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排水器具,具体为一种智能地漏。一种智能地漏,包括一个呈容器状的上部开口的基座,基座的底部中心开有出水孔,出水孔上竖直固定有一个出水管,出水管与基座底部相切的位置开有至少一个出水口;基座上部开口水平盖设有一个漏水圈;所述漏水圈的中心开有一个与出水管外径相同的盖孔,出水管的顶部边缘与盖孔的内边缘紧贴;盖孔上盖有一个顶盖;漏水圈上环绕盖孔开有若干个漏水孔,基座内环绕出水管设有一个浮环;浮环通过至少一对支杆穿出漏水圈并与顶盖的下底面相连接。本产品可作为家庭卫生间、厨房的排水装置,可将水管破裂或者水龙头损坏时产生的大量积水及时排入地下水管道,防止地面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排水器具,具体为一种智能地漏。一种智能地漏,包括一个呈容器状的上部开口的基座,基座的底部中心开有出水孔,出水孔上竖直固定有一个出水管,出水管与基座底部相切的位置开有至少一个出水口;基座上部开口水平盖设有一个漏水圈;所述漏水圈的中心开有一个与出水管外径相同的盖孔,出水管的顶部边缘与盖孔的内边缘紧贴;盖孔上盖有一个顶盖;漏水圈上环绕盖孔开有若干个漏水孔,基座内环绕出水管设有一个浮环;浮环通过至少一对支杆穿出漏水圈并与顶盖的下底面相连接。本产品可作为家庭卫生间、厨房的排水装置,可将水管破裂或者水龙头损坏时产生的大量积水及时排入地下水管道,防止地面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损失。【专利说明】智能地漏
本技术涉及排水器具,具体为一种智能地漏。
技术介绍
目前在家庭或者公共场所的排水设施中常常用到地漏,地漏用于排水,同时保证下水道的臭气不会扩撒至房间内。但是现在常用的地漏存在以下问题:在管道破裂或者水龙头发生损坏时,产生的大量水流很难及时的排出,致使大量的水积存在地面,对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有可能损坏屋内的电气设备(如洗衣机等);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水量较大时自动实现快速排水的地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目前常用地漏在水量较大时无法自动实现及时排除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地漏。 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智能地漏,包括一个呈容器状的上部开口的基座,基座的底部中心开有出水孔,出水孔上竖直固定有一个出水管,出水管与基座底部相切的位置开有至少一个出水口 ;基座上部开口水平盖设有一个漏水圈;所述漏水圈的中心开有一个与出水管外径相同的盖孔,出水管的顶部边缘与盖孔的内边缘紧贴;盖孔上盖有一个顶盖;漏水圈上环绕盖孔开有若干个漏水孔,基座内环绕出水管设有一个浮环;浮环通过至少一对支杆穿出漏水圈并与顶盖的下底面相连接。 实际应用中,本技术安装在地面上的凹槽内,出水管的下端口与下水管道相连接;正常情况下水流由漏水圈上的漏水孔流入基座内,并通过与基座相通的出水口流入出水管并流入下水管道;当水量突然增多时,大量的水流可能会积存在基座内不能及时排出,这时上升的水就会带动浮环向上浮动,浮环在浮动过程中通过支杆带动顶盖上升,进而打开出水管的上端口,水流就可以通过出水管的上端口直接排入下水管道;由于大大增加了泄流的通道,水流能够及时的被排出;等到地面无水时顶盖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落到盖孔上,防止下水道臭气溢出。 本技术采用简单的结构方式实现了水流的自动排放,并且能够自动归位防止臭气溢出,设计新颖,结构巧妙。 本产品可作为家庭卫生间、厨房的排水装置,因其能大量排水,可将水管破裂或者水龙头损坏时产生的大量积水及时排入地下水管道,有效防止地面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损失,也别适用于家洗衣机的排水。 本产品可根据用户要求做成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大小口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制作。还可用于养殖场、澡堂、饭店以及道路下水道的排水防臭工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所述漏水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所述基座的俯视结构不意图。 