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包括工作腔,所述工作腔一侧设置涡轮;所述涡轮一侧设置背壳,并且所述背壳与涡轮之间通过工作腔连接;所述涡轮一侧设置泵轮;所述泵轮一侧设置外壳;所述外壳一端与泵轮接触且另一端设置于箱体内部;所述箱体一侧设置勺管且勺管观贯穿箱体内部;所述勺管顶端设置电动执行器且勺管与电动执行器固定连接;所述箱体底端设置冷却器;所述冷却器顶端设置输油管器且输油管与冷却器表面紧密接触;所述输油管一侧设置主循环油泵且输油管一端与主循环油泵表面紧密接触;该种液力偶合器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久,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偶合器装置,具体是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属于机械传动
技术介绍
液力偶合器是利用液体动能来传递扭矩的新节能元件。它联接动力机和工作机,保护动力机免于过载,可空载起动原动机,改善电机起动性能及无级调速。液力偶合器的应用,对于提高机械的能力、节能、延长机械装置的寿命,均有明显效果。因此,它广泛地用于造船、交通、起重运输、冶炼、发电、化工、矿山等工业部门。铝工业虽尚未采用,但在铝工业部门的应用前景是极其广阔的。液力偶合器作为一种先进的传动设备,与传统的偶合器装置相比,具有很多独特之处:能消除冲击和振动;输出转速低于输入转速,两轴的转速差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加;过载保护性能和起动性能好,载荷过大而停转时输入轴仍可转动,不致造成动力机的损坏;当载荷减小时,输出轴转速增加直到接近于输入轴的转速,使传递扭矩趋于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包括工作腔、背壳、涡轮、泵轮、外壳、电动执行器、勺管、箱体、冷却器、输油管以及主循环油泵,所述工作腔一侧设置涡轮;所述涡轮一侧设置背壳,并且所述背壳与涡轮之间通过工作腔连接;所述涡轮一侧设置泵轮;所述泵轮一侧设置外壳;所述外壳一端与泵轮接触且另一端设置于箱体内部;所述箱体一侧设置勺管且勺管观贯穿箱体内部;所述勺管顶端设置电动执行器且勺管与电动执行器固定连接;所述箱体底端设置冷却器,;所述冷却器顶端设置输油管器且输油管与冷却器表面紧密接触;所述输油管一侧设置主循环油泵且输油管一端与主循环油泵表面紧密接触。进一步的,所述背壳为一种半圆环形结构且背壳内部设置工作腔。进一步的,所述勺管为一种圆柱形结构且贯穿箱体内部与电动执行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循环油泵为一种圆柱形结构且设置在箱体内部。进一步的,所述主循环油泵与冷却之间通过输油管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其结构紧凑,使用寿命久;并且该装置工作平稳,成本低,使用范围广;尤其在输入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输出连续的、无级的、变化的转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工作腔、2-背壳、3-涡轮、4-泵轮、5-外壳、6-电动执行器、7-勺管、8-箱体、9-冷却器、10-输油管、11-主循环油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包括工作腔1,所述工作腔I 一侧设置涡轮3 ;所述涡轮3 —侧设置背壳2,并且所述背壳2与涡轮3之间通过工作腔I连接;所述涡轮3一侧设置泵轮4 ;所述泵轮4 一侧设置外壳5 ;所述外壳5 —端与泵轮4接触且另一端设置于箱体8内部;所述箱体8 一侧设置勺管7且勺管7贯穿箱体8内部;所述勺管7顶端设置电动执行器6且勺管7与电动执行器6固定连接;所述箱体8底端设置冷却器9 ;所述冷却器9顶端设置输油管10且输油管10与冷却器9表面紧密接触;所述输油管10 —侧设置主循环油泵11且输油管10 —端与主循环油泵11表面紧密接触。作为本技术的优化技术方案:所述背壳2为一种半圆环形结构且背壳2内部设置工作腔I ;所述勺管7为一种圆柱形结构且贯穿箱体8内部与电动执行器6连接;所述主循环油泵11为一种圆柱形结构且设置在箱体8内部;所述主循环油泵11与冷却器9之间通过输油管10连接。