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具有缸体,缸体底部设置堵头,缸体内设置活塞,缸体上设置上下油口及上下环形回油槽,缸体外设置由轴承支承的外壳,外壳上设置上下注油口,外壳上设置定位挡杆;缸体顶部设置过渡支撑圈,过渡支撑圈顶部设置固定套,固定套内具有内锥面结构,固定套内设置弹簧夹头,弹簧夹头内部设置内孔,外侧设置外锥面结构,弹簧夹头通过外锥面结构贴合在固定套的内锥面结构处;与活塞连接的活塞杆端部穿过缸体,与拉杆连接,拉杆的顶部穿过过渡支撑圈,与弹簧夹头连接,拉杆内设置定位工件用顶尖,顶尖的上端延伸至弹簧夹头的内孔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人工装夹劳动强度,定位基准准确,夹紧可靠,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
技术介绍
工件在机械加工过程需要进行圆周运动,所以需要对工件进行装夹,为了实现装夹,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工利用夹具,人工进行装夹,经常出现未装夹紧造成产品不良,并大大增加了人工劳动强度,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还增大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它能自动夹紧工件、自动定位,保证定位基准的可靠性,满足产品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具有缸体,缸体底部设置限制活塞运动行程的堵头,缸体内设置活塞,缸体上并位于活塞的上侧设置上油口,缸体上并位于活塞的下侧设置下油口,缸体外设置由轴承支承的外壳,外壳上分别设置上注油口及下注油口,缸体上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上油口与上注油口的上环形回油槽,缸体下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下油口与下注油口的下环形回油槽,外壳上设置定位挡杆;缸体顶部设置过渡支撑圈,过渡支撑圈顶部设置固定套,固定套内具有内锥面结构,固定套内设置弹簧夹头,弹簧夹头内部设置内孔,外侧设置外锥面结构,弹簧夹头通过外锥面结构贴合在固定套的内锥面结构处;与活塞连接的活塞杆端部穿过缸体,与拉杆连接,拉杆的顶部穿过过渡支撑圈,与弹簧夹头连接,拉杆内设置定位工件用顶尖,顶尖的上端延伸至弹簧夹头的内孔处;上注油口注入介质后,活塞杆带动拉杆及弹簧夹头向下动作,弹簧夹头的外锥面结构与固定套的内锥面结构相互作用,内孔收缩,以夹紧内孔与顶尖处置放的工件;下注油口注入介质后,活塞杆带动拉杆及弹簧夹头向上动作,弹簧夹头的内孔复位,以松开内孔与顶尖处置放的工件。优选的是:介质为压缩空气或者液压油。优选的是:活塞与缸体内壁间设置活塞密封圈。优选的是:上油口与外壳接触面的两侧以及下油口与外壳接触面的两侧,均设置油口密封圈。优选的是:活塞杆与缸体接触面的上部设置活塞杆密封圈,活塞杆密封圈上部设置密封盖,密封盖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毛毡。优选的是:顶尖具有位于下部的柱状结构以及位于上部的收口锥状结构。优选的是:活塞杆与拉杆之间通过销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具有快速装夹的优点,它能自定位夹紧工件,工件及夹紧装置能随着机床的旋转进行圆周运动,从而进行各种类型加工,降低人工装夹劳动强度,定位基准准确,夹紧可靠,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一种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具有缸体5,缸体5底部设置限制活塞运动行程的堵头12,缸体5内设置活塞9,缸体5上并位于活塞9的上侧设置上油口,缸体5上并位于活塞9的下侧设置下油口,缸体5外设置由轴承103支承的外壳10,外壳10上分别设置上注油口 1a及下注油口 10b,缸体5上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上油口与上注油口 1a的上环形回油槽,缸体5下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下油口与下注油口1b的下环形回油槽,外壳10上设置定位挡杆11。缸体5上油孔(上、下油口 )处外圆加工有环形回油槽是本技术方案实现的重点,保证了夹紧装置在旋转时介质通过环形回油槽进入缸体5内部,使活塞9能够正常运行。缸体5顶部设置过渡支撑圈4,过渡支撑圈4顶部设置固定套2,固定套2内具有内锥面结构,固定套2内设置弹簧夹头1,弹簧夹头I内部设置内孔,外侧设置外锥面结构,弹簧夹头I通过外锥面结构贴合在固定套2的内锥面结构处。与活塞9连接的活塞杆端部穿过缸体5,与拉杆6连接,拉杆6的顶部穿过过渡支撑圈4,与弹簧夹头I连接,拉杆6内设置定位工件用顶尖4,顶尖4的上端延伸至弹簧夹头I的内孔处。