图中:1-基座,2-出水孔,3-出水管,4-出水口,5-漏水圈,6-盖孔,7-顶盖,8-漏水孔,9-浮环,10-支杆,11-支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智能地漏,包括一个呈容器状的上部开口的基座1,基座I的底部中心开有出水孔2,出水孔2上竖直固定有一个出水管3,出水管3与基座I底部相切的位置开有至少一个出水口 4 ;基座I上部开口水平盖设有一个漏水圈5 ;所述漏水圈5的中心开有一个与出水管3外径相同的盖孔6,出水管3的顶部边缘与盖孔6的内边缘紧贴;盖孔6上盖有一个顶盖7 ;漏水圈5上环绕盖孔6开有若干个漏水孔8,基座I内环绕出水管3设有一个浮环9 ;浮环9通过至少一对支杆10穿出漏水圈5并与顶盖7的下底面相连接。 所述基座I 口径由上向下逐渐减小;浮环9内侧紧贴出水管3管壁设置。 所述基座I在水平面的投影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所述支杆10共有四个或者六个,均为等间距环绕出水管3排列。 所述漏水孔8均等间距环绕盖孔6排列。浮环10类似救生圈的结构,里面充有气体。 图1、3中外围方框为实际安装时地漏所在凹槽的外轮廓。基座I大体上呈碗状,上部开口大,向下口径逐渐减小,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利于进入基座I内的杂质污垢不会存留在基座I内,而是直接通过出水口 4流走,减少了清洗的工作量;出水口 4连通出水管3以及基座1,且位于出水管3靠近基座I底部的位置,以保证水流能够有效的排出;支杆10为四个或者六个,且环绕出水管3等间距排列,浮环9内侧紧贴出水管3管壁设置,可以使顶盖7受到的推力均匀,上下运动平稳;漏水圈5上环绕盖孔6开有与支杆10相对应的支杆孔11,支杆10穿过该孔连接在顶盖7的下表面。具体应用时,出水管3的口径为40mm,相对的一对支杆之间的间距为55mm,相对的一对漏水孔8中心间距为75mm,漏水圈5直径为90mm,厚度为3mm。 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本技术可以有多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的任何修改、改进和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智能地漏,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呈容器状的上部开口的基座(1),基座(I)的底部中心开有出水孔(2),出水孔(2)上竖直固定有一个出水管(3),出水管(3)与基座(I)底部相切的位置开有至少一个出水口(4);基座(I)上部开口水平盖设有一个漏水圈(5);所述漏水圈(5)的中心开有一个与出水管(3)外径相同的盖孔(6),出水管(3)的顶部边缘与盖孔(6)的内边缘紧贴;盖孔(6)上盖有一个顶盖(7);漏水圈(5)上环绕盖孔(6)开有若干个漏水孔(8),基座(I)内环绕出水管(3)设有一个浮环(9);浮环(9)通过至少一对支杆(10)穿出漏水圈(5)并与顶盖(7)的下底面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I)口径由上向下逐渐减小;浮环(9)内侧紧贴出水管(3)管壁设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I)在水平面的投影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10)共有四个或者六个,均为等间距环绕出水管(3)排列。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孔(8)均等间距环绕盖孔(6)排列。【文档编号】E03F5/06GK204081045SQ201420540412【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专利技术者】姜马驹 申请人:姜马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地漏,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呈容器状的上部开口的基座(1),基座(1)的底部中心开有出水孔(2),出水孔(2)上竖直固定有一个出水管(3),出水管(3)与基座(1)底部相切的位置开有至少一个出水口(4);基座(1)上部开口水平盖设有一个漏水圈(5);所述漏水圈(5)的中心开有一个与出水管(3)外径相同的盖孔(6),出水管(3)的顶部边缘与盖孔(6)的内边缘紧贴;盖孔(6)上盖有一个顶盖(7);漏水圈(5)上环绕盖孔(6)开有若干个漏水孔(8),基座(1)内环绕出水管(3)设有一个浮环(9);浮环(9)通过至少一对支杆(10)穿出漏水圈(5)并与顶盖(7)的下底面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马驹,
申请(专利权)人:姜马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