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装置(1、1A、1B、1C、1D、1E、1F、1G、1H)包括:第一旋转构件(4);第二旋转构件(5);第一弹性部(7、7A),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第三旋转构件(6、6A);第二弹性部(8,8A),插设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以及动态吸振器(9),包括锚固构件(91、91A)和第三弹性部(92),该第三弹性部插设在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且通过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至少该第三弹性部在该旋转轴线的径向上位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一种阻尼器装置(减震器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JP2011-504986A中公开的一种已知的阻尼器装置包括:第一弹性部,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第二弹性部,设置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及动态吸振器,安装到第二旋转构件。然而,根据上述的阻尼器装置,由于第一弹性构件和动态吸振器被布置成在轴向上彼此面对,因此该阻尼器装置(的尺寸)会沿轴向增大。该阻尼器装置的尺寸最好是沿轴向减小。因此,需要一种在轴向上(尺寸)可减小的阻尼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案,一种阻尼器装置包括:第一旋转构件,能绕一旋转轴线旋转;第二旋转构件,能绕该旋转轴线旋转;第一弹性部,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第三旋转构件,能绕该旋转轴线旋转;第二弹性部,插设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以及动态吸振器,包括锚固构件(anchor member)和第三弹性部,该第三弹性部插设在销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且通过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至少该第三弹性部在该旋转轴线的径向上位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例如动态吸振器的第三弹性部在径向上位于第一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由此,与将第三弹性部布置成沿轴向面对第一和第二弹性部的结构相比,该阻尼器装置沿轴向的尺寸可减少。该第一弹性部和该第二弹性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沿该旋转轴线的周向串联连接的多个弹性构件。由此,可使用卷绕轴为线型的直形螺旋弹簧(卷簧)作为各个弹性构件。因此,可获得包括简单结构的阻尼器装置。该锚固构件沿该径向位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由此,与锚固构件被布置成例如在轴向上面对第一和第二弹性部的结构相比,该阻尼器装置沿轴向的尺寸可进一步减小。该第一旋转构件和该第三旋转构件中的一者包括容纳室,该容纳室容纳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和动态吸振器。由此,与第一和第二弹性部及动态吸振器被容纳在例如彼此不同的容纳室的结构相比,第一和第二弹性部及动态吸振器可以以集中方式被布置。这样,可以缩减用于布置例如第一和第二弹性部和动态吸振器的空间。该第三旋转构件包括:第一部分,设置成在该旋转轴线的轴向上面对动态吸振器;以及第二部分,连接到该第一部分并位于动态吸振器的径向外侧。这样,由于利用动态吸振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来布置第二部分,因此可减小阻尼器装置的尺寸。该锚固部包括一基部,该基部沿径向延伸到外侧而形成板形,并且在该基部的外边缘形成一弯曲部。由此,借助该弯曲部,可以使得例如锚固构件的惯性力矩增大。该阻尼器装置还包括:第一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二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三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及锚固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二旋转构件和锚固构件。由此,第一和第二插置构件可阻止例如第二和第三旋转构件以及锚固构件沿径向的移动。该阻尼器装置还包括:第一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三旋转构件;第二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二旋转构件;以及第三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三旋转构件与锚固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锚固构件。由此,第一、第二和第三插置构件可阻止例如第二和第三旋转构件以及锚固构件沿径向的移动。该阻尼器装置还包括:第一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二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及锚固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二旋转构件和锚固构件。由此,第一、第二插置构件可阻止例如第二和第三旋转构件以及锚固构件沿径向的移动。【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将更为易见本申请的前述的和其它的特征和特点,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当从轴向观看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视图(包括局部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当从轴向观看时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10是当从轴向观看时根据第八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以及图11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九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将参照【附图说明】多个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包括大体彼此相同/相似的部件。因此,大体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下文说明的每个实施例的构造(技术特征)和这些构造所产生的效果均为示例。这些实施例可通过其它的、而非下文所公开的构造来实现,并且从基本构造(技术特征)可获得多种不同效果(包括间接的效果)。现将参照图1到图3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用作转矩波动吸收器的阻尼器装置I例如被设置在车辆的传动系上的动力源和受动部(即从动部)之间。具体而言,该阻尼器装置I设置在动力源的输出轴2 (即连接对象)和受动部的输入轴3 (即连接对象)之间,用于在输出轴2和输入轴3之间传输原动力。例如,阻尼器装置I被构造成吸收(即衰减或抑制)由输出轴2和输入轴3之间的扭转产生的转矩波动和扭转振动。阻尼器装置I包括动力传输通道和输出轴2以及输入轴3。动力源包括例如发动机和电动机,受动部包括例如变速器和变速驱动桥(transaxle)。包括发动机和电动机两者的混合系统也可作为动力源被应用。阻尼器装置I的旋转轴线Ax(即旋转中心,参照图2和图3)用作包括阻尼器装置I中的每个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旋转轴线Ax大体上与输出轴2或输入轴3的各自的旋转轴线一致。在下文中,若非另有说明,轴向、径向和周向均是基于旋转轴线Ax来定义的。此夕卜,为了方便起见,在下文的论述中,沿轴向的设有发动机的一侧(对应于图1中的左侧)被称为沿轴向的第一侧,而沿轴向的设有变速器的一侧(对应于图1中的右侧)被称为沿轴向的第二侧。在附图中,沿轴向的第一侧由箭头X表示,径向外侧由箭头R表示。此外,由驱动源的驱动力旋转的阻尼器装置的方向被称为正转方向,其在附图中由箭头(方向)F表不。阻尼器装置I例如包括:三个(多个)旋转构件4、5、6(质量体、飞轮本体和惯性体);两个(多个)弹性部7、8 ;动态吸振器9 ;以及迟滞部(hysteresis port1n) 10。旋转构件4-6在动力传输通道处串联连接。旋转构件4-6绕旋转轴线Ax可旋转。旋转构件4连接到输出轴2以便与其一体地旋转。亦即,旋转构件4从阻尼器装置I的外面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构件6连接到输入轴3以便与其一体地旋转。旋转构件5设置在旋转构件4、6之间以通过弹性部7、8连接到此处。在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旋转构件4用作第一旋转构件,旋转构件5用作第二旋转构件,旋转构件6用作第三旋转构件。弹性部7、8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旋转构件(4),能绕旋转轴线(Ax)旋转;第二旋转构件(5),能绕所述旋转轴线(Ax)旋转;第一弹性部(7、7A),插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第三旋转构件(6、6A),能绕所述旋转轴线(Ax)旋转;第二弹性部(8,8A),插设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6A)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6A)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以及动态吸振器(9),包括锚固构件(91、91A)和第三弹性部(92),该第三弹性部插设在所述锚固构件(91、91A)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且通过所述锚固构件(91、91A)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至少所述第三弹性部(92)在所述旋转轴线(Ax)的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7)和所述第二弹性部(8)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添博司,江端胜,藤原拓也,鸟居三城,佐伯智洋,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