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葛建健专利>正文

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48300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0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它包括侧管、导管、尾座、导针、过渡管、操控手柄、圆形凹腔、转柄、凸轮、防滑圈、插入段、弯曲段、连接段和钢丝,所述侧管为两根,两根侧管分别位于所述导管两侧,并且两根侧管相对所述导管对称,两根侧管各与一个尾座连接,所述尾座上设置导针,两个尾座各通过一个过渡管与所述导管连接,所述操控手柄一端与所述尾座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另一端与所述导管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上设置一圆形凹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结构简单,在使用的情况下,用手带动转柄和凸轮转动,凸轮带动钢丝移动,钢丝拉动所述插入段,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骨科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骨科学在诊断、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在全国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手外科的建立和发展,使手外伤的诊治技术迅速得到普及和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使多趾游离再造手、神经束的吻合及松解,0.2mm的小动脉间的吻合已不再是神话;采用新的术式治疗脊柱侧凸、颈椎病及颈椎狭窄等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骨科学效果;对关节炎患者采取的各种有效的术式,使得多年卧床的患者从新站立起来;对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已从单一的截肢发展到综合的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和存活率;膝关节镜的临床应用,不仅解决了一些疑难关节病的诊断,而且实现了诊断及治疗同步进行;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得一些复杂的骨折同样也能行内固定治疗;人工关节、人工椎体的功能及性能也更趋完善。公开号为CN 104367372 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按照输液时药液流经方向依次包括侧管、尾座、手柄壳、过渡管、控制装置、牵引钢丝、导管,侧管一端安装有侧管接头,另一端与尾座及手柄壳连接且与过渡管相连接贯通,过渡管的下游端固定于手柄壳下部且与导管上游端相连接贯通,控制装置安装于手柄壳内,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拨盘、控制按钮和转轴,转轴安装于手柄壳,控制拨盘包括控制拨盘,控制拨盘、控制按钮均与转轴连接,转轴贯穿控制拨盘中心,控制按钮安装于转轴端部,控制拨盘外周设有内齿,手柄壳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外齿,牵引钢丝包括两根,每根牵引钢丝的一端均与控制拨盘固定连接,另一端均固定于导管内并与导管端部连接,经操作拨盘可实现导管头端作相应的弯曲和定位。但其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它包括侧管、导管、尾座、导针、过渡管、操控手柄、圆形凹腔、转柄、凸轮、防滑圈、插入段、弯曲段、连接段和钢丝,所述侧管为两根,两根侧管分别位于所述导管两侧,并且两根侧管相对所述导管对称,两根侧管各与一个尾座连接,所述尾座上设置导针,两个尾座各通过一个过渡管与所述导管连接,所述操控手柄一端与所述尾座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另一端与所述导管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上设置一圆形凹腔,所述圆形凹腔内设置一转柄,所述转柄上设置一凸轮,所述转柄边缘与所述圆形凹腔侧壁之间设置防滑圈;所述导管包括插入段、弯曲段和连接段,所述弯曲段位于所述插入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钢丝为一根,所述钢丝绕在所述凸轮上,并且所述钢丝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导管的连接段、弯曲段后与插入段连接。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防滑圈采用弹性塑料。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圆形凹腔的圆周方向上设置角度刻度。本技术还可以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凸轮上设置用于指向所述角度刻度的指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技术的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结构简单,在使用的情况下,用手带动转柄和凸轮转动,凸轮带动钢丝移动,钢丝拉动所述插入段,使所述弯曲段弯曲,由于防滑圈的作用,转柄转动后并不自然的旋转,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导管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I 一侧管,2 —导管,3 —尾座,4 一导针,5 —过渡管,6 —操控手柄,7 —圆形凹腔,8 一转柄,9 一凸轮,10 —防滑圈,11 一插入段,12 一弯曲段,13 —连接段,14 一钢丝,15 —角度刻度,16 —指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导管局部结构示意图,一种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它包括侧管1、导管2、尾座3、导针4、过渡管5、操控手柄6、圆形凹腔7、转柄8、凸轮9、防滑圈10、插入段11、弯曲段12、连接段13和钢丝14,所述侧管I为两根,两根侧管I分别位于所述导管2两侧,并且两根侧管I相对所述导管2对称,两根侧管I各与一个尾座3连接,所述尾座3上设置导针4,两个尾座3各通过一个过渡管5与所述导管2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 —端与所述尾座3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另一端与所述导管2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上设置一圆形凹腔7,所述圆形凹腔7内设置一转柄8,所述转柄8上设置一凸轮9,所述转柄8边缘与所述圆形凹腔7侧壁之间设置防滑圈10 ;所述导管2包括插入段11、弯曲段12和连接段13,所述弯曲段12位于所述插入段11与所述连接段13连接,所述钢丝14为一根,所述钢丝14绕在所述凸轮9上,并且所述钢丝14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导管2的连接段13、弯曲段12后与插入段11连接。在使用的情况下,用手带动转柄8和凸轮9转动,凸轮9带动钢丝14移动,钢丝14拉动所述插入段11,使所述弯曲段12弯曲,由于防滑圈10的作用,转柄8转动后并不自然的旋转。所述防滑圈10可以采用弹性塑料,也可以其它作用更好的装置或材料。所述圆形凹腔7的圆周方向上设置角度刻度15,所述凸轮9上设置用于指向所述角度刻度15的指针16,由于有角度刻度15可以知道凸轮9的转动幅度,最终起到调节弯曲段12的弯曲度的作用。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尽管这里参照本技术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主权项】1.一种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侧管(1)、导管(2)、尾座(3)、导针⑷、过渡管(5)、操控手柄(6)、圆形凹腔(7)、转柄(8)、凸轮(9)、防滑圈(10)、插入段(11)、弯曲段(12)、连接段(13)和钢丝(14),所述侧管⑴为两根,两根侧管⑴分别位于所述导管⑵两侧,并且两根侧管⑴相对所述导管⑵对称,两根侧管⑴各与一个尾座(3)连接,所述尾座(3)上设置导针(4),两个尾座(3)各通过一个过渡管(5)与所述导管(2)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 —端与所述尾座(3)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另一端与所述导管(2)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上设置一圆形凹腔(7),所述圆形凹腔(7)内设置一转柄(8),所述转柄(8)上设置一凸轮(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脊柱椎间硬膜外微创用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侧管(1)、导管(2)、尾座(3)、导针(4)、过渡管(5)、操控手柄(6)、圆形凹腔(7)、转柄(8)、凸轮(9)、防滑圈(10)、插入段(11)、弯曲段(12)、连接段(13)和钢丝(14),所述侧管(1)为两根,两根侧管(1)分别位于所述导管(2)两侧,并且两根侧管(1)相对所述导管(2)对称,两根侧管(1)各与一个尾座(3)连接,所述尾座(3)上设置导针(4),两个尾座(3)各通过一个过渡管(5)与所述导管(2)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一端与所述尾座(3)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另一端与所述导管(2)固定连接,所述操控手柄(6)上设置一圆形凹腔(7),所述圆形凹腔(7)内设置一转柄(8),所述转柄(8)上设置一凸轮(9),所述转柄(8)边缘与所述圆形凹腔(7)侧壁之间设置防滑圈(10);所述导管(2)包括插入段(11)、弯曲段(12)和连接段(13),所述弯曲段(12)位于所述插入段(11)与所述连接段(13)连接,所述钢丝(14)为一根,所述钢丝(14)绕在所述凸轮(9)上,并且所述钢丝(14)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导管(2)的连接段(13)、弯曲段(12)后与插入段(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建健卢文坤杨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葛建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