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分流装置,其包括:主体,其周边向一侧延伸来形成包围在主体中的第一腔体;以及至少一个连通部件,其侧面联接到主体的另一侧上并具有出口和入口,在出口和入口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其中,发动机分流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偏置元件的阀,阀构造为位于主体中,并且阀的两侧分别朝向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且阀构造为在阀的两侧的压力差大于预设值时使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带有该发动机分流装置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带有该发动机分流装置或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车辆。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避免加热器芯体由于流量过大而损坏,而且还能够避免由于加热器芯体堵塞而导致发动机过热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系统领域,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有阀的发动机分流装置、带有该发动机分流装置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带有该发动机分流装置或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已知的常规车辆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包含小循环通路、大循环通路和排气通道,并且设置有分水器来在小循环通路、大循环通路和排气通道之间分配流量。其中,小循环通路处于常开状态,并且其串联着发动机水套、车内加热器芯体和水泵。水泵推动发动机冷却水在小循环通路中流动,以便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并且在寒冷天气状态下向车内供暖。排气通道也处于常开状态,但其中的流量通常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循环通路串联着发动机水套、节温器、水泵和散热器。大循环通路并非始终开启的,并且只有在小循环通路中的水温高于节温器的开启温度时才会开启,以便通过散热器来对发动机进行散热。现有技术中的分水器常采用不同的管路直径来将在小循环通路、大循环通路和排气通道之间分配冷却液。因此,当节温器处于一定开度下时,各个回路中的流量将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上升而线性地增加。但是,当冷却液温度较低而发动机转速较高的工况下,在大循环通路尚未打开时,小循环通路中将产生较大的流量,这带来了由于加热器芯体经受过高的温度而导致部件损坏或失效的风险。此外,小循环通路中的热的冷却液还用于冲刷节温器蜡包,以便控制节温器的开启。一旦细小的节温器芯体内部的冷却液管线堵塞,则冷却液将不能冲刷节温器蜡包,并且因此发动机的小循环通路和大循环通路都会无法连通,使得发动机完全失去冷却能力并过热损坏。因此,所期望的是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以上缺陷中的至少一个的发动机分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分流装置,其能够克服上文描述的若干缺陷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包括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并且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或包含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发动机分流装置,其包括:主体,其具有在一侧上的开口和在主体中的第一腔体,第一腔体与开口连通;至少一个导流部件,导流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从主体的另一侧延伸出并且与第一腔体连通;至少一个连通部件,连通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侧面联接到主体的另一侧上并具有出口和入口,在出口和入口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其中,发动机分流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阀,阀构造为位于主体中,并且阀的两侧分别朝向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且阀构造为在阀的两侧的压力差大于预设值时使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其中,阀为旁通阀。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其中,导流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具有管形结构。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其中,连通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具有管形结构。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其中,阀构造为通过摩擦焊接或超声波焊接来连接到主体上。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其中,发动机分流装置构造为通过螺栓来固定就位。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其中,发动机分流装置还包括设在主体周边上面朝另一侧的槽。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其中,发动机分流装置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作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并且还包括节温器。一种车辆,其中,车辆包括上述发动机分流装置,或车辆包括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仅能够通过阀的开启来限制通过加热器芯体的工作介质的流量,而且能够在加热器芯体堵塞时形成新的冷却回路,以防止发动机过热损坏。本发动机分流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使用可靠且寿命长等诸多优点。采用本技术尤其不仅能够避免加热器芯体由于流量过大而损坏,而且还能够避免由于加热器芯体堵塞而导致发动机过热损坏。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在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发动机分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图3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局部横截面视图,示出了阀和连通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个附图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变化。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语理解为限制性用语。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出于清楚的目的,在附图中仅示出了解释本技术的内容所必需的部件。图1是本技术的发动机分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并且图2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发动机分流装置1(又称为发动机分水器)包括:主体10,主体10具有中空的构造,以在其中形成第一腔体11,并且优选地,主体10的一侧上具有开口,以使得第一腔体11能够通过该开口来与发动机水套出口成流体连通;第一导流部件2,其具有大致管形的结构并向主体10的另一侧延伸并且通向加热器芯体(未示出),并且第一导流部件2优选地与第一腔体11连通;第二导流部件3,其具有大致管形的结构并向主体10的另一侧延伸并且通向排气通道和膨胀水壶(未示出),并且第二导流部件3优选地与第一腔体11连通;第三导流部件4,其具有大致管形的结构并向主体10的一侧延伸通向节温器(未示出)和散热器(未示出),并且第三导流部件4优选地与第一腔体11连通;连通部件5,其具有大致管形的结构并构造为包括入口51和出口52,入口51通向加热器芯体并且出口52通向泵(未示出),在入口51和出口5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50,并且连通部件5优选地附接到主体10的另一侧上;阀6,其位于主体10中,并且构造为使得阀6的两侧分别面朝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50,使得当阀6开启时,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50将成流体连通;以及用于将发动机分流装置1固定到期望的位置上的连接部7和8。在安装就位时,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发动机分流装置1通过连接部7和8来固定到车辆发动机水套的出口(未示出)上,使得第一腔体11通过主体10上的出口来与发动机水套成流体连通。来自发动机水套的工作介质可分别通过第一导流部件2、第二导流部件3和第三导流部件4进入小循环通路、排气通道和大循环通路。具体而言,工作介质可在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上通过第一导流部件2进入小循环通路,在通过加热器芯体之后,工作介质可在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上通过入口51进入第二腔体50,并且在箭头C所指示的方向上通过出口52离开第二腔体50,并且随后通向泵。此外,工作介质还能够在箭头D所指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分流装置,其包括:主体,其具有在一侧上的开口和在所述主体中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开口连通;至少一个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从所述主体的另一侧延伸出并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至少一个连通部件,所述连通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侧面联接到所述主体的另一侧上并具有出口和入口,在所述出口和所述入口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分流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阀,所述阀构造为位于所述主体中,并且所述阀的两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并且所述阀构造为在所述阀的两侧的压力差大于预设值时使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分流装置,其包括:
主体,其具有在一侧上的开口和在所述主体中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开口连通;
至少一个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从所述主体的另一侧延伸出并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至少一个连通部件,所述连通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侧面联接到所述主体的另一侧上并具有出口和入口,在所述出口和所述入口之间形成第二腔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分流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阀,所述阀构造为位于所述主体中,并且所述阀的两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并且所述阀构造为在所述阀的两侧的压力差大于预设值时使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为旁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具有管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潜,黄春生,于述亮,唐宁,王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