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技术领域。该热交换器包括两根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咬合而成,所述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紧贴被热交换管道的外壁,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对合并固定连接形成供所述被热交换管道穿过的通孔。该热交换器不但可以克服目前热交换器存在死角、短路、空气氧化以及不可拆卸的缺陷,而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热交换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
技术介绍
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海量的商品化制冷设备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大都采用翅片式、板式、同轴套管式、桶套式或列管式热交换器,这些冷凝器或蒸发器的热交换通常采用水或空气为热交换解质,因此不同程度的存在死角、短路、水垢或水腐蚀等。另外,热交换器金属表面存在积尘、静电尘和氧化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制冷设备的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并使热交换器的能效比严重失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热交换器存在死角、短路、水垢或水腐蚀等的缺陷,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可拆装、造价低廉且热交换效率高的管道热交换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包括两根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围合而成,所述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紧贴需散热的管道的外壁,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对合并固定连接形成供所述需散热的管道穿过的通孔。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由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的厚度范围是0.05-0.2_。采用0.05-0.2_厚的薄金属板,可以提高热交换管的热交换效率。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紧贴需散热的管道并对合形成供所述管道穿过的通孔,然后使热交换管内的导热介质与需散热的管道的冷媒流向作同轴逆向流动进行热交换。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热交换器不能将制冷设备冷媒解质与热交换导热解质进行全流程同轴逆向交换的缺点,通过将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紧贴所述管道的外壁,从而可以实现最大温度梯度下的热交换,因此本技术造成的热交换峰值温差大,不会浪费制冷设备和热交换解质大量有用功。2)本技术的构件要素简单,同比现有用于制冷设备列管式、桶套式冷凝器或蒸发器热交换器重量减少95-98%以上。3)本技术由两个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围成一个封闭圆,可以无间隙均衡地分散热交换器热导热解质的压力,并紧贴在制冷设备冷凝器或蒸发器冷媒解质管道表面以最大温度梯度与冷媒解质同轴逆向的热传导热交换,从而缩短了热交换行程和缩短热交换峰值时间,在避免部分导热解质的短路、死角的同时,也降低了导热解质对制冷设备冷媒解质管道外表面的氧化、水垢和腐蚀的影响。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二管壁的内侧沿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U形的波纹槽。这样,不但可以加强热交换管的整体强度,而且可以使热交换管内的导热介质形成湍流,提高热交换的效率。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两个塑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两个密封圈均与热交换管内壁紧密贴合并分别位于热交换管的两端,每个密封圈均设有从热交换管外部穿过该密封圈后伸入到热交换管内的导管,所述导管远离形成可互换使用的导热介质入口或导热介质出口。这样,通过密封圈将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与热交换管密封连接,使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部分成为柔性结构,不但可以防止热交换解质外溢,而且能够避免制冷设备刚性管道在运转时的轻微震动,不会因为刚性结构产生共震危害。【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包括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热交换管由第一管壁I和第二管壁2围合而成,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的两端分别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的第一管壁I紧贴需散热的管道的外壁,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的第一管壁I对合并固定连接形成供需散热的管道穿过的通孔7,如图2所不O本实施例中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I优选由金属板制成,金属板的厚度范围可以是0.05-0.2_。采用0.05-0.2_厚的薄金属板,可以提高热交换管的热交换效率。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将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的第一管壁I紧贴需散热的管道并对合形成供需散热的管道穿过的通孔7,然后使热交换管10-1、10-2内的导热介质与需散热的管道的冷媒流向作同轴逆向流动进行热交换来散热。本实施例中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可互换使用,即根据需散热的管道的冷媒流向调整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I和第二管壁2在交接处均设有向外延伸并贴合在一起的卡槽8,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的第一管壁I对合形成通孔7时,使用椭圆卡箍环绕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的卡槽8将两根热交换管10-1、10-2的固定连接在一起。当然,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I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比如采用焊接或胶接进行固定等。本实施例还可以作以下改进:I)如图1所示,热交换管的第二管壁2的内侧沿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U形的波纹槽9。这样,不但可以加强热交换管的整体强度(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热交换管内的导热介质形成湍流,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当然上述波纹槽也可以采用S形的波纹槽。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在热交换管的两端设置两个塑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3,两个密封圈3均与热交换管内壁紧密贴合,两个密封圈3均设有从热交换管外部穿过该密封圈3后伸入到热交换管内的两根导管5、6,两根导管5、6可互换使用的导热介质入口或导热介质出口。这样,通过密封圈3将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与热交换管连接,使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部分成为柔性结构,不但可以防止热交换解质外溢,而且能够避免制冷设备刚性管道在运转时的轻微震动,从而避免产生共震危害。 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具体技术方案,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围合而成,所述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紧贴需散热的管道的外壁,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对合并固定连接形成供所述需散热的管道穿过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二管壁的内侧沿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U形波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由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的厚度范围是0.05-0.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塑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两个密封圈均与热交换管内壁紧密贴合并分别位于热交换管的两端,每个密封圈均设有从热交换管外部穿过该密封圈后伸入到热交换管内的导管,所述导管形成可互换使用的导热介质入口或导热介质出口。【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
该热交换器包括两根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咬合而成,所述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紧贴被热交换管道的外壁,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对合并固定连接形成供所述被热交换管道穿过的通孔。该热交换器不但可以克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拆装式管道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围合而成,所述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紧贴需散热的管道的外壁,两根热交换管的第一管壁对合并固定连接形成供所述需散热的管道穿过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康,刘佳嘉,
申请(专利权)人:刘利康,刘佳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