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式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091857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附式制冷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驱动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该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吸附制冷装置以及热泵,热泵包括吸热装置以及放热装置,吸附式制冷装置包括吸热用吸附床以及热量释放装置,热泵的吸热装置与热量释放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热连接,且热泵的吸热装置能从热量释放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吸取热量;热泵的放热装置与吸热用吸附床热连接,且热泵能将其从热量释放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吸取的热量传导给吸热用吸附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提高吸附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吸附式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对于空调领域的峰谷电利用,通常采用潜热或显热的蓄冷蓄热方式。蓄冷主要是指在电力负荷低谷时段,采用电动制冷机组制冷,利用水的潜热或显热以冰或低温水的形式将冷量贮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段将其释放,以满足建筑物的空调或生产工艺需冷量,从而实现电网移峰填谷的目的。蓄热是指在电网低谷时段运行电加热设备,对存放在蓄热罐中的蓄热介质进行加热,将电能转换成热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将其释放,以满足建筑物采暖或生活热水需热量,从而实现电网移峰填谷的目的。在蓄冷蓄热过程中,机械蒸气压缩系统的运行效率非常低,而且蓄冷蓄热利用过程中仍存在能量损耗。与机械蒸气压缩系统相比,吸附制冷自身具备蓄冷和蓄热特性,而且具有单位体积蓄冷蓄热能力大、蓄冷蓄热损失小等特点。但是,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一方面吸附制冷系统的效率作为一种热驱动的制冷技术,COP(制冷效率)非常低(一般为0.3?0.7)。对于直接电加热,Ikwh的电只能获得Ikwh的热量,因此采用电直接加热驱动的吸附式制冷过程中制冷效率非常低,极为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吸附式制冷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驱动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吸附制冷装置以及热泵,所述热泵包括吸热装置以及放热装置,所述吸附式制冷装置包括吸热用吸附床以及热量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热连接,且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能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吸取热量;所述热泵的放热装置与所述吸热用吸附床热连接,且所述热泵能将其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多余热源吸取的热量传导给所述吸热用吸附床。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式制冷系统还包括蓄能装置,其中: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之间、所述热泵的放热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各自与所述吸热用吸附床之间通过所述蓄能装置形成热连接;所述蓄能装置能从高温物质吸取热量并积蓄一段时间后传导给低温物质。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蓄能装置包括第一蓄能器以及第二蓄能器,其中:所述热泵的放热装置与所述外部多余热源两者与所述吸热用吸附床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蓄能器形成热连接;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蓄能器形成热连接。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蓄能装置通过传热媒介传输管路与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所述热量释放装置、所述热泵的放热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多余热源相连,其中: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之间、所述热泵的放热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多余热源各自与所述吸热用吸附床之间通过所述传热媒介传输管路内的传热媒介与所述蓄能装置形成热连接。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包括第一热量释放装置以及第二热量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热量释放装置、所述第二热量释放装置以及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三者通过所述传热媒介传输管路与所述第二蓄能器串联;所述第二热量释放装置与所述热泵的吸热装置之间的传热媒介传输管路上以及所述第二热量释放装置的传热媒介进口以及所述第二热量释放装置的传热媒介出口之间的所述传热媒介传输管路上均设置有导通控制阀。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制冷装置包括解吸用吸附床、吸附冷凝器、吸附蒸发器以及所述吸热用吸附床,其中:所述吸热用吸附床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吸附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所述吸附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吸附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所述吸附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解吸用吸附床的制冷剂入口相连;所述吸附冷凝器形成所述第一热量释放装置,所述解吸用吸附床形成所述第二热量释放装置。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制冷装置还包括节流装置,所述吸附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吸附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热泵包括热泵冷凝器、热泵蒸发器以及压缩机,其中: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热泵冷凝器的冷媒入口相连;所述热泵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热泵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相连;所述热泵蒸发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相连;所述热泵冷凝器形成所述热泵的放热装置,所述热泵蒸发器形成所述热泵的吸热 目.ο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热泵还包括热泵膨胀阀,所述热泵冷凝器的冷媒出口通过所述热泵膨胀阀与所述热泵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相连。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制冷装置包括解吸用吸附床、吸附冷凝器、吸附蒸发器以及所述吸热用吸附床,其中:所述吸热用吸附床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吸附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所述吸附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吸附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所述吸附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解吸用吸附床的制冷剂入口相连;所述解吸用吸附床和/或所述吸附冷凝器形成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制冷装置还包括节流装置,所述吸附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吸附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解吸用吸附床与所述吸附冷凝器形成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外部多余热源包括太阳能集热板、工厂余热收集装置以及热水器其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为燃气热水器或电热水器。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热泵内冷媒的蒸发温度范围为20°C?60°C,冷凝温度范围为50 °C?100°C。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利用了热泵可以高效地实现热能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的转移的特点,结合了吸附制冷装置以及热泵,利用热泵从吸附式制冷装置的热量释放装置(优选为吸附制冷冷凝放热量、吸附过程中放热量)和/或外部多余热源吸取热量,并使用热泵的放热装置为吸附式制冷装置的驱动热源即吸热用吸附床的驱动热源传入热量,提高吸热用吸附床的温度,由于吸附制冷的制冷效率和制冷量受驱动热源温度影响,因此,在某些温度区间内,采用热泵提高热源温度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且这部分电比功(制冷量/电耗)高于机械制冷效率,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驱动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另外,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结合了燃气(例如燃气热水器)、工厂余热、太阳能等多种热源方式为吸附床提供热源,避免了基于低品位余热、太阳能等能源的吸附制冷运行不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低品位余热、太阳能等能源易用性,有助于提升这些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份额。【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连接关系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图;附图标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附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制冷装置(15)以及热泵(16),所述热泵(16)包括吸热装置以及放热装置,所述吸附式制冷装置包括吸热用吸附床(7)以及热量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热泵(16)的吸热装置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热连接,且所述热泵(16)的吸热装置能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和/或外部多余热源吸取热量;所述热泵(16)的放热装置与所述吸热用吸附床(7)热连接,且所述热泵(16)能将其从所述热量释放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多余热源吸取的热量传导给所述吸热用吸附床(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宝军梁祥飞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