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引擎冷却结构,其设置于一具有一进气侧、一排气侧及一火星塞安装部的汽缸头上,包括:一进气口、一导风隔板、一第一空气流道及一第二空气流道。进气口位于汽缸头的排气侧,导风隔板位于进气口的后部,第一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一气道入口、一第一气道及一与火星塞安装部相通的第一排气口,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二气道入口、一第二气道及一位于进气侧的第二排气口,因此,可提高外部空气进入至火星塞安装部的空气流量,进而提高引擎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引擎冷却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导风隔板的引擎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内燃室引擎,系通过气缸体内部燃烧产生热能,再将热能转变为机械动力,其运作过程分为周而复始的进气、压缩、爆炸及排气四个行程,其中由于爆炸行程及汽缸体内部活塞的高速往复运动,无可避免的产生高热,因此,避免引擎过热而损坏或工作效率降低的引擎冷却系统极为重要。机车冷却系统可概分为空冷系统及水冷系统,前者是通过空气在引擎周围流动以带走热量,后者则是利用水与冷却剂在引擎水套内流动以带走热量。现有空冷系统多在汽缸体的汽缸头外部,凸设复数鳍片来增加散热面积,以期顺利将汽缸壁所承受的高温散逸至外部,避免引擎温度过高影响性能。而引擎最高温发生在引擎排气口及火星塞安装部,因此如何降低此处温度,以避免汽缸头散热温度不平均造成汽缸头结构变形的问题,为目前主要课题。现有二阀汽缸头的设计上,散热通道有较大的空间,可作冷却空气的流通路径,然而四阀汽缸头在空间不足的情形下,引擎的冷却空气通路构造往往被忽略,因此现有四阀汽缸头的结构设计并非理想,尚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引擎冷却结构,可解决外部空气进气量并改善汽缸头的散热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引擎冷却结构,其设置于一具有一进气侧、一排气侧及一火星塞安装部的汽缸头上,包括:一进气口、一导风隔板、一第一空气流道及一第二空气流道。其中,进气口位于汽缸头的排气侧,导风隔板位于进气口的后部,第一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一气道入口、一第一气道及一与火星塞安装部相通的第一排气口,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二气道入口、一第二气道及一位于进气侧的第二排气口,因此可提高外部空气进入至火星塞安装部的空气流量,进而提高引擎的散热效率。前述进气口的入口高度可大于第一气道入口的高度及第二气道入口的高度的总和,且第一气道入口的高度可大于第二气道入口的高度,如此可增加进入第一气道的空气量。而进气口的入口宽度可分别大于第一气道入口的宽度及第二气道入口的宽度,提高了进气口的进气效益。 第一气道入口位于第二气道入口的上方,且第一气道的空气流量为大于第二气道的空气流量,以确保火星塞安装部得到良好散热。上述的进气口及第一气道入口呈漏斗状,使通过进气口及第一气道入口流动至火星塞安装部的外部空气能够保持稳定流量。此外,本技术的引擎冷却结构,其汽缸头及导风隔板可为一体成形的结构。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技术的其它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图示加以阐述。【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汽缸头部分剖面示意图。图2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空气流道结构示意图。图3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空气流道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I 汽缸头11 进气口12 导风隔板13 第一空气流道131第一气道入口 132第一气道133第一排气口 14 第二空气流道141第二气道入口 142第二气道143第二排气口 15 火星塞安装部2 进气侧3 排气侧Hl 高度H2 高度H3 入口高度Wl 宽度W2 宽度W3 入口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理解和实现本技术,现结合附图描绘本技术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其分别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第一空气流道结构示意图及第二空气流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引擎冷却结构,设置于一具有一进气侧2、一排气侧3及一火星塞安装部15的汽缸头I上,包括:一进气口 11、一导风隔板12、一第一空气流道13及一第二空气流道14。其中,进气口 11位于汽缸头I的排气侧3,而导风隔板12位于进气口 11的后部,由于进气口 11位于迎风面上,引擎的排气侧3可直接得到外部空气的冷却效果,并以导风隔板12将进入进气口 11的外部空气一分为二,导向引擎不同部位用以冷却。参阅图2,第一空气流道13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一气道入口 131、一第一气道132及一与火星塞安装部15相通的第一排气口 133,因此将外部空气导入至火星塞安装部15,在引擎运作时,提高火星塞安装部15的散热效果。参阅图3,第二空气流道14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二气道入口 141、一第二气道142及一位于进气侧2的第二排气口 143,由上可知第二空气流道14为位于引擎内燃室一侧的直线流道设计,虽无法直接降低火星塞安装部15的高温,但也有降低引擎内燃室温度的效果,且第一气道入口 131位于第二气道入口 141的上方,也就是说,外部空气进入进气口 11后,同时进入第一空气流道13及第二空气流道14,使二流道的散热效果可同时发挥。而进气口 11的入口高度H3为大于第一气道入口 131的高度Hl及第二气道入口141的高度H2的总和,且第一气道入口 131的高度Hl为大于第二气道入口 141的高度H2,由于第一空气流道13的第一排气口 133与外部空气流动方向并非平行(参阅图2,本实施例为垂直相交),因此流入第一空气流道13的空气会于第一排气口 133处受到一空气阻力,相较于第二空气流道14的第二排气口 143为无阻力的顺风方向,外部空气容易流入第二空气流道14,因此设计第一气道入口 131的高度Hl大于第二气道入口 141的高度H2,可确保进入第一空气流道13的空气流量大于第二气道142的空气流量。加上进气口 11的入口宽度W3为分别大于第一气道入口 131的宽度Wl及第二气道入口 141的宽度W2,使得进气口 11及第一气道入口 131皆呈现一漏斗状结构,连续二漏斗状结构设计可确保进入至第一空气流道13的空气流量。此外,本实施例的引擎冷却结构,其汽缸头I及导风隔板12为一体成形的结构。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的引擎冷却结构利用导风隔板12的设计,使第一空气流道13的第一气道入口 131成为漏斗状结构,将大部分空气流量集中于第一空气流道13,使位于第一空气流道13的第一排气口 133的火星塞安装部15,可获得更佳的空气冷却效益,提高引擎散热效果,防止汽缸头I因过热损坏进而增加引擎耐久度。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技术,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就可使本技术有许多变形和变化,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主权项】1.一种引擎冷却结构,系设置于一具有一进气侧、一排气侧及一火星塞安装部的汽缸头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进气口,系位于该汽缸头的该排气侧; 一导风隔板,系位于该进气口的后部; 一第一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一气道入口、一第一气道及一与该火星塞安装部相通的第一排气口 ;以及 一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二气道入口、一第二气道及一位于该进气侧的第二排气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进气口的入口高度大于该第一气道入口的高度及该第二气道入口的高度的总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道入口的高度大于该第二气道入口的高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进气口的入口宽度分别大于该第一气道入口的宽度及该第二气道入口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擎冷却结构,系设置于一具有一进气侧、一排气侧及一火星塞安装部的汽缸头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气口,系位于该汽缸头的该排气侧;一导风隔板,系位于该进气口的后部;一第一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一气道入口、一第一气道及一与该火星塞安装部相通的第一排气口;以及一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依序相通的一第二气道入口、一第二气道及一位于该进气侧的第二排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白龙,谢嘉一,周祖诠,孙振庭,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