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气门间隙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44899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02:05
气门间隙调节机构属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蜗杆由驱动电机驱动,蜗杆中部与蜗轮啮合;推杆上端与调整螺钉活动连接,调整螺钉与摇臂尾部纵孔螺纹连接,推杆下端经挺柱与凸轮轴表面接触;摇臂轴一端与蜗轮和蜗轮轴Ⅰ固接,摇臂轴另一端与蜗轮轴外缘和蜗轮轴Ⅱ固接,摇臂轴中部与摇臂中部横孔活动连接,蜗轮、二蜗轮轴和蜗轮轴外缘的圆心在同一条轴线上,此轴线与摇臂轴纵轴线平行,二轴线之间设有偏心距;蜗轮轴Ⅰ与蜗轮轴套Ⅰ活动连接,蜗轮轴Ⅱ与蜗轮轴套Ⅱ活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自动调节、并使发动机各工况的气门间隙均处于最佳状态,可应用于由凸轮轴、摇臂和气门组成的配气机构,对原机结构改动小,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发动机配气机构
,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调节进排气门间隙的机构。
技术介绍
气门间隙是发动机可靠稳定运行的最重要的间隙之一。发动机工作时,气门将因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如果气门及其传动件之间在冷态时无间隙或者间隙过小,则在热态下,气门及其传动机构膨胀势必会引起气门关闭不严,造成气门漏气、活塞撞气门等,甚至无法启动。如果气门间隙过大,进、排气门开启滞后,进排气时间缩短,会降低气门的实际开启高度,改变了正常的配气相位,就会使发动机因进气不足、排气不净而功率下降。此外,还使配气机构零件的撞击增加,磨损加快,噪声增大。可见气门间隙对发动机的配气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虽然可变配气机构能很好地改善发动机的配气状况,提高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但由于其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摩托车所用的单缸机上,考虑到成本的压力和使用者的收入,令可变配气机构这种在汽车上行之有效的技术无法在摩托车上推广使用。通过研宄发现,对气门间隙的改变,也会对发动机性能有所影响,不同的间隙,令发动机在低、中、高转速的表现完全不同,气门间隙对发动机扭矩、功率及燃油消耗率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动机中低转速时,应加大气门间隙,令功率及扭矩有所增加,高转速时,减少气门间隙,保持充气效率,使扭矩和功率得以提升。而现阶段大部分发动机的气门间隙都是需要手动调节的,而不同发动机工况下需要有不同的气门间隙才能保证发动机有好的性能,因此手动调节气门间隙的方式很显然并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存在问题,改变手动调节气门间隙方式的不便性,通过电控系统针对不同工况适时调节气门间隙。本专利技术是在原有广泛使用的由凸轮轴驱动摇臂、摇臂再驱动气门的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本专利技术由摇臂1、轴瓦2、摇臂轴3、调整螺钉4、锁紧螺母5、连接凹槽6、轴承7、推杆8、挺柱9、凸轮轴10、蜗杆11、蜗轮12、支撑座13、联轴器14、气门15、驱动电机16、气门间隙17、汽缸盖18、销19、蜗轮轴I 20、蜗轮轴套I 21、支撑杆I 22、支撑杆II 23、蜗轮轴套II 24、蜗轮轴II 25、卡环26、键27、蜗轮轴外缘28、润滑油道II 29、润滑油道I 30组成,其中蜗杆11 一端经联轴器14与驱动电机16的输出轴固接,蜗杆11另一端经轴承7与支撑座13活动连接,蜗杆11中部与蜗轮12啮合。