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装卸运输平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2792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装卸货物的航空装卸运输平台车,包括一能够自行驶的底盘、一由升降装置支撑的传输平台、一对主梁、驾驶室和四个保持车身平稳的支腿装置。该装卸运输平台车的升降装置采用半叉架与折弯架组合,实现平台前仰或后仰较大角度;运用油马达同轴联接的同步装置,保证了平台能同步升降;用于支撑平台的四个支腿还可用作平台左右横滚。该平台车有行走、升降、传输、俯仰和横滚等功能。该平台车可用于运-八、伊尔-七六等运输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民航用装卸运输平台车。(*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装卸运输平台车,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装卸货物的装卸运输平台车。目前我国使用的民用升降货台有两种一种是升降平台,用于维修和升降货物;另一种是用于民航飞机对行李、货物等进行装卸的平台。第一种平台形状、尺寸、性能指标都不能满足军用运输机的需要,尤其是往伊尔-76或运-八飞机上装卸货物。民航用货物装卸平台虽然能对部分货物进行装卸,但是这种平台是分体式的,平台分两部分,前平台和后平台,前平台为一高台,用米正对飞机舱门,最低高度1636毫米,而运-八飞机后货舱地板高度为1414毫米,平台不能与飞机货舱地板对正,装不上货物。同时这种平台只有装卸能力,没有运输能力,而且只能装卸集装箱和标准尺寸的货板。目前国外用于空军装卸货物的平台车主要有美、英、德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产品。根据我国伊尔-76和运-八飞机的特点,配备一种载货量为13000kg的装卸平台比较理想。澳大利亚的TASLU型货物装卸运输平台为13600kg级,最大举升高度5.5米,最低高度0.99米,平台长度8.5米,宽度2.818米。这种货物装卸平台的缺陷在于首先,该平台只能往伊尔-76飞机上装货,由于运-八飞机货舱后段有一个4°的斜坡,用此平台装货时,货台不能与飞机倾斜的地板对正,货台装不上去。其次,此平台宽度为2.818米,只能用伊尔-76飞机空运,运-八飞机装不下,不能用其空运。综上所述,目前我军运输机主要靠人力装卸货物,需用人员多、劳动强度大、装卸时间长、空运能力低,使用的装卸平台不能适应我国军用和民用运输机货物装卸的需要。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军用和民用运输机装卸货物和运输货物的平台车,该装卸运输平台车能够将货物举升到一定高度,可实现第一平台上仰0°~5°,可直接为伊尔-76、运-八、安十二、安二六等运输机从后门装卸空投、空运物资;并能够在任一中间高度给飞机、卡车、拖车或静止平台装卸货物。该平台车除具有装卸能力外,还具有运输能力。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装卸和运输能力的民航用货物装卸运输平台车。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一种装卸运输平台车,包括一能够自行驶的底盘;一由升降装置支撑的传输平台,用于承载货物和传输货板,其中包括一端部可以绕枢轴转动的第一平台;一与所述第一平台的的另一端部相互枢接的第二平台;以及一对主梁,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和第二平台的两边下面,用于支承所述传输平台;所述的第二平台固定在上梁上;四个保持车身平稳的支腿装置,分别位于车身的两侧,用于在所述传输平台传输货板时,该支腿装置利用油压支撑地面;一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台上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用于支撑所述传输平台前部的半叉架装置,包含有第一臂部,其中一个端部支点设置在所述传输平台的底梁上,与该底梁相互铰接,而另一个端部支点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用于沿所述底盘滑动;第二臂部,其中一个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底盘上并与所述第一臂部在底盘上的支点相隔,另一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臂中部上,用于增强所述第一平台的稳定性;和一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的顶升油缸,该顶升油缸之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臂部铰接点之上,用于升降所述传输平台;以及一用于支撑所述传输平台后部的折弯架装置,包含有一个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第二平台上的第一臂部;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臂部的另一个端部铰接的第二臂部,该第二臂部的另一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底盘上;以及一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的顶升油缸,该顶升油缸之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上,用于升降所述第二平台。所述半叉架第一臂部与所述底盘支点的滑动轨迹位于由所述半叉架第二臂部和所述折弯架第二臂部在所述底盘上支点所成的直线上。所述折弯架的第一、第二臂部和所述半叉架第二臂部的长度分别是所述半叉架第一臂部长度的一半。当平台处于最低位置时,所述第一平台的顶升油缸顶起所述第一平台的仰角是0°~5°。所述平台还包括一设置在底盘上的同步装置,用于同步升降所述传输平台,该同步装置包括有两个容量相同的油马达,该油马达的出油管分别与所述半叉架装置和所述折弯架装置的顶升油缸相接。所述油马达的输出轴彼此固定连接。该油马达的进油管通过一个三通管与总油管相接。所述位于车身同侧的支腿分别通过液压方式连接于所述同步装置,用于在平台横滚时,所述同侧的支腿在所述同步装置控制使车身倾斜。