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核辐射密度探测器保护电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83713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9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核辐射密度探测器保护电路结构,电源输出端连接有互锁设置的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电源输出端通过第一运放采集供电信号的波动,并反馈至第三电容和第三三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在发生线路短路时可以对测量电路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保护电路结构,尤其是一种改进的核辐射密度探测器保护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核密度计的称谓不同但其测量原理是一样。既利用能量衰减法对密度进行测量。核密度计的放射源(Cs137)或(Co60)置入一个铅罐内, 安装在被测管道的一侧, 核子密度计的探测器安装在被测管道的另一侧(对称), 放射源发出的Gamma(伽玛)射线穿过被测容器的管壁及介质到达探测器,当管内介质的密度发生改变的时候,伽玛密度计接收检测装置-探测器接收的射线能量也发生变化。核密度计将检测到的射线能量的变化电量转换成用户需要得知的物理量——密度。利用这种技术,核辐射密度计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密度测量及快速反应被测密度的变化。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测量电路要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核密度计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核辐射密度探测器保护电路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在发生线路短路时可以对测量电路进行保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的核辐射密度探测器保护电路结构,电源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和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电源输出端,电源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电感,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八电阻和第三电容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八电阻和第三电容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第九电阻连接至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电阻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并联的第四电容和第二电感接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利用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互锁作用,实现电源输出端的短路断电保护。第一运放对电路短路前后的电压波动进行采集,并通过第三电容和第三三极管对供电侧的电流进行缓冲,减少短路发生初段整个电路的电流波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图中:IN、电源输入端;OUT、电源输出端;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管;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A1、第一运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源输入端IN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阻R1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作为电源输出端OUT,电源输出端OUT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电感L1,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八电阻R8和第三电容C3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八电阻R8和第三电容C3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并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二电感L2接地。本实施例利用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互锁作用,实现电源输出端OUT的短路断电保护。第一运放A1对电路短路前后的电压波动进行采集,并通过第三电容C3和第三三极管Q3对供电侧的电流进行缓冲,减少短路发生初段整个电路的电流波动。其中,第一电阻R1为330kΩ、第二电阻R2为120kΩ、第三电阻R3为200kΩ、第四电阻R4为150kΩ,第五电阻R5为155kΩ,第六电阻R6为70kΩ,第七电阻R7为98kΩ;第八电阻R8为45kΩ,第九电阻R9为70kΩ,第十电阻R10为80kΩ。第一电容C1为750μF,第二电容C2为150μF,第三电容C3为390μF,第四电容C4为500μF,第一电感L1为1.8mH,第二电感L2为3.3mH。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核辐射密度探测器保护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电源输入端(IN)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阻(R1)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作为电源输出端(OUT),电源输出端(OUT)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电感(L1),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八电阻(R8)和第三电容(C3)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八电阻(R8)和第三电容(C3)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并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二电感(L2)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核辐射密度探测器保护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电源输入端(IN)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阻(R1)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作为电源输出端(OUT),电源输出端(OUT)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电感(L1),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硕廖亮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