本技术的在使用时,片径向辐射的叶片,运转时在偶合器中冲油,当输入轴带动泵轮4旋转时,进入泵轮4的油在叶片带动下,因离心力作用由泵轮4内侧流向外缘,形成高压高速流冲向涡轮3叶片,使涡轮3跟随泵轮4作同向旋转,油在涡轮3中由外缘流内侧被迫减压减速,然后流入泵轮4,在这种循环中,泵轮4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变成油的动能和势能,而涡轮3则将油的动能和势能又转变成输出轴的机械能,从而实现能量的柔性传递。本新型能消除冲击和振动;输出转速低于输入转速,两轴的转速差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加;过载保护性能和起动性能好,载荷过大而停转时输入轴仍可转动,不致造成动力机的损坏;当载荷减小时,输出轴转速增加直到接近於输入轴的转速,使传递扭矩趋於零,液力偶合器的特性因工作腔I与泵轮4、涡轮3的形状不同而有差异。它一般靠外壳5自然散热,不需要外部冷却的供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腔(1)、背壳(2)、涡轮(3)、泵轮(4)、外壳(5)、电动执行器(6)、勺管(7)、箱体(8)、冷却器(9)、输油管(10)以及主循环油泵(11),所述工作腔(I) 一侧设置涡轮(3);所述涡轮(3) —侧设置背壳(2),并且所述背壳(2)与涡轮(3)之间通过工作腔(I)连接;所述涡轮(3) —侧设置泵轮(4);所述泵轮(4)一侧设置外壳(5);所述外壳(5) —端与泵轮(4)接触且另一端设置于箱体(8)内部;所述箱体(8) —侧设置勺管(7)且勺管(7)贯穿箱体(8)内部;所述勺管(7)顶端设置电动执行器(6)且勺管(7)与电动执行器(6)固定连接;所述箱体(8)底端设置冷却器(9);所述冷却器(9)顶端设置输油管(10)且输油管(10)与冷却器(9)表面紧密接触;所述输油管(10)一侧设置主循环油泵(11)且输油管(10) —端与主循环油泵(11)表面紧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2)为一种半圆环形结构且背壳(2)内部设置工作腔(I)。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勺管(7)为一种圆柱形结构且贯穿箱体⑶内部与电动执行器(6)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油泵(11)为一种圆柱形结构且设置在箱体(8)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油泵(11)与冷却器(9)之间通过输油管(10)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包括工作腔,所述工作腔一侧设置涡轮;所述涡轮一侧设置背壳,并且所述背壳与涡轮之间通过工作腔连接;所述涡轮一侧设置泵轮;所述泵轮一侧设置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力偶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腔(1)、背壳(2)、涡轮(3)、泵轮(4)、外壳(5)、电动执行器(6)、勺管(7)、箱体(8)、冷却器(9)、输油管(10)以及主循环油泵(11),所述工作腔(1)一侧设置涡轮(3);所述涡轮(3)一侧设置背壳(2),并且所述背壳(2)与涡轮(3)之间通过工作腔(1)连接;所述涡轮(3)一侧设置泵轮(4);所述泵轮(4)一侧设置外壳(5);所述外壳(5)一端与泵轮(4)接触且另一端设置于箱体(8)内部;所述箱体(8)一侧设置勺管(7)且勺管(7)贯穿箱体(8)内部;所述勺管(7)顶端设置电动执行器(6)且勺管(7)与电动执行器(6)固定连接;所述箱体(8)底端设置冷却器(9);所述冷却器(9)顶端设置输油管(10)且输油管(10)与冷却器(9)表面紧密接触;所述输油管(10)一侧设置主循环油泵(11)且输油管(10)一端与主循环油泵(11)表面紧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盛,
申请(专利权)人:象山融合流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