所述平台还设置有加宽板,用于适应不同尺寸的货板。所述驾驶室可以横移出所述的平台车。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一种装卸运输平台车,包括一能够自行驶的底盘;一设置驾驶室的第一平台;一由升降装置支撑的传输平台,用于承载货物和传输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用于支撑所述传输平台后部的折弯架装置,包含有一个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第二平台上的第一臂部;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臂部的另一个端部铰接的第二臂部,该第二臂部的另一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底盘上;以及一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的顶升油缸,该顶升油缸之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上,用于升降所述传输平台。本技术的装卸运输平台车巧妙地运用半叉架与折弯架组合,实现平台前仰或后仰的较大角度;两个马达同轴连接的同步装置保证了平台能同步升降,该同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在平台严重偏载的情况下能保持高精度的同步升降;用于支撑平台的四个支腿还可在所述的同步装置控制下用作平台左右横滚(即左右倾斜);该装卸运输平台车在具备装卸能力的同时具备运输能力,并能自行上下运输机装机运输;驾驶室可随平台一同升降,也能在平台上横向移动,使该平台车在公路上行驶时不超宽,又能在工作时不占平台的有效宽度;传输平台设置加宽板,可适用于装卸不同尺寸的货物。本技术的民航用装卸运输平台车,在具备装卸能力的同时具备运输能力,采用了折弯架结构,实现了平台前仰或后仰的较大角度,可适应各种高度的运输机。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同步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底盘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平台横滚功能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传输平台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侧视本技术的装卸运输平台车如图1所示,包括一能够自行驶的底盘1、一传输平台2用于承载货物和传输货板,该传输平台包括第一平台21和第二平台22,第一平台21的一端可绕枢轴3转动,其另一端与第二平台22相互枢接,第二平台22的另一端部可绕枢轴3转动;一对主梁4分别设置在传输平台2的两边下面,用于支承所述的传输平台2,第二平台22固定在主梁4上;在主梁4与底盘1间包含一半叉架一折弯架组合结构,其中半叉架装置5用于支撑第一平台21,包含第一臂部51,其一个端部支点A设置在传输平台的主梁4上,与主梁相互铰接,而另一支点D设置在底盘1上,可沿底盘滑动;第二臂部52,其一个端部支点C铰接在底盘1上并与所述的第一臂部51在底盘上的支点相隔,另一端部B铰接在第一臂部51的中部,用于增强第一平台21的稳定性;一顶升油缸6与底盘1固定连接,该顶升油缸的顶部设置在所述的第一臂部51和第二臂部52铰接点之上,用于升降传输平台2;折弯架装置7位于传输平台2的后部,包含第一臂部71、第二臂部72和一顶升油缸6,第一臂部71的一个端部支点E铰接在第二平台22上,另一端部与第二臂部72的一端铰接,第二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卸运输平台车,包括一能够自行驶的底盘;一由升降装置支撑的传输平台,用于承载货物和传输货板,其中包括:一端部可以绕枢轴转动的第一平台;一与所述第一平台的另一端部相互枢接的第二平台;以及一对主梁,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和第二 平台的两边下面,用于支承所述传输平台;所述的第二平台固定在主梁上;四个保持车身平稳的支腿装置,分别位于车身的两侧,用于在所述传输平台传输货板时,该支腿装置利用油压支撑地面;一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台上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一用于支撑所述传输平台前部的半叉架装置,包含有:第一臂部,其中一个端部支点设置在所述传输平台的底梁上,与该底梁相互铰接,而另一个端部支点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用于沿所述底盘滑动;第二臂部,其中一个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底盘上并与所述第 一臂部在底盘上的支点相隔,另一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臂中部上,用于增强所述第一平台的稳定性;和一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的顶升油缸,该顶升油缸之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臂部铰接点之上,用于升降所述传输平台;以及一用于支撑所述传输平台后部的折弯 架装置,包含有:一个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第二平台上的第一臂部;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臂部的另一个端部铰接的第二臂部,该第二臂部的另一端部支点铰接在所述底盘上;以及一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的顶升油缸,该顶升油缸之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上,用于 升降所述第二平台。...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远大汪绪谦张莉张杰鲍昆向卫邓诚实黄顺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