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6560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它由上导流板、大展弦比翼板、曳纲加强板、下导流板构成,其特征是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设置多个大展弦比翼板,大展弦比翼板的上下端沿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前端楔形的角度与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相连接,以等间距向后排列,各翼板间平行设置,且在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设置曳纲加强板,并与各翼板相连接组合成一个小展弦比结构的网板主体,整体呈栅格形式。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能够充分发挥大展弦比翼板诱导阻力低、升阻比高优势的同时,具有适用于不同总吨渔船、不同水层水体作业使用,水动力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渔业捕捞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
技术介绍
网板是单船拖网中的重要属具,其主要作用是实现网具的水平扩张。对不同水层的拖网而言,网板也起到网具沉降器或实现网具垂直扩张的作用。目前世界拖网渔业使用较多的网板类型有矩形、椭圆形、V形、立式(大展弦比)、立式曲面V形、缝翼式等。网板的工作原理与机翼类似,展弦比的大小对网板的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当采用大展弦比时,在网板两端的绕流减小,网板的诱导阻力降低,改善了升阻比,进而提高了网板的扩张效率,例如,立式曲面形、立式曲面V形、双曲面形网板,此类网板多用于大型中、底层拖网,网板的拖曳速度较快。而对于中、小型拖网渔船,受到船舶拖力、甲板作业面积、网具规格等的限制,一般使用小展弦比网板,例如,矩形、V形网板等,此类网板的水动力效率较低,在曳行时背后产生大量涡流,从而增加网板拖曳阻力和减少了网板的扩张力,同时,此类网板与海底间的摩擦较大,拖曳时在海底面搅起大量泥雾,形成道道痕迹,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拖网是一项高能耗的渔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单船拖网,网板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又极大地增加了整个渔具系统的阻力。因此,如何提高拖网拖曳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是网板结构设计和装配上的难点,也是单船拖网渔业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由多个大展弦比翼板组合而成的小展弦比的直立栅格式网板,具有适用于不同总吨渔船、不同水层水体作业使用,水动力效率高,网板背部涡流少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它由上导流板、大展弦比翼板、曳纲加强板、下导流板构成,其特征是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规格相同,前端为楔形,后端为弧形,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设置多个大展弦比翼板,且大展弦比翼板的上下端沿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前端楔形的角度与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相连接,以等间距向后排列,各翼板间平行设置,整体呈栅格形式,在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设置曳纲加强板,并与各翼板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显著效果在于: 1)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采用多个大展弦比翼板组合,能够充分发挥大展弦比翼板诱导阻力低,升阻比尚的优势,提尚网板水动力性能; 2)—种直立栅格式网板采用将多个大展弦比翼板组合成一个小展弦比的网板主体,保持小展弦比网板机动性好、作业方便的优势; 3)—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将多个大展弦比翼板组合成一个小展弦比的网板,可根据渔船、网具的条件调整大展弦比翼板的个数及安装角度以适应不同的拖网作业要求;4)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在获得同等扩张力条件下,整体尺度小型化,这样既可以满足在表、中层水体作业时对网板扩张力的需求,又可以满足中、小型拖网渔船的使用需求; 5)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栅格间的缝隙所起到的导流作用,相比常规小展弦比网板可减少网板背部涡流的影响,可在较宽的冲角范围内维持较高的水动力性會K。【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侧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外侧视图。标号说明:上导流板、2:大展弦比翼板、3:曳纲加强板、4:下导流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凡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由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其由上导流板1、大展弦比翼板2、曳纲加强板3、下导流板4构成,在上导流板I和下导流板4之间等间距的设有多个大展弦比翼板2,曳纲加强板3与各大展弦比翼板2顺次相连,组成一个小展弦比结构的网板主体。所述上导流板I和下导流板4规格相同,一端呈楔形,另一端呈弧形。所述各大展弦比翼板2的规格相同,板面结构为矩形。所述曳纲加强板3上装有曳纲支架,且与上导流板1、下导流板4的规格相同。如图1至图3所示,大展弦比翼板诱导阻力低,升阻比高,有助于提高网板的扩张力,将多个大展弦比翼板2组合成一个小展弦比的网板主体后,又能提高网板的机动性能和作业方便性。如图1至图3所示,通过调整各大展弦比翼板2之间的距离,以及上导流板1、下导流板4前方楔形的角度,控制网板背部涡流的影响。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大展弦比翼板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结构或强度需要设置3-10个,曳纲加强板3可设置1-3个。【主权项】1.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其特征在于:它由上导流板(1)、大展弦比翼板(2)、曳纲加强板(3)、下导流板(4)构成,在上导流板(I)和下导流板(4)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多个大展弦比翼板(2),且大展弦比翼板(2)的上下端沿上导流板(I)和下导流板(4)前端楔形的角度与上导流板(I)和下导流板(4)相连接,在上导流板(I)与下导流板(4)之间设置曳纲加强板(3)与各大展弦比翼板(2)顺次相连组成一个小展弦比结构的网板主体,整体呈栅格形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I)和下导流板(4)规格相同,前端呈楔形,后端呈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大展弦比翼板(2)的规格相同,板面结构为矩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其特征在于,曳纲加强板(3)上装有曳纲支架,且与上导流板(1)、下导流板(4)的规格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展弦比翼板(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结构或强度需要设置3-10个,曳纲加强板可设置1-3个。【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它由上导流板、大展弦比翼板、曳纲加强板、下导流板构成,其特征是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设置多个大展弦比翼板,大展弦比翼板的上下端沿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前端楔形的角度与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相连接,以等间距向后排列,各翼板间平行设置,且在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设置曳纲加强板,并与各翼板相连接组合成一个小展弦比结构的网板主体,整体呈栅格形式。本专利技术在能够充分发挥大展弦比翼板诱导阻力低、升阻比高优势的同时,具有适用于不同总吨渔船、不同水层水体作业使用,水动力效率高的优点。【IPC分类】A01K73/045【公开号】CN104920312【申请号】CN201510261861【专利技术人】梁振林, 姜昭阳, 邓跃 【申请人】山东大学(威海)【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申请日】2015年5月2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立栅格式网板,其特征在于:它由上导流板(1)、大展弦比翼板(2)、曳纲加强板(3)、下导流板(4)构成,在上导流板(1)和下导流板(4)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多个大展弦比翼板(2),且大展弦比翼板(2)的上下端沿上导流板(1)和下导流板(4)前端楔形的角度与上导流板(1)和下导流板(4)相连接,在上导流板(1)与下导流板(4)之间设置曳纲加强板(3)与各大展弦比翼板(2)顺次相连组成一个小展弦比结构的网板主体,整体呈栅格形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振林姜昭阳邓跃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威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