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273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14:26
一种离心泵,包括叶轮和泵盖,泵盖成形有容纳叶轮的叶轮腔,泵盖经注塑成形,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叶轮腔顶部和叶轮腔侧壁,叶轮腔顶部和叶轮腔侧壁大致垂直设置,第一连接管与叶轮腔顶部大致垂直设置,第二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管大致垂直设置,第二连接管形成的通道与叶轮腔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成形有一平面结构,平面结构与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平齐设置,平面结构对所述第二连接管形成的通道不产生影响;可以节省材料,方便泵盖的脱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心泵,具体应用于车辆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当今,汽车行业对离心泵的要求逐步向小型化、高能效方向发展,而离心泵设计中,叶轮设置于泵盖行程的叶轮腔内,泵盖的形状影响着泵的性能,泵盖通常注塑成形,但是泵盖结构复杂需要多个模具组合,脱模复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不影响离心泵水力效率的同时提供一种脱模方便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的离心泵的泵盖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离心泵,包括叶轮和泵盖,所述泵盖成形有容纳所述叶轮的叶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经注塑成形,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叶轮腔顶部和叶轮腔侧壁,所述叶轮腔顶部和所述叶轮腔侧壁大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大致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连接管形成的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形成的通道均与所述叶轮腔连通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向,向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自由端方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高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外表面成形有一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平齐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通过所述平面结构与所述叶轮腔顶部连接,所述平面结构对所述第二连接管形成的通道不产生影响。这样设置的泵盖结构,通过对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进行切削处理,不影响泵的水力效率,不但节省材料,而且可以方便泵盖的脱模,使得注塑模具相对简单。所述平面结构至少包括由一圆弧、一直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管外表面围成的平面部分,所述圆弧为所述叶轮腔侧壁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叶轮腔侧壁连接处的虚拟圆弧,所述虚拟圆弧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形成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自由端虚拟形成有一截面,所述截面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交点至所述截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交点至所述截面的距离;所述直线为经过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截面平行并在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所在平面的直线。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表面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内表面通过圆弧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和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通过过渡面连接。所述过渡面包括一台阶面和一圆台面,所述台阶面的外周面的直径略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的直径,所述圆台面的下端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台阶面的外周面的直径;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向上,所述圆台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台阶面的高度;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径向,所述台阶面和所述圆台面形成的圆环的总宽度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形成的圆环的宽度大致相同;方便脱模,同时防止应力集中。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包括圆柱面和圆锥面段,所述圆柱面段比所述圆锥面段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自由端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所述圆锥面段与所述叶轮腔侧壁以及所述叶轮腔顶部连接,所述平面结构成形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所述圆锥面段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管外表面的所述圆锥面段还包括一斜面结构或者倾斜的弧面结构,所述斜面结构或者倾斜的弧面结构连接所述平面结构与所述圆锥面的外周面。 所述叶轮腔包括一分水结构,所述分水结构包括自所述叶轮腔侧壁向所述叶轮腔内凸出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分水结构自所述第一末端至所述第二末端的凸出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叶轮腔侧壁内表面基本重合,所述分水结构使所述叶轮腔形成渐开式结构,在所述第二末端处所述叶轮腔侧壁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表面远离所述第一末端的部分大致相切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形成的通道自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叶轮腔侧壁的连接处至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自由端的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这样设置的第二连接管的流道布置合理,可以提高离心泵的水力效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叶轮腔侧壁的连接处,所述通道的截面积大致呈矩形,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自由端处,所述通道的截面积大致呈椭圆形,所述连接处和所述自由端之间,所述通道的截面积自矩形向椭圆形过渡,可以进一步提高水力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将第一连接管的一部分外表面形成与叶轮腔顶部外表面平齐的结构,不影响水力效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材料,方便泵盖的脱模。【【附图说明】】图1是电驱动泵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第一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第一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第一壳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不第一壳体的局部剖视结构不意图;图6是图5所示第一壳体的第二连接管的B向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第二连接管的C-C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第二连接管的D-D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5所示第二连接管的E-E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离心泵包括机械式泵和电驱动泵,机械式泵和电驱动泵的转子组件均可包括轴套和叶轮结构,轴套结构可以相同,本技术以电驱动泵为例进行介绍。图1为一种电驱动泵100的结构示意图,电驱动泵10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4、转子组件12、定子组件15、泵轴16、电路板17、端盖18 ;泵内腔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4以及端盖18之间的空间,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4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4的连接部分设置有环形密封圈19 ;电驱动泵100具有一隔离套13,隔离套13将泵内腔分隔为流通腔20和容纳腔30,流通腔20内可以有工作介质流过,转子组件12设置于流通腔20,容纳腔30无工作介质通过,定子组件15和电路板17的设置于容纳腔30内;定子组件15与电路板17通过引线电连接,电路板17与外部线路通过插接件连接,电路板17通过连接装置与泵轴16和隔离套13机械连接;本实施例中,隔离套13与第二壳体14为一体注塑件,以泵轴16为注塑嵌件注塑形成包括第二壳体14和隔离套13的注塑体;本实例中,电驱动泵100为外转子式电驱动泵,外转子式电驱动泵是指以泵轴16为中心轴,转子组件12的转子4位于定子组件15的外周,即定子组件15比转子4更靠近泵轴16设置;另外也可以是内转子泵。转子组件12包括叶轮121和转子122,其中至少转子122包括磁性材料,转子122大致呈圆筒状,叶轮121设置于转子122的上端并与转子122固定,叶轮121可以包含磁性材料也可以不含有磁性材料。图2为第一壳体11的一种立体结构不意图,图3为第一壳体11的俯视结构不意图,图4为第一壳体11的仰视结构不意图,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以及注塑成形的叶轮腔110,通过第一连接管I工作介质被引入叶轮腔110,通过第二连接管2工作介质被排出叶轮腔110,叶轮腔110被设计成适合容纳叶轮121。根据电驱动泵的不同用途,第一壳体11可以设计成不同形状,但是第一壳体11通常设计成蜗壳状,第一壳体11注塑成型,并成形有容纳叶轮121的叶轮腔110,第一壳体11通常称为泵盖;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以及叶轮腔顶部3和叶轮腔侧壁4,叶轮腔顶部3大致为平面结构,叶轮腔顶部3和叶轮腔侧壁4大致垂直连接,第一连接管I与叶轮腔顶部3的大致垂直设置,第一连接管I的轴向与叶轮腔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心泵,包括叶轮和泵盖,所述泵盖成形有容纳所述叶轮的叶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经注塑成形,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叶轮腔顶部和叶轮腔侧壁,所述叶轮腔顶部和所述叶轮腔侧壁大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大致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连接管形成的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形成的通道均与所述叶轮腔连通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向,向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自由端方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高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外表面成形有一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与所述叶轮腔顶部的外表面平齐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表面通过所述平面结构与所述叶轮腔顶部连接,所述平面结构对所述第二连接管形成的通道不产生影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