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147651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03:47
一种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可对光谱的发射辐射进行调控,实现在3.0~5.0μm的红外窗口波段的低发射率,其他波段实现高发射率;该薄膜具有多层膜结构,主要由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交替叠加而成;其制备方法包括:先清洗衬底;然后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衬底表面交替镀上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溅射镀层时适当控制衬底温度、射频溅射功率和溅射时间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在高温条件下红外隐身带来的隐身与散热的兼容性问题,具有工艺简单、重复性好、设备要求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能薄膜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光谱选择性低发射性能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现代科技革命中,隐身技术的是应用越来越广。在各种隐身手段中,红外隐身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红外探测的窗口波段主要是指3.0μm~5.0μm和8.0μm~14.0μm波段。其中,当环境温度在高温下时,3.0μm~5.0μm波段则是主要的探测窗口。红外隐身技术中,降低红外辐射强度是最主要的手段,其主要采用在目标表面涂覆热红外隐身涂料,以降低目标表面发射率的方法。但是,根据Stefan-Boltzmann定律:M=εσT4,红外辐射强度同时受到温度T以及发射率ε的影响,仅通过降低目标表面发射率来降低红外辐射强度的方法值得商榷。上述的红外隐身涂料在整个红外波段都具有较低的发射率,覆盖了红外探测波段,但是不具备选择性低发射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红外低发射率会影响热传导的过程,导致热量难以扩散,使得温度上升,加之某些目标工作环境温度本身较高,因此会带来散热的问题。结合Stefan-Boltzmann定律,温度的上升同样是导致红外辐射强度增加的因素,这说明传统的红外隐身涂层带来了隐身与散热的兼容问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高温条件下,理想的红外隐身材料应该具备的性能特点是:在红外探测的3.0μm~5.0μm波段,材料具有较低的发射率,以降低其可探测性;而在其他波段发射率较高,使热量可及时扩散,达到散热的要求。因此,研制具有光谱选择性发射的红外隐身材料,以解决红外隐身与辐射散热的矛盾,是实现高温条件下红外隐身的关键。在当前阶段,研究人员针对红外隐身的特点,在理论上进行了对光谱选择性发射性能的调试。但是实际的制备却很少见,将具有光谱选择性低发射率性能的材料应用于红外隐身领域的应用尚未得到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在高温条件下红外隐身带来的隐身与散热的兼容性问题,提供一种在3.0μm~5.0μm波段具有低发射率性能、在其他波段具有高发射率性能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还相应提供一种工艺简单、重复性好、设备要求低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的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可对光谱的发射辐射进行调控,实现在3.0μm~5.0μm的红外窗口波段的低发射率,其他波段实现高发射率,以实现高温条件下的红外隐身;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具有多层膜结构,主要由高折射率Si材料层(H)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L)交替叠加而成。该材料体系的高低折射率之比较大,与折射率比较小的材料体系相比可以更好地实现选择性发射的效果,高反射区域可以更好地覆盖3.0μm~5.0μm波段,同时在相同的选择性发射的要求下,高折射率之比的材料体系Si/MgF2所需的膜层数目少,便于制备。所述多层膜结构中各膜层的厚度呈现不均匀分布,而多层膜厚度的不均匀分布在多层膜体系中产生电磁带隙,当电磁波的频率落入电磁带隙中时(本专利技术中即对应于3.0μm~5.0μm的电磁波段),电磁波无法继续传播,这使得对于前述3.0μm~5.0μm波段内的任意波长λ,多层膜结构中均有一定数量的膜层,其光学厚度接近λ/4,从而实现了在特定波段的高反射率。上述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优选的,所述高折射率Si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H=3.20~3.43,所述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L=1.35~1.39。上述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优选的,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具有奇数层的多层膜结构,且多层膜结构的层数不少于7层。更优选的,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具有共计7层的多层膜结构,且从最里层到最外层依次采用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交替布置方式,且最里层和最外层均采用高折射率Si材料层。更优选的,在前述7层的多层膜结构中,从所述最里层到最外层的各层厚度依次为230.0±10.0nm、500.0±10.0nm、230.0±10.0nm、760.0±10.0nm、410.0±10.0nm、120.0±10.0nm、200.0±10.0nm。