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混凝土柱浇筑的移动式浇筑平台,包括移动底座以及装设在移动底座上的出料筒,出料筒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环形的凸起,移动底座包括外支撑框以及位于外支撑框内的内夹框,外支撑框的内侧设有一组平行的内轨道,内夹框的底部设有滚轮,外支撑框的外侧设有一组平行的外轨道,内轨道与外轨道相互平行;还包括四个定滑轮和两个配重块,四个定滑轮分别固定在外支撑框上,且四个定滑轮分别位于内轨道的两端,两个配重块的底部设有滚轮,配重块与内夹框之间通过拉绳连接,且拉绳穿过定滑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满足柱浇筑的分段浇筑要求,而且能够使浇筑稳定可靠,浇筑效率高,浇筑更均匀,同时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支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混凝土柱浇筑的移动式浇筑平台O
技术介绍
混凝土浇筑指的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板内直至塑化的过程,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而柱浇筑指的是对柱状类的建筑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比如桥墩、立柱等。目前,在混凝土柱浇筑时,当柱高超过三米时,一般采取分段浇筑的方式,每段浇筑的高度一般不超过两米。浇筑的时候,通过吊车将混凝土搅拌车上的混凝土提升到高空,然后通过浇筑管从柱顶下料浇筑,由于出料量较大,同时出料口不易固定支撑,容易导致浇筑不稳定,同时出料口的晃动极易影响浇筑质量。另一方面,当桥墩、立柱的宽度或厚度较大时,容易导致浇筑不均匀或不充分的问题发生,影响浇筑进度和浇筑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混凝土柱浇筑的移动式浇筑平台,解决目前在进行混凝土柱浇筑时,存在浇筑不稳定,施工周期较长,同时还可能出现浇筑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用于混凝土柱浇筑的移动式浇筑平台,包括移动底座以及装设在移动底座上的出料筒,出料筒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环形的凸起;所述移动底座包括外支撑框以及位于外支撑框内的内夹框,所述外支撑框的内侧设有一组平行的内轨道,内夹框的底部设有滚轮,该滚轮位于内轨道上且能够沿着内轨道运动,所述外支撑框的外侧设有一组平行的外轨道,内轨道与外轨道相互平行;还包括四个定滑轮和两个配重块,四个定滑轮分别固定在外支撑框上,且四个定滑轮分别位于内轨道的两端,所述两个配重块的底部设有滚轮,该滚轮位于外轨道上且能够沿着外轨道运动,所述配重块与内夹框之间通过拉绳连接,且拉绳穿过定滑轮;还包括两块夹板,分别是左夹板和右夹板,左夹板和右夹板的一个侧边分别与内夹框的上沿铰接,且左夹板和右夹板上与该铰接侧边相对的侧边上各设有一个半圆形的凹口,两个凹口刚好形成一个圆孔,该圆孔的孔径与出料筒的外直径相等。在本方案中,移动底座与出料筒配合使用,打开左夹板和右夹板,使左夹板和右夹板的凹口分离开来,下放出料筒至预定位置,然后关上左夹板和右夹板,在出料筒上的环形凸起以及左夹板和右夹板的凹口形成的圆孔的作用下,使出料筒停留在所需高度,从而满足浇筑高度的要求,而浇筑完一段后,打开左夹板和右夹板,向上提升出料筒至预定高度,再关上左夹板和右夹板,使凹口将出料筒夹住,然后即可进行下一段混凝土浇筑,以此类推,最终完成整个柱浇筑。浇筑的时候,移动底座安放在搭建好的柱模板的顶部,浇筑的时候无需移动移动底座,也无需改变柱模板的位置,只需通过提升出料筒来调节浇筑高度,进而实现不同段混凝土浇筑,整个操作简单、可靠,能够有效提高分段浇筑的施工进度,同时,浇筑的时候,出料筒被左夹板和右夹板形成的圆孔牢牢夹住,从而减小了远端起吊设备的压力,也无需人力对出料筒进行固定控制,使得浇筑更稳定、可靠,同时也使施工操作更安全。另外,由于本方案将内夹框设置在外支撑框内,并且内夹框能够实现来回移动,使混凝土浇筑更均匀;同时,由于增加了可移动的配重块,随着内夹框的移动,配重块在拉绳的作用下也随之移动,并且使配重块与内夹框始终对称分布,对称线即为外支撑框的平分线,且该平分线垂直于内轨道,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内夹框在移动的过程中,始终能够确保整个移动底座的重心平稳,进而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及施工的安全性,而且整个调节移动的过程中,配重块和内夹框在滚轮和拉绳的作用下,发生的是同步、联动反应,即使内夹框偏离外支撑框的中心,在配重块的作用下,也能保证受力的均衡,避免移动底座侧翻,增加安全性以及均匀浇筑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地,作为第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夹框的上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的滑槽,每条滑槽内分别设置有两个滑块,分别是左滑块和右滑块,所述左夹板通过第一左拉杆、第二左拉杆对应与左滑块、右滑块连接,所述右夹板通过第一右拉杆、第二右拉杆对应与左滑块、右滑块连接,所述滑槽的侧壁上设有插孔,插孔内设有插销,所述左夹板或右夹板上设置有把手。