上注油口注入介质后,活塞杆带动拉杆及弹簧夹头向下动作,弹簧夹头的外锥面结构与固定套的内锥面结构相互作用,内孔收缩,以夹紧内孔与顶尖处置放的工件A ;下注油口注入介质后,活塞杆带动拉杆及弹簧夹头向上动作,弹簧夹头的内孔复位,以松开内孔与顶尖处置放的工件A。介质为压缩空气或者液压油。活塞9与缸体5内壁间设置活塞密封圈105 (格莱圈)。上油口与外壳接触面的两侧以及下油口与外壳接触面的两侧,均设置油口密封圈102 (格莱圈)。活塞杆与缸体接触面的上部设置活塞杆密封圈101 (Y型圈),活塞杆密封圈101上部设置密封盖8,密封盖8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毛毡107 (防止杂物进入)。图中示出了轴用卡簧106以及堵头密封圈104 (O 型圈)。顶尖具有位于下部的柱状结构以及位于上部的收口锥状结构。活塞杆与拉杆之间通过销7连接(过盈配合)。作为定位机构的顶尖可根据产品的定位形状设计为孔型、平面型、多边型或螺纹型,等等。顶尖过盈配合在过度支撑圈上,并置于弹簧夹头圆心点上。夹紧装置工作过程如下:将工件装在弹簧夹头内孔及定位顶尖上定位,对气/油缸外壳上最上面一个油孔(上注油口 1a)通入介质压缩空气或液压油(压缩空气或液压油以下简称介质),介质流入气/油缸体中使活塞随着气压或液压的增大往下运动,活塞带动拉杆,拉杆带动弹簧夹头,夹头外锥面与固定套内锥面实现收缩力,促使弹簧夹头剖开位置的内孔尺度变小(产生形变进而缩小),从而夹紧工件,工件旋转加工时,定位挡杆靠在机器不旋转的任一部件上,促使气/油缸外壳及通入介质的管路不旋转,介质在气/油缸体旋转时仍然能够流入保证夹紧力充分。当工件加工完毕时,对气/油缸外壳上最上面一个油孔停止通入介质,对气/油缸外壳上最下面一个油孔(下注油口 1b)通入介质,活塞向上运动,活塞带动拉杆,拉杆推动弹簧夹头向上运动,弹簧夹头外锥面与固定套内锥面分离,收缩力消除,弹簧夹头内孔恢复无状态(复位),从而松开工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技术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缸体(5),缸体(5)底部设置限制活塞运动行程的堵头(12),缸体(5)内设置活塞(9),缸体(5)上并位于活塞(9)的上侧设置上油口,缸体(5)上并位于活塞(9)的下侧设置下油口,缸体(5)外设置由轴承(103)支承的外壳(10),外壳(10)上分别设置上注油口( 1a)及下注油口( 10b),缸体(5)上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上油口与上注油口(1a)的上环形回油槽,缸体(5)下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下油口与下注油口( 1b)的下环形回油槽,外壳(10)上设置定位挡杆(11); 缸体(5 )顶部设置过渡支撑圈(4 ),过渡支撑圈(4 )顶部设置固定套(2 ),固定套(2 )内具有内锥面结构,固定套(2)内设置弹簧夹头(1),弹簧夹头(I)内部设置内孔,外侧设置外锥面结构,弹簧夹头(I)通过外锥面结构贴合在固定套(2)的内锥面结构处; 与活塞(9 )连接的活塞杆端部穿过缸体(5 ),与拉杆(6 )连接,拉杆(6 )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定位回转气动液压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缸体(5),缸体(5)底部设置限制活塞运动行程的堵头(12),缸体(5)内设置活塞(9),缸体(5)上并位于活塞(9)的上侧设置上油口,缸体(5)上并位于活塞(9)的下侧设置下油口,缸体(5)外设置由轴承(103)支承的外壳(10),外壳(10)上分别设置上注油口(10a)及下注油口(10b),缸体(5)上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上油口与上注油口(10a)的上环形回油槽,缸体(5)下油口处的外圆上设置用于连通下油口与下注油口(10b)的下环形回油槽,外壳(10)上设置定位挡杆(11);缸体(5)顶部设置过渡支撑圈(4),过渡支撑圈(4)顶部设置固定套(2),固定套(2)内具有内锥面结构,固定套(2)内设置弹簧夹头(1),弹簧夹头(1)内部设置内孔,外侧设置外锥面结构,弹簧夹头(1)通过外锥面结构贴合在固定套(2)的内锥面结构处;与活塞(9)连接的活塞杆端部穿过缸体(5),与拉杆(6)连接,拉杆(6)的顶部穿过过渡支撑圈(4),与弹簧夹头(1)连接,拉杆(6)内设置定位工件用顶尖(4),顶尖(4)的上端延伸至弹簧夹头(1)的内孔处;上注油口注入介质后,活塞杆带动拉杆及弹簧夹头向下动作,弹簧夹头的外锥面结构与固定套的内锥面结构相互作用,内孔收缩,以夹紧内孔与顶尖处置放的工件(A);下注油口注入介质后,活塞杆带动拉杆及弹簧夹头向上动作,弹簧夹头的内孔复位,以松开内孔与顶尖处置放的工件(A)。...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友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吉力芸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