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深井救援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深井救援装置。该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提拉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一机械手,每个第一机械手包括第一操纵杆、第一活动臂、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均为圆弧状,第一活动臂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第一分支与第一操纵杆可活动连接,第二分支与第二活动臂可活动连接、第三分支与第三活动臂可活动连接并且第二活动臂与第三活动臂各自的凹面彼此向内相对,使得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形成抓手,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各自设置有与提拉部件配合使用的第一提拉孔,每个第一机械手还包括受控于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深井救援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深井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救援落入深井中的受困者时,通过绑住较小体型的成年施救人员的双腿并将该施救人员头朝下送入该深井中来救援受困者,这样的救援方式效率较低并且可能对施救者和受困者而言都不安全。此外,当受困者所困深井的尺寸不足以送入施救人员进行施救工作时,通常可以采用大型钻井设备在该深井旁边钻一口井以方便送入施救人员进行救援,或可以采用挖掘机在该深井的旁边进行挖掘以逐步接近受困者的方式展开施救工作,然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救援过程中产生的泥土、石块、甚至塌方等极易伤害受困者。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缺少可以高效且较安全地对深井中的受困者进行施救的深井救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井救援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缺少可以高效且较安全地对深井中的受困者进行施救的深井救援装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深井救援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提拉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一机械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机械手中的每个第一机械手包括第一操纵杆、第一活动臂、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所述第二活动臂和所述第三活动臂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活动臂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一操纵杆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与所述第二活动臂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分支与所述第三活动臂可活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活动臂与所述第三活动臂各自的凹面彼此向内相对,使得所述第二活动臂与所述第三活动臂形成抓手,所述第二活动臂和所述第三活动臂各自设置有与所述提拉部件配合使用的第一提拉孔,所述每个第一机械手还包括用于改变所述第二活动臂与所述第三活动臂之间的开合角度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用于改变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一操纵杆之间的相对角度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均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深井救援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每个第一机械手还包括向所述显示单元传送图像的第一图像采集单元,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臂。在包括第一图像采集单元的第一机械手被送入深井中时,施救人员可以在深井外监测深井内的状况,从而可以根据受困者的实际情形采取合适的施救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二分支与所述第三活动臂的第一开合螺杆;作用于所述第一开合螺杆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二分支;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三分支与所述第二活动臂的第二开合螺杆;以及作用于所述第二开合螺杆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三分支。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使作用于第一开合螺杆的第一电机和作用于第二开合螺杆的第二电机中的至少一者在正转与反转之间转变,就可以调节第二活动臂与第三活动臂之间的开合角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一操纵杆通过轴销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为与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一分支固定连接的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一操纵杆的连接处。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与第三电机固定连接的第一分支可以在电机的带动下相对于未与第三电机连接的第一操纵杆转动,使得可以改变第一活动臂、第二活动臂以及第三活动臂三者相对于第一操纵杆的角度。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为无线控制单元,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三电机为无线受控电机。在此情况下,施救人员能够在深井外较容易地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第二电机的转动和第三电机的转动,并因而较容易地控制第一活动臂、第二活动臂以及第三活动臂三者相对于第一操纵杆的角度,以及第二活动臂与第三活动臂之间的开合角度。进一步地,所述每个第一机械手的第二活动臂远离所述第一活动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滚轮,并且所述第三活动臂远离所述第一活动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滚轮。设置于第一机械手的滚轮有助于第一机械手较容易地抓握受困者的身体部位,并且可以防止第一机械手在抓握过程中弄疼或弄伤受困者。进一步地,所述深井救援装置还包括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手包括第二操纵杆和与所述第二操纵杆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机械臂,所述第二机械臂包括平直段和与所述平直段固定连接的弯钩段,所述第二机械臂通过所述平直段可拆卸连接至所述第二操纵杆,所述第二机械臂还包括与所述提拉部件配合使用的第二提拉孔,所述第二提拉孔设置于所述平直段。第二机械臂可以在深井救援时作用于受困者的裆部,以通过向上提拉受困者的臀部进行施救工作。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机械臂由第一臂部和与所述第一臂部可活动连接的第二臂部构成,所述第一臂部包括所述弯钩段中与所述平直段固定连接的一部分弯钩段和所述平直段,所述第二臂部包括所述弯钩段中的另一部分弯钩段,所述第二机械臂还包括用于改变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的相对角度的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由于第二机械臂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的相对角度可以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的相对角度来避免被施加第二机械手的受困者感觉不舒适,并且可以使第二机械臂可以进入较小的施救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臂部包括第三臂部和与所述第三臂部可活动连接的第四臂部,所述第二臂部通过所述第三臂部可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臂部,所述第三臂部置于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四臂部之间,所述第二机械臂还包括用于改变所述第三臂部与所述第四臂部之间的相对角度的第四驱动单元,所述第四驱动单元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机械臂的第四臂部转动至横向于第三臂部的位置时,第四臂部可以横向于受困者的臀股沟,因而可以将第二机械臂对受困者的施力点转移至受困者的臀部,并且使得可以通过第二机械臂施加较大的拉力。进一步地,所述深井救援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第二机械臂还包括向所述显示单元提供图像的第二图像采集单元,所述第二图像采集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械臂的第二臂部。在包括第二图像采集单元的第二机械手被送入深井中时,施救人员可以在深井外监测深井内的状况和受困者的状况,根据第二机械手在深井内所处的位置对第二机械手进行操控。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深井救援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提拉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一机械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机械手中的每个第一机械手包括第一操纵杆、第一活动臂、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均为圆弧状,第一活动臂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第一分支与第一操纵杆可活动连接,第二分支与第二活动臂可活动连接、第三分支与第三活动臂可活动连接并且第二活动臂与第三活动臂各自的凹面彼此向内相对,使得第二活动臂与第三活动臂形成抓手,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各自设置有与提拉部件配合使用的第一提拉孔,每个第一机械手还包括用于改变第二活动臂与第三活动臂之间的开合角度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用于改变第一活动臂的第一分支与第一操纵杆之间的相对角度的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均受控于控制单元。在使用该深井救援装置救援深井中的受困者时,深井外的施救人员可以通过穿过第一提拉孔的提拉部件将第一机械手送入深井中,同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操纵杆来确定第一机械手的大体位置,当将第一机械手送至合适的深度时,施救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单元对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改变第一活动臂、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深井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提拉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一机械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机械手中的每个第一机械手包括第一操纵杆、第一活动臂、第二活动臂和第三活动臂,所述第二活动臂和所述第三活动臂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活动臂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一操纵杆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与所述第二活动臂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分支与所述第三活动臂可活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活动臂与所述第三活动臂各自的凹面彼此向内相对,使得所述第二活动臂与所述第三活动臂形成抓手,所述第二活动臂和所述第三活动臂各自设置有与所述提拉部件配合使用的第一提拉孔,所述每个第一机械手还包括用于改变所述第二活动臂与所述第三活动臂之间的开合角度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用于改变所述第一活动臂的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一操纵杆之间的相对角度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均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开伟,
申请(专利权)人:李开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