经过优化设计后,上述7层的多层膜结构的各膜层厚度设计如下表1所示:表1:优化设计的膜层结构上述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优选的,所述红外隐身薄膜是利用磁控溅射工艺制备得到。上述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优选的,所述其他波段是指的5.0μm~8.0μm波段。更优选的,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在3.0μm~5.0μm红外窗口波段的发射率为0.1以下(优选0.07左右),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在5.0μm~8.0μm的非红外窗口波段的发射率达到0.5以上(优选0.55左右)。作为一个总的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衬底的清洗:首先使用去离子水清洗衬底表面杂物,再用无水乙醇浸泡在超声波清洗仪里清洗(一般不少于10.0min),最后风干(可用电吹风等各种风干方式),将衬底固定在样品台上;所用衬底材料优选为蓝宝石;(2)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衬底表面交替镀上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溅射镀高折射率Si材料层的溅射条件包括:衬底温度为300.0℃~400.0℃,射频溅射功率为100.0W~200.0W,溅射时间为10.0min~25.0min;溅射镀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的溅射条件包括:衬底温度为50.0℃~100.0℃,射频溅射功率为50.0W~100.0W,溅射时间为5.0min~30.0min。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制备方法中,用于溅射镀膜的设备为磁控溅射镀膜机。针对本专利技术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的性能特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优选以蓝宝石为衬底、以Si层和MgF2层交替叠加组成的多层膜结构的技术方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材料的透过率(T)、反射率(R)和发射率(ε)有以下关系:T+R+ε=1;而本专利技术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采用了不少于7层的多层膜结构,所含膜层较多,这使得红外隐身薄膜的透过率接近为0;因此,反射率(R)和发射率(ε)的关系可近似表示为R+ε≈1,即在某些波段的低发射率可用高反射率来表示。基于以上的技术原理,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主要是遵循以下技术思路:(1)当光线垂直入射,高低折射率之比nH/nL越大时,反射率则越高,发射率相应越低。本专利技术中所选用的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为经过我们优化筛选后的材料,且二者折射率之比在可选材料中较大,这有利于实现较理想的选择性发射的效果;同时,材料的折射率之比越大,在同样的选择性发射的要求下,Si/MgF2材料体系所需的多层膜的膜层数目越少,便于制备。此外两种材料作为红外波动的窗口材料,该组合在抗热冲击性能、热稳定性、热匹配性等方面性能优良,且界面结合稳定,无明显应力扩张。(2)为了保证在3.0μm~5.0μm波段均具有低的发射率,即高反射率。可使膜层相继各层的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可对光谱的发射辐射进行调控,实现在3.0μm~5.0μm的红外窗口波段的低发射率,其他波段实现高发射率;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具有多层膜结构,主要由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交替叠加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可对光谱的发射辐射进行调控,实现在3.0μm~5.0μm的红外窗口波段的低发射率,其他波段实现高发射率;所述其他波段是指的5.0μm~8.0μm波段,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在3.0μm~5.0μm红外窗口波段的发射率为0.1以下,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在5.0μm~8.0μm的非红外窗口波段的发射率达到0.5以上;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具有多层膜结构,主要由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交替叠加而成;所述红外隐身薄膜具有共计7层的多层膜结构,且从最里层到最外层依次采用高折射率Si材料层和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交替布置方式,且最里层和最外层均采用高折射率Si材料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折射率Si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H=3.20~3.43,所述低折射率MgF2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L=1.35~1.3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5μm波段选择性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薄膜,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最里层到最外层的各层厚度依次为230.0±10.0nm、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生程海峰郑文伟彭亮周永江刘海韬张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