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1311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包括锅具、内胆、外壳、加热线圈、支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加热线圈缠绕在所述内胆的外表面,内胆置于外壳内,外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锅具置于内胆上;锅具的底部设有底座,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底座依次穿过内胆和外壳的底部;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转轴连接,以驱动锅具进行旋转;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与支架连接,以驱动支架进行翻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炒菜机可以模拟人工炒菜的动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同时,加热线圈不与锅具直接接触,使得加热线圈对锅具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智能家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技术介绍
全自动炒菜机是一种微电脑操控智能烹饪设备,使得人们可以远离厨房油烟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可口的饭菜。目前,市面上的炒菜机的自动化程度不高,且一般是将加热线圈直接缠绕在锅具外侧,或者将加热线圈支撑架上构成框架型加热体,加热线圈对锅具的加热不均匀,加热速度较慢,造成热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且在锅具翻转或旋转过程中,加热线圈与锅具直接接触的方式容易造成加热线圈偏离原来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提高炒菜机自动化的同时,提高炒菜机的加热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包括锅具、内胆、外壳、加热线圈、支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加热线圈缠绕在所述内胆的外表面,所述内胆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锅具置于内胆上;所述锅具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底座依次穿过所述内胆和外壳的底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以驱动所述锅具进行旋转;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支架连接,以驱动所述支架进行翻转。上述方案可以近似模拟人工炒菜的动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同时,加热线圈不与锅具直接接触,使得加热线圈对锅具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加热线圈固定在内胆的外表面,使得加热线圈不易偏离位置。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内胆包括上支撑圈和下支撑圈,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圈和下支撑圈之间呈发射状分布的多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多个开口朝外的卡槽,所述加热线圈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卡槽内并环绕在所述内胆的外侧。由此使得加热线圈可以更好地均匀固定在内胆的外侧,以确保加热均匀。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周向上分布有多根导磁条,所述导磁条与所述支撑杆位置相对。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支撑圈设有定位销,所述外壳设有与定位销相对应的定位孔。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分别位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上、下两侧,所述上支撑架、支架本体和下支撑架分别设有同轴的通孔;所述外壳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所述锅具底部的底座安装在所述上支撑架的通孔上;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支架本体的通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下支撑架上,且其输出轴穿过所述下支撑架的通孔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支架采用组合支架结构,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采用钣金制成,由此简化了加工难度。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为凹字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支撑架为几字形,所述上支撑架的顶部为圆盘状,用于安装所述锅具的底座,所述上支撑架的两侧与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上侧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架为倒几字形,所述下支撑架的两侧与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下侧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炒锅组合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与机架可转动连接,其相对的另一侧通过第三转轴与机架可转动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本体的通孔处设有轴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锅具底部的底座之间设有限位凸台;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轴承,且所述限位凸台卡在所述轴承的外部。进一步地,所述锅具的内部设有多个呈发射状分布的拨片。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设置了支架,锅具安装在支架上,且分别设置了两个不同的驱动装置用于使锅具转动和翻转,可以近似模拟人工炒菜的动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同时,加热线圈置于内胆和外壳之间,不与锅具直接接触,使得加热线圈对锅具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加热线圈固定在内胆的外表面,使得加热线圈不易偏离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锅具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锅具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左视图;图7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翻转状态图;图8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内胆和外壳的配合关系图;图9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线圈固定支架的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支架的轴测图。其中,1、锅具;2、内胆;210、上支撑圈;211、定位销;220、下支撑圈;230、支撑杆;231、卡槽;232、锯齿;3、外壳;310、导磁条安装槽;320、导磁条;330、定位孔;4、加热线圈;5、支架;510、支架本体;511、支架本体的通孔;520、上支撑架;521、上支撑架的通孔;530、下支撑架;531、下支撑架的通孔;6、第一驱动装置;7、底座;8、第一转轴;9、拨片;10、第二转轴;11、第三转轴;12、法兰;13、轴承;14、限位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包括锅具1、内胆2、外壳3、加热线圈4、支架5、第一驱动装置6和第二驱动装置。加热线圈4缠绕并固定在内胆2的外表面,内胆2则置于外壳3内,内胆2和外壳3的上边缘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外壳3的底部固定在支架5上,锅具I置于内胆2上,加热线圈4不与锅具I直接接触,由此使得加热线圈4对锅具I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加热线圈4固定在内胆2的外表面,使得加热线圈4不易偏离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锅具I的底部设有底座7,该底座7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8,且底座7依次穿过内胆2和外壳3的底部;第一驱动装置6与第一转轴8连接,以驱动锅具I进行旋转,第一驱动装置6可驱动锅具进行低速、高速、正方向、反方向的转动,从而模拟手工炒菜过程中滑炒、爆炒的效果,此外,如图5所示,在锅具I内还设置了多个拨片9,该多个拨片9设于锅具I的底部内侧,呈发射状分布,拨片9在锅具I旋转过程中类似锅铲的作用。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10与支架5连接,以驱动支架5进行翻转,由于外壳3、内胆2和锅具I的组件固定在支架5上,因此,在支架5翻转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外壳3、内胆2和锅具I这一组件同步翻转,由此可以实现不同工位进行不同的烹饪操作,由此可以模拟手工炒菜过程中颠勺的动作,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锅具I的翻转和旋转,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程度,设置了两个不同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在炒菜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锅具I的翻转和旋转可以同时进行或分开进行,同时配合拨片9的使用,使得本实施例的炒菜机与人工炒菜的效果一样,提高了炒出来的菜的口感。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更好地固定加热线圈4,进一步地,内胆2包括上支撑圈210和下支撑圈220,以及设于上支撑圈210和下支撑圈220之间呈发射状分布的多根支撑杆230 ;支撑杆230上设有多个开口朝外的卡槽231,加热线圈4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锅具、内胆、外壳、加热线圈、支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加热线圈缠绕在所述内胆的外表面,所述内胆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锅具置于内胆上;所述锅具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底座依次穿过所述内胆和外壳的底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以驱动所述锅具进行旋转;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支架连接,以驱动所述支架进行翻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锦标何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创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