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五格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2255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5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地埋五格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壳体的内部依污水的流向以隔板A、隔板B、隔板C、隔板D顺序地形成隔油浮渣池A、厌氧池B、兼氧池C、好氧池D和沉淀消毒池E这五个腔室;隔油浮渣池A、厌氧池B和沉淀消毒池E的腔内分别设有导流槽,厌氧池B的中部设有填料,兼氧池C和好氧池D的下部设有填料和曝气管路,沉淀消毒池E的腔内还设有消毒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可包括污水回流管、污泥回流管和输气装置等,整体结构紧凑而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便于埋地,可大量减少管网的投资与建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且效率高的地埋五格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分散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排放引起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城市污水管网难以到达的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到屋外或者排进收纳水体,导致农村环境出现脏乱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且考虑到管网投资与建设因素,目前针对分散的、河网密布的地区,基本都是采用单户或多户收集处理模式;对排放点之间相距不超过30米的,还可以进行相对集中收集处理。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专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一体化设备出现,这些设备的污水处理工艺也基本相同,典型基本都为收集、沉淀、厌氧、兼氧、好氧、二沉、消毒等,但是这些或一体化或分体的污水处理设备,在设计上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有的存在较多的过水管路,使污水运行时容易产生死区,不利于污水处理;或过水管路不多,使污水处理的时间量不够,效率低;或设备处理水腔多,成本高,占地面积也大,埋设不便;现阶段缺少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效率高的污水埋地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水处理方案,即地埋五格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种地埋五格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壳体的内部依污水的流向以隔板A、隔板B、隔板C、隔板D顺序地形成隔油浮渣池A、厌氧池B、兼氧池C、好氧池D和沉淀消毒池E这五个腔室;隔油浮渣池A的腔内设有导流槽A,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导流槽A相通;所述隔板A的上部开有过水孔;厌氧池B的腔内设有导流槽B,所述隔板A的过水孔通向所述导流槽B ;所述导流槽B贯穿位于所述厌氧池B中部的厌氧池填料;所述隔板B的上部设有过水孔;兼氧池C的下部设有兼氧池填料和兼氧池曝气管路;所述隔板C的下部设有通水孔;好氧池D的下部设有好氧池填料和好氧池曝气管路,所述隔板D的上部设有过水孔;沉淀消毒池E的腔内设有导流槽E和消毒装置,所述隔板D的过水孔通向所述导流槽E ;所述消毒装置与所述出水管相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污水回流管、污泥回流管和输气装置;其中:污水回流管设置在好氧池D内并通过管路通向所述厌氧池B ;污泥回流管设置在沉淀消毒池E内并通过管路通向所述隔油浮渣池A ;输气装置包括泵、进气管和分别以阀门连接的各输气管;部分输气管与兼氧池曝气管路和好氧池曝气管路分别相连,部分输气管分别伸入污水回流管内和污泥回流管内,组成气提装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毒装置包括消毒杯和消毒槽;消毒杯置于溢流堰内,溢流堰、出水管设于消毒槽中;其中:所述溢流堰上部为四周封闭的溢流槽,下部为溢流管;所述溢流槽的入水侧槽壁呈锯齿形或波浪形;所述消毒杯下部的圆周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通过旋转杯身可相应地改变通过所述消毒杯的进水量和出水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兼氧池曝气管路和好氧池曝气管路中的曝气管均呈封闭式结构沿池底部分布;管子面对池底的一面设置若干个排气孔,所述排气孔斜向开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孔斜向外开口,倾斜角在15-80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管的位置设于池壁与池中央的中心线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厌氧池中设有用于阻止所述厌氧池填料上浮的压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兼氧池C和好氧池D的顶部均设有格栅压板;格栅压板上的格栅板的格栅间距小于填料尺寸,且格栅压板上还设置取料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槽A、导流槽B、导流槽E均由直边和弧形面二部分密闭组成;其弧形面的底部位置处设有向外翻起的裙