驱动电机16固接于汽缸盖18的凸台;支撑座13固接于原有汽缸盖里的摇臂轴底座上。推杆8上端经连接凹槽6与调整螺钉4的下端活动连接,调整螺钉4与摇臂I的尾部纵孔31螺纹连接,调整螺钉4头部与摇臂I的尾部纵孔31之间置有锁紧螺母5 ;推杆8下端经挺柱9与凸轮轴10表面接触。蜗轮轴I 20经定位销19与摇臂轴3 —端固接,蜗轮轴I 20同时与蜗轮12固接,蜗轮轴外缘28经键27与摇臂轴3另一端固接,蜗轮轴外缘28同时与蜗轮轴II 25固接,蜗轮轴外缘28外侧由卡环26限位。摇臂I经轴瓦2与摇臂轴3的中部横孔32活动连接。支撑杆I 22上端与蜗轮轴套I 21下端固接,支撑杆I 22下端与支撑座13—边固接。蜗轮轴I 20外圈与蜗轮轴套I 21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I 21上端设有润滑油道 I 30。支撑杆II 23上端与蜗轮轴套II 24下端固接,支撑杆II 23下端与支撑座13另一边固接。蜗轮轴II 25外圈与蜗轮轴套II 24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II 24上端设有润滑油道 II 29。蜗轮12、蜗轮轴I 20、蜗轮轴II 25和蜗轮轴外缘28的圆心在同一条轴线上,此轴线与摇臂轴3纵轴线平行,二轴线之间设有偏心距d,其值为2-3mm。所述的摇臂I尾部设有纵孔31,摇臂I中部设有横孔32,摇臂I头部设有摇臂头33ο气门间隙17的大小对发动机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在不同工况下最佳气门间隙17是不同的,传统的手动调节气门间隙17的方法,不能够根据不同工况适时调节气门间隙1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本专利技术的研宄。在本机构中摇臂轴3通过轴瓦2与摇臂I连接,使得摇臂I可以绕摇臂轴3旋转;摇臂轴3 —端通过定位销19与蜗轮轴I 20固接,蜗轮轴外缘28经键27与摇臂轴3另一端固接,蜗轮轴外缘28外侧由卡环26限位,这样就使得摇臂轴3不能相对于蜗轮12自转,也不会相对于蜗轮12左右窜动。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在蜗轮12旋转的时候会带动摇臂轴3偏心旋转、旋转的同时就使得气门间隙17在改变。与此同时蜗轮轴I 20、蜗轮轴II 25、在蜗轮轴套I 21、蜗轮轴套II 24内自转,且有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道I 30、润滑油道II 29进行润滑。电机16旋转可以驱动蜗杆11旋转,蜗杆11与蜗轮12啮合,就使驱动电机16转动时能够驱动蜗轮12旋转。本专利技术能自动调节气门间隙,并使发动机在各工况的气门间隙均处于最佳状态,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由凸轮轴、摇臂和气门组成的配气机构,对原机结构改动小,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附图说明】图1为气门间隙调节机构的主视图图2为气门间隙调节机构的侧视图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示意图图4为气门间隙调节机构的俯视图图5为摇臂结构示意图其中:1.摇臂2.轴瓦3.摇臂轴4.调整螺钉5.锁紧螺母6.连接凹槽7.轴承8.推杆9.挺柱10.凸轮轴11.蜗杆12.蜗轮13.支撑座14.联轴器15.气门16.驱动电机17.气门间隙18.汽缸盖19.定位销20.蜗轮轴I 21.蜗轮轴套I 22.支撑杆I 23.支撑杆II 24.蜗轮轴套II 25.蜗轮轴II 26.卡环27.键28.蜗轮轴外缘29.润滑油道II 30.润滑油道I 31.纵孔32.横孔33.摇臂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更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蜗杆11 一端经联轴器14与驱动电机16的输出轴固接,蜗杆11另一端经轴承7与支撑座13活动连接,蜗杆11中部与蜗轮12啮合。