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沉降井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83104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9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沉降井圈,包括安装在窨井上的外井圈、安装在外井圈上的内井圈;所述外井圈一端设有锥形面;所述内井圈内壁开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设置有锥形楔子;所述楔子平面与内井圈收纳槽的内壁贴合,锥形面与外井圈之间的锥形面贴合;外井圈的轴向锥度小于楔子锥形面的轴向锥度;所述内井圈和外井圈之间留有缝隙。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防止井圈的沉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井洞附属设备的范畴,具体是一种防沉降井圈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道路改造,大量设置在地面上的通信、电力电缆等都需要移到地下,重新进行敷设。为了方便日后对这些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换。所以就需要修建大量的窨井来满足工程日后的维护和检修更换的需要。这些窨井的出现,的确给日后的维护和检修更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些窨井在给工作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在机动车或者行人反复碾压后,井圈上的井盖容易从中间下沉或破裂,轻者造成机动车行进中出现抖动,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机动车的损坏,而且还会产生大的躁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当行人在行走过程中突然破裂,使行人掉落进去窨井,造成人员伤亡,因此,防沉降井圈就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防沉降井圈,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沉降井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窨井上的外井圈、安装在外井圈上的内井圈;所述外井圈一端设有锥形面;所述内井圈内壁开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设置有锥形楔子;所述楔子平面与内井圈收纳槽的内壁贴合,锥形面与外井圈之间的锥形面贴合;外井圈的轴向锥度小于楔子锥形面的轴向锥度;所述内井圈和外井圈之间留有缝隙。进一步地,所述内井圈上端连接有井盖。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内外井圈的设计,将井盖设置在内井圈上,且在内外井圈之间设置有楔子,而楔子的锥度大于外井圈的锥形面的锥度,当收外力越来越大之时,内井圈不断向下沉降、挤压楔子,楔子的锥面变形,改变受力方向,将向下的沉降力变成作用在外井圈上的横向力,且越挤压其改变的比例越大,起到防止井盖沉降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沉降井圈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内井圈、2为外井圈、3为楔子、4为井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防沉降井圈,包括安装在窨井上的外井圈2、安装在外井圈2上的内井圈1;所述外井圈2一端设有锥形面;所述内井圈内壁开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设置有锥形楔子3;所述楔子3平面与内井圈1收纳槽的内壁贴合,锥形面与外井圈2之间的锥形面贴合;外井圈2的轴向锥度小于楔子3锥形面的轴向锥度;所述内井圈和外井圈之间留有缝隙。所述内井圈上端连接有井盖4。内外井圈的设计,将井盖设置在内井圈1上,且在内外井圈之间设置有楔子3,而楔子3的锥度大于外井圈2的锥形面的锥度,当收外力越来越大之时,内井圈1不断向下沉降、挤压楔子3,楔子3的锥面变形,改变受力方向,将向下的沉降力变成作用在外井圈2上的横向力,且越挤压其改变的比例越大,起到防止井盖沉降的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沉降井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窨井上的外井圈、安装在外井圈上的内井圈;所述外井圈一端设有锥形面;所述内井圈内壁开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设置有锥形楔子;所述楔子平面与内井圈收纳槽的内壁贴合,锥形面与外井圈之间的锥形面贴合;外井圈的轴向锥度小于楔子锥形面的轴向锥度;所述内井圈和外井圈之间留有缝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沉降井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窨井上的外井圈、安装在外井圈上的内井圈;所述外井圈一端设有锥形面;所述内井圈内壁开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设置有锥形楔子;所述楔子平面与内井圈收纳槽的内壁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明峰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瑞达科恒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