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槽A、导流槽B、导流槽E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其中:所述导流槽A的直边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直边上的开孔后固定;所述导流槽B的直边与所述隔板A相连或为隔板A的一部分;所述导流槽E的直边与所述隔板D相连或为隔板D的一部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人孔;所述人孔的开口高度可调节,便于应对不同的埋深要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四侧中央向外呈鼓出状,防止受压时向内变形损坏到腔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由复合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抗腐蚀和变形。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地埋五格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具有占地面积较小的设备壳体,壳体中靠隔板形成5个水处理腔,没有过水管,只通过隔板上的开口来形成污水的上下折流行进,因此可以延长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有效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并且污水流经各区域时不会产生有死水区域。2、本技术隔油浮渣池中的导流槽,能在实现油水分离的同时,也将浮油控制在一定的水面面域内,方便后续清理以及对污泥的抽吸。3、本技术厌氧池中的导流槽,能减少厌氧池的死水区域,同时也增加了污水与厌氧微生物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4、本技术沉淀消毒池中的导流槽,有利于对池内污泥的沉降;消毒装置则可实现对污水排放前的有效消毒。5、本技术格栅压板上的取料窗,方便对水腔中微生物的挂膜及生长情况观察;配合人孔方便后期的检修管理。6、本技术输气装置为一体设计,气压利用率高,可避免气孔堵塞;曝气管上的气孔斜向吹气,池内曝气区增大,曝气的氧转移率增高。7、本技术整体结构紧凑而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便于埋地,可大量减少管网的投资与建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图1隔油浮渣池A中的导流槽A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主视图。图3a是图1沉淀消毒池E中的溢流堰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主视图。图4是图1沉淀消毒池E中的消毒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沉淀消毒池E中的消毒装置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兼氧池C和好氧池D的顶部的格栅压板的俯视图。图7是图1输气装置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a是图1兼氧池C与好氧池D中的曝气管路的主视图。图8b是图8a的俯视图图9是图1污泥回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1污水回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1隔油浮渣池A ;102厌氧池B ;103兼氧池C ;104好氧池D ;105沉淀消毒池E ;I壳体;2进水管;3导流槽A ;4隔板A ;5导流槽B ;6隔板B ;7兼氧池曝气管路;8好氧池曝气管路;9污水回流管;10隔板C ;11隔板D ;12导流槽E ;13污泥回流系统;14厌氧池填料;15人孔;16输气装置;17消毒杯;18溢流堰;19消毒槽;20出水管;21压板;22兼氧池填料;23格栅压板;24好氧池填料;3-1导流槽A的半圆弧面;3_2导流槽A的直边;7_1兼氧池曝气输入管;7_2兼氧池曝气管;8-1好氧池曝气输入管;8-2好氧池曝气管;16-1进气管;16_2进气总阀;16_3输气管;16_4输气管;16_5输气管;16_6输气管;16_7阀门;17-1消毒杯帽;17_2消毒杯身;17_3进出水孔;18-1消毒杯垫;18_2溢流口 ;18_3溢流槽;18_4溢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埋五格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管(2)和出水管(2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依污水的流向以隔板A(4)、隔板B(6)、隔板C(10)、隔板D(11)顺序地形成隔油浮渣池A(101)、厌氧池B(102)、兼氧池C(103)、好氧池D(104)和沉淀消毒池E(105)这五个腔室;隔油浮渣池A(101)的腔内设有导流槽A(3),所述进水管(2)与所述导流槽A(3)相通;所述隔板A(4)的上部开有过水孔;厌氧池B(102)的腔内设有导流槽B(5),所述隔板A(4)的过水孔通向所述导流槽B(5);所述导流槽B(5)贯穿位于所述厌氧池B(102)中部的厌氧池填料(14);所述隔板B(6)的上部设有过水孔;兼氧池C(103)的下部设有兼氧池填料(22)和兼氧池曝气管路(7);所述隔板C(10)的下部设有通水孔;好氧池D(104)的下部设有好氧池填料(24)和好氧池曝气管路(8),所述隔板D(11)的上部设有过水孔;沉淀消毒池E(105)的腔内设有导流槽E(12)和消毒装置,所述隔板D(11)的过水孔通向所述导流槽E(12);所述消毒装置与所述出水管(20)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碧文敖旭平姚科峰王琦峰徐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