驱动电机16固接于汽缸盖18的凸台;支撑座13固接于原有汽缸盖里的摇臂轴底座上。推杆8上端经连接凹槽6与调整螺钉4的下端活动连接,调整螺钉4与摇臂I的尾部纵孔31螺纹连接,调整螺钉4头部与摇臂I的尾部纵孔31之间置有锁紧螺母5 ;推杆8下端经挺柱9与凸轮轴10表面接触。蜗轮轴I 20经定位销19与摇臂轴3 —端固接,蜗轮轴I 20同时与蜗轮12固接。蜗轮轴外缘28经键27与摇臂轴3另一端固接,蜗轮轴外缘28同时与蜗轮轴II 25固接,蜗轮轴外缘28外侧由卡环26限位。摇臂I经轴瓦2与摇臂轴3的中部横孔32活动连接。支撑杆I 22上端与蜗轮轴套I 21下端固接,支撑杆I 22下端与支撑座13 —边固接。蜗轮轴I 20外圈与蜗轮轴套I 21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I 21上端设有润滑油道 I 30。支撑杆II 23上端与蜗轮轴套II 24下端固接,支撑杆II 23下端与支撑座13另一边固接。蜗轮轴II 25外圈与蜗轮轴套II 24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II 24上端设有润滑油道 II 29。蜗轮12、蜗轮轴I 20、蜗轮轴II 25和蜗轮轴外缘28的圆心在同一条轴线上,此轴线与摇臂轴3纵轴线平行,二轴线之间设有偏心距d,其值为2-3mm。所述的摇臂I尾部设有纵孔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气门间隙调节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门间隙调节机构,由摇臂(1)、轴瓦(2)、摇臂轴(3)、调整螺钉(4)、锁紧螺母(5)、连接凹槽(6)、轴承(7)、推杆(8)、挺柱(9)、凸轮轴(10)、蜗杆(11)、蜗轮(12)、支撑座(13)、联轴器(14)、气门(15)、驱动电机(16)、气门间隙(17)、汽缸盖(18)、定位销(19)、蜗轮轴Ⅰ(20)、蜗轮轴套Ⅰ(21)、支撑杆Ⅰ(22)、支撑杆Ⅱ(23)、蜗轮轴套Ⅱ(24)、蜗轮轴Ⅱ(25)、卡环(26)、键(27)、蜗轮轴外缘(28)、润滑油道Ⅱ(29)、润滑油道Ⅰ(30)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蜗杆(11)一端经联轴器(14)与驱动电机(16)的输出轴固接,蜗杆(11)另一端经轴承(7)与支撑座(13)活动连接,蜗杆(11)中部与蜗轮(12)啮合;驱动电机(16)固接于汽缸盖(18)的凸台;推杆(8)上端经连接凹槽(6)与调整螺钉(4)的下端活动连接,调整螺钉(4)与摇臂(1)的尾部纵孔(31)螺纹连接,调整螺钉(4)头部与摇臂(1)的尾部纵孔(31)之间置有锁紧螺母(5);推杆(8)下端经挺柱(9)与凸轮轴(10)表面接触;蜗轮轴Ⅰ(20)经定位销(19)与摇臂轴(3)一端固接,蜗轮轴Ⅰ(20)同时与蜗轮(12)固接,蜗轮轴外缘(28)经键(27)与摇臂轴(3)另一端固接,蜗轮轴外缘(28)同时与蜗轮轴Ⅱ(25)固接,蜗轮轴外缘(28)外侧由卡环(26)限位;摇臂(1)经轴瓦(2)与摇臂轴(3)的中部横孔(32)活动连接;支撑杆Ⅰ(22)上端与蜗轮轴套Ⅰ(21)下端固接,支撑杆Ⅰ(22)下端与支撑座(13)一边固接;蜗轮轴Ⅰ(20)外圈与蜗轮轴套Ⅰ(21)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Ⅰ(21)上端设有润滑油道Ⅰ(30);支撑杆Ⅱ(23)上端与蜗轮轴套Ⅱ(24)下端固接,支撑杆Ⅱ(23)下端与支撑座(13)另一边固接;蜗轮轴Ⅱ(25)外圈与蜗轮轴套Ⅱ(24)内圈活动连接,蜗轮轴套Ⅱ(24)上端设有润滑油道Ⅱ(29);蜗轮(12)、蜗轮轴Ⅰ(20)、蜗轮轴Ⅱ(25)和蜗轮轴外缘(28)的圆心在同一条轴线上,此轴线与摇臂轴(3)纵轴线平行,二轴线之间设有偏心距d,其值为2‑3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方喜王鑫峰洪伟苏岩韩林沛张富伟李翔宇李宏涛陈静姜伟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