在方案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左夹板和右夹板的打开,同时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专利技术人进行了创造性地设计,引入了滑槽和滑块,同时通过设置相应的拉杆作为连接、传动结构。以把手设置在左夹板上为例进行原理说明:首先向上提升把手(手动提升即可),左夹板在打开的同时,第二左拉杆拉动右滑块向靠近左滑块方向移动,右夹板在第二右拉杆的作用下慢慢打开,同时第一右拉杆拉动左滑块向靠近右滑块的方向移动,左夹板和右夹板同时打开,且打开的幅度基本相同,当左夹板和右夹板逐渐打开,此时左夹板和右夹板之间的距离足够出料筒穿过,然后顶入插销,插销穿入滑槽内,阻挡左滑块或右滑块回到原来的位置(滑槽的两端),从而能够使左夹板和右夹板保持在一个打开的状态,而无需人为外力使其保持在打开状态,也无需使左夹板和右夹板翻转到完全打开的状态(即180度翻转,因为关上的时候较为费力),此时,下放或提升出料筒的时候操作人员可以相对远离左夹板和右夹板,避免碰伤,当出料筒下放或提升到位后,再由操作人员抽动插销,然后下压把手,使左夹板和右夹板慢慢关上,并将出料筒夹住,并支撑住整个出料筒,使混凝土浇筑稳定、可靠。进一步地,作为第二种优选方案,所述左滑块和右滑块通过弹簧分别固定在滑槽的两端。本方案在第一种优选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弹簧,这种方式能够做到快速关闭到位,同时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同样以将把手设置在左夹板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工作原理是:首先,上提把手,使左夹板缓慢打开,同时第二左拉杆拉动右滑块向靠近左滑块的方向运动,右夹板同时也缓慢打开,左滑块和右滑块朝向滑槽的中点处相向运动,至左夹板和右夹板打开,且左夹板与右夹板之间足够使出料筒穿过后,顶入插销,阻挡左滑块或右滑块回到原来的位置(滑槽的两端),此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待出料筒放置到位后,抽动插销,由于左滑块或右滑块失去插销的阻挡作用,在弹簧的拉力以及左夹板和右夹板的自重的作用下,自动向滑槽的两端运动,从而可以不用外力即可实现左夹板和右夹板的关闭,能够避免操作人员在进行左夹板和右夹板关闭的时候出现受伤情况。进一步地,作为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为滑槽长度的1/8~1/4。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宄发现,弹簧在自然状态下的长度对左夹板和右夹板的开闭有一定的影响,本方案将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选为滑槽长度的1/8~1/4后,在左夹板和右夹板完全关闭的时候,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左滑块和右滑块受到弹簧的弹力作用,有相向运动的趋势,当提起把手,缓慢将左夹板和右夹板打开时,能够相对省力;而在左夹板和右夹板处于半打开状态时,弹簧刚好处于自然状态(既不拉伸,也不压缩),随着左夹板和右夹板的继续打开,弹簧开始处于拉伸状态,即左夹板和右夹板从半打开状态到被插销锁定而保持打开状态这段变化范围内,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即打开左夹板和右夹板,弹簧经历了三种状态;在关闭左夹板和右夹板时,抽动插销,在失去了插销的阻挡作用后,左夹板和右夹板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而背向运动,并对应拉动左夹板、右夹板逐渐关闭,虽然最后有弹簧压缩阶段的阻力作用,但是在左夹板和右夹板的自重作用下,依然能够实现左夹板和右夹板的彻底关闭,将出料筒夹住,使出料筒停留在预定位置。因此,通过本方案的设计,能够提高左夹板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混凝土柱浇筑的移动式浇筑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座以及装设在移动底座上的出料筒(14),出料筒(14)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环形的凸起(15);所述移动底座包括外支撑框(1)以及位于外支撑框(1)内的内夹框(2),所述外支撑框(1)的内侧设有一组平行的内轨道(16),内夹框(2)的底部设有滚轮,该滚轮位于内轨道(16)上且能够沿着内轨道(16)运动,所述外支撑框(1)的外侧设有一组平行的外轨道(17),内轨道(16)与外轨道(17)相互平行;还包括四个定滑轮(18)和两个配重块(20),四个定滑轮(18)分别固定在外支撑框(1)上,且四个定滑轮(18)分别位于内轨道(16)的两端,所述两个配重块(20)的底部设有滚轮,该滚轮位于外轨道(17)上且能够沿着外轨道(16)运动,所述配重块(20)与内夹框(2)之间通过拉绳(19)连接,且拉绳(19)穿过定滑轮(18);还包括两块夹板,分别是左夹板(3)和右夹板(4),左夹板(3)和右夹板(4)的一个侧边分别与内夹框(2)的上沿铰接,且左夹板(3)和右夹板(4)上与该铰接侧边相对的侧边上各设有一个半圆形的凹口,两个凹口刚好形成一个圆孔,该圆孔的孔径与出料筒(14)的外直径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根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