得设置于植栽墙模块上的植栽杯不需以人工方式持续提供营养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植栽墙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循环式营养液供给的植栽墙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建筑物的不断增加,都市美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同时,为了配合节能减碳的议题,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现代建筑中的装饰也已经成为主流设计之一。例如,具有环保及美化功能的植栽墙。然而,目前市面上可见的植栽墙面(无论配置于室内或室外),皆以介质耕(土壤或木肩)方式栽种。当养分消失时,需人工洒水或浇灌营养液以维持植物持续生长,一但植物无法适时获得养分时,植物将枯死,而植栽墙面的外观也同样受到影响,同时也失去环保及美化功能。此外,当设置植栽墙面的场地更改设计时,其所设置的植栽墙面也必须撤除并淘汰,造成材料以及成本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栽墙模块,植栽墙模块通过循环式的营养液提供方式,使得设置于植栽墙模块上的植栽杯不需人工提供营养液。再者,植栽墙模块通过具有内管的出水管提供营养液,可以达到出水均匀的效果,以避免植栽墙模块墙面上的植栽无法均匀获得养分。此外,植栽墙模块中的植栽墙数量可以根据设计尺寸变更,使得植栽墙模块的尺寸能更灵活,并通过将所淘汰的植栽墙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材料与成本的浪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植栽墙模块,包含底座、出水管与植栽墙。出水管具有出水口,并包含内管、第一内出水口与第二内出水口。内管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第一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其中第一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二内出水口设置于内管表面并相对第一内出水口,其中第二内出水口沿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植栽墙设置于底座与出水管之间,并包含背板、框架与滤水层。框架设置于背板表面。滤水层设置于框架内,其中滤水层的位置对应于出水管,以接收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而植栽墙通过框架连接出水管以及通过背板连接底座。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蓄水池、容置空间、抽水马达与输送管。蓄水池设置于底座内,并作为营养液储存源,其中蓄水池承接流经滤水层的营养液。容置空间设置于底座内并与蓄水池相邻。抽水马达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抽取蓄水池内的营养液。输送管连接抽水马达与出水管的内管。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出水口以及第二内出水口在内管的中心轴的投影为交错排列。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出水口的位置朝向植栽墙,其中出水口的孔径介于0.5毫米至1.5毫米之间,且出水口沿出水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承接盘,设置于框架邻于出水管的一侧,承接盘承接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且承接盘其中的侧壁的高度小于承接盘的其他侧壁的高度。出水口的位置朝向相对承接盘的一侧,且出水口沿出水管的延伸方向排列成出水线。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底座与背板为一体成形,且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转轴与一对轨道。转轴设置于背板相对底座的一侧,其中转轴连接背板与框架。轨道设置于底座并位于框架的相对两侧,其中部分框架位于轨道内,以使框架以转轴作为轴承转动。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框架与背板之间具有夹角,夹角介于O度至15度之间。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的数量为多个,且植栽墙排列成阵列。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连接管连接每一行中相邻的植栽墙。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框架包覆滤水层的侧边,并具有至少一个孔洞。孔洞对应且连接于连接管,并作为植栽墙的进水口或出水口。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固定网与植栽杯。固定网设置于滤水层表面并具有网格,其中滤水层具有至少一个凹槽,且凹槽的设置位置与尺寸对应于网格。植栽杯设置于固定网的网格的其中之一,并位于对应的凹槽内,其中植栽杯具有孔洞,孔洞位于植栽杯与滤水层接触的面上。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植栽墙模块,包含底座、出水管与植栽墙。出水管具有出水口,并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植栽墙设置于底座与出水管之间,并接收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植栽墙包含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承接盘。第一隔板从邻于出水管的一侧延伸至邻于底座的一侧。第二隔板具有开口,并与第一隔板相对设置以形成隔间。承接盘设置于第一隔板,其中出水口的位置朝向相对承接盘的一侧,承接盘承接由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且承接盘邻近隔间的侧壁的高度小于承接盘的其他侧壁的高度。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蓄水池、容置空间、抽水马达与输送管。蓄水池设置于底座内,并作为营养液储存源,其中蓄水池承接流经隔间的营养液。容置空间设置于底座内并与蓄水池相邻。抽水马达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抽取蓄水池内的营养液。输送管连接抽水马达与出水管。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的数量为一个,且植栽墙的相对两侧连接出水管以及底座。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多个导板,设置于隔间内,并与第二隔板的开口的边缘连接,且导板与第二隔板夹有锐角。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模块还包含植栽杯。植栽杯设置第二隔板的开口的其中之一。植栽杯的侧壁与导板为线接触或面接触,且植栽杯与第一隔板的最小垂直距离小于导板与第一隔板的最小垂直距离。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植栽墙排列成阵列,且植栽墙模块还包含至少一个连接管,每一行中相邻的多个植栽墙通过连接管互相连接。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第三隔板。第三隔板设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并位于隔间的边缘,其中第三隔板具有孔洞,孔洞朝向出水管的一侧并对应地连接连接管,以作为植栽墙的进水口,其中从进水口流入的营养液由承接盘承接。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植栽墙还包含第三隔板。第三隔板设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并位于隔间边缘,其中第三隔板与水平面倾斜并具有孔洞,孔洞朝向底座的一侧并对应地连接连接管,以作为植栽墙的出水口。本技术的植栽墙通过循环式的营养液提供方式,使得设置于植栽墙上的植栽杯不需以人工方式提供营养液。再者,植栽墙通过具有内管的出水管提供营养液,可以达到出水均匀的效果,以使植栽墙墙面上的植栽能够均匀获得养分。【附图说明】图1A为根据本技术的植栽墙模块第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1B为根据图1A的植栽墙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2A为图1A的出水管的透视示意图。图2B为根据图2A的剖面线1_1’的剖面图。图3A为根据图1A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图3B为根据图3A的剖面线I1-1I’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根据图1B的植栽墙模块的底座的俯视示意图。图5A为根据本技术的植栽墙模块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正面示意图。图5B为根据本技术的植栽墙模块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侧视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植栽墙模块第三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7A为根据本技术的植栽墙模块第四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7B为根据图7A中的植栽墙与出水管的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图。图8A为根据本技术的植栽墙模块第五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8B为根据图8A中的第二列植栽墙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举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操作的描述非用于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装置,皆为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根据原尺寸作图。为使便于理解,下述说明中相同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也非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植栽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墙模块包含:底座;出水管,其具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管包含:内管,其连接至营养液储存源;多个第一内出水口,其设置于所述内管的表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内出水口沿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以及多个第二内出水口,其设置于所述内管的表面并相对所述多个第一内出水口,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内出水口沿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排列;以及至少一个植栽墙,其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出水管之间,所述植栽墙包含:背板;框架,其设置于所述背板表面;以及滤水层,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其中所述滤水层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出水管,以接收由所述出水管提供的营养液,而所述植栽墙通过所述框架连接所述出水管以及通过所述背板连接所述底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本卫,林豪杰,黄馨慧,
申请(专利权)人:欣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