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4039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1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包括信号输入线、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电源及信号输出线,第一电阻两端分别与信号输入线和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二电阻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电源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两者的集电极均与电源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其发射极接地,信号输入线连接在第三三极管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集电极之间的线路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时驱动电流大,输出的高电平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感器,具体是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
技术介绍
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成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它是采集对象与信息系统的扩音器,是系统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对于做旋转运动的物体,其转速是难以直接检测的,一般都采用间接方法进行,即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将转速变为其它物理量,如机械量、电量、磁和光等,然后显示出来。转速传感器是众多传感器类型中的一种,其在工业、农业和交通等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这些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机床加工上,用转速传感器来监控主轴的转速;在交通运输上,转速传感器主要用来测量大中型轿车发动机主轴、动力输出轴、车轴等旋转部件的转速以及汽车的行驶速度;在农业上,转速传感器主要用来监测大型联合收获机发动机主轴、脱离滚筒、谷物输送主轴等做旋转运动的部件,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从而防止零件的损坏,取得列好的效益。现有的转速传感器采集的信号通常经过整形后即输出,其输出的电流有限,所以一般不直接驱动负载,而是首先经过驱动电路,将整形后的信号电压作为驱动级的输入,再由驱动级向外提供驱动电流。目前常用的驱动方法是采用集电极开路驱动法,其存在驱动电流小和输出的高电平不稳定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流大、输出的高电平稳定的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包括信号输入线、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电源及信号输出线,所述第一电阻两端分别与信号输入线和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电源连接,所述第三电阻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两者的集电极均与电源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其发射极接地,所述信号输入线连接在第三三极管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集电极之间的线路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及第四三极管均为NPN三极管。与现有技术比相,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简单,使用元器件少,便于实现,成本低,本专利技术应用时具有驱动电流大、带负载力强和功耗小的优点,且本专利技术在输出流出现较大范围的变动时,其输出的高电平仍然能维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能保证输出高电平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信号输入线,2、信号输出线,Tl、第一三极管,T2、第二三极管,T3、第三三极管,T4、第四三极管,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VCC、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 如图1所不,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包括信号输入线1、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电源VCC及信号输出线2,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及第四三极管T4均为NPN三极管。第一电阻Rl两端分别与信号输入线I和第一三极管Tl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作为第一三极管Tl的上拉电阻,其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和电源VCC连接,第三电阻R3作为第一三极管Tl的下拉电阻,其一端与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4作为第二三极管T2的下拉电阻,其一端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本实施例的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两者的集电极均与电源VCC连接。本实施例的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连接,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连接,发射极接地。本实施例的信号输入线2连接在第三三极管T3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T4集电极之间的线路上。本实施例应用时,当第三三极管T3截止、第四三极管T4导通时,传感器输出为低电平,本实施例将负载等效为两端分别接地和连接在信号输出线2上的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中有一个电流流向第四三极管T4,由于此时第四三极管T4深度饱和,输出电阻只有十几欧姆,因而带负载能力强。第五电阻R5流向第四三极管T4的电流为灌电流,由于第四三极管T4导通时总会有一些电阻值,随着灌电流的增加,第五电阻R5上的低电压将提高。当第三三极管T3导通、第四三极管T4截止时,传感器输出为高电平,本实施例输出的电流为拉电流。此时,第三三极管T3处于导通状态,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电阻很小,拉电流便可以达到很大。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三三极管T3和第四三极管T4交替工作在饱和区。当输出为高电平时,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组成的复合管导通,形成射极电压跟随器,其输出电阻很低;而当输出为低电平时,第四三极管T4处于深度饱和状态,输出电阻很低。因此,无论输出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本实施例总是对外电路呈现低电阻的特性,也改善了本实施例的带负载能力。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输入线(I )、第一三极管(Tl )、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电源(VCC)及信号输出线(2),所述第一电阻(Rl)两端分别与信号输入线(I)和第一三极管(Tl)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和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 —端与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连接,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R4)—端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两者的集电极均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其发射极接地,所述信号输入线(2)连接在第三三极管(T3)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T4 )集电极之间的线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Tl)、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及第四三极管(T4)均为NPN三极管。【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包括信号输入线、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速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输入线(1)、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电源(VCC)及信号输出线(2),所述第一电阻(R1)两端分别与信号输入线(1)和第一三极管(T1)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一端与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R4)一端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两者的集电极均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其发射极接地,所述信号输入线(2)连接在第三三极管(T3)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T4)集电极之间的线路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健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奇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