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灵专利>正文

固定翼飞机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6304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定翼飞机模型,它包括机身以及固定在机身两侧的固定翼,所述固定翼飞机模型还包括前涵道动力组和后涵道动力组,所述前涵道动力组竖向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中部,且前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朝向机身的下表面,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固定座连接在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尾部,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旋转座绕所述机身转动与机身呈不同的角度。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矢量控制飞形状态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它实现了垂直起降,同时可以利用固定翼进行平飞,具有精确的矢量控制机构,实现飞行模式平稳且快速的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航空模型,特别涉及固定翼飞机模型
技术介绍
目前,航空模型的飞行姿态调节主要依赖于两侧机翼的气流压力差实现,通常利用两侧机翼来控制飞行的方法有:利用机械结构改变两侧机翼的倾斜角或在两侧机翼上安装垂直风扇来调节两侧机翼的倾斜角;这样的方式不便于对飞机航模进行精确的矢量控制,同时活动的机翼不够牢固,对于平飞状态下的强压,势必对机翼的强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两侧机翼安装垂直风扇不但增加飞机航模的负重,同时这种外露的垂直风扇影响机身的流线,进而影响飞行动力以及飞行姿势的调节,飞机航模垂直起降时所需的强大动力需要配备更多的动力引擎,而平飞时这种垂直设置的引擎处于关闭状态,成为飞机航模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矢量控制飞形状态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它实现了垂直起降,同时可以利用固定翼进行平飞,具有精确的矢量控制机构,实现飞行模式平稳且快速的切换。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它包括机身以及固定在机身两侧的固定翼,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固定翼飞机模型还包括前涵道动力组和后涵道动力组,所述前涵道动力组竖向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中部,且前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朝向机身的下表面,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固定座连接在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尾部,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旋转座绕所述机身转动与机身呈不同的角度。上述结构中,所述前涵道动力组的轴向上设有前导流环,所述前导流环通过前导流环轴座连接在所述机身的底部或所述前涵道动力组上,所述前导流环通过前导流环摇臂机构与前平衡舵机的转轴相连,所述前平衡舵机沿所述机身的轴向设置,所述前平衡舵机转动时,通过所述前导流环摇臂机构控制所述前导流环转动一系列矢量角度,相应的,所述前导流环将所述前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导向不同方向。上述结构中,所述后涵道动力组的轴向上设有后导流环,所述后导流环通过后导流环轴座连接在所述后涵道动力组上,所述后导流环通过后导流环摇臂机构与后平衡舵机的转轴相连,所述后平衡舵机转动时,通过所述后导流环摇臂机构控制所述后导流环转动一系列矢量角度,相应的,所述后导流环将所述后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导向不同方向。上述结构中,所述前导流环摇臂机构包括前导流环转轴、前导流环转轴固定板、前平衡舵机摆臂和前平衡舵机拉杆,所述前导流环转轴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前导流环转轴固定板上,所述前平衡舵机摆臂固定在所述前平衡舵机的转轴上,所述前平衡舵机拉杆活动套接在所述前导流环转轴和所述前平衡舵机摆臂上,且偏离所述前平衡舵机的转轴和前导流环转轴的轴心设置。上述结构中,所述后导流环摇臂机构包括后导流环转轴、后导流环转轴固定板、后平衡舵机摆臂和后平衡舵机拉杆,所述后导流环转轴的两端固定所述后导流环转轴固定板的中间,所述后平衡舵机摆臂的中心固定在所述后平衡舵机的转轴上,所述后平衡舵机拉杆的两端分别活动套接在所述后导流环转轴和所述后平衡舵机摆臂的端部。上述结构中,所述后涵道旋转座通过固定在所述机身上的后涵道固定座连接在所述机身的尾部,所述后涵道旋转座与所述后涵道固定座通过活动轴连接。上述结构中,所述固定翼飞机模型还设有后涵道角度控制机构,所述后涵道角度控制机构包括后涵道角度控制伺服机、伺服机T型杆、伺服机L型摆臂、伺服机拉杆,所述伺服机L型摆臂的拐点通过活动轴固定在后涵道角度控制伺服机的侧壁,所述伺服机T型杆和所述伺服机拉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伺服机L型摆臂的两端通过活动轴连接,所述伺服机T型杆的中心杆端与所述后涵道角度控制伺服机相连,所述伺服机拉杆的另一端通过活动轴与所述涵道旋转座相连。上述结构中,所述固定翼飞机模型的机身内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前涵道动力组、后涵道动力组、前平衡舵机、后平衡舵机和后涵道角度控制伺服机相连,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无线信号终端的信号,通过电路控制所述前涵道动力组、后涵道动力组、前平衡舵机、后平衡舵机和后涵道角度控制伺服机。上述结构中,所述固定翼飞机模型还设有前起落架、后起落架、水平尾翼和垂尾,所述前起落架和后起落架均采用折叠式支撑杆,所述水平尾翼通过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所述机身的尾部,且分别位于所述后涵道动力组的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本技术的固定翼飞机模型设有可以调节角度的后涵道动力组,平飞时,后涵道动力组形成向后的推力,配合固定翼的流线,实现快速飞行,起降时,后涵道动力组经后涵道角度控制机构调节后,于机身接近垂直,与前涵道动力组一起维持飞机模型的平稳起降,无需太多动力引擎,便实现飞机模型不同状态下的飞行。其二,本技术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其内配备的前涵道动力组和后涵道动力组分别设有可以调节气流导向的前导流环和后导流环,在导流环的调节下,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导向不同角度,同时利用导流环摇臂机构实现了精确的矢量控制,实现飞行姿势的快速平稳调节。其三,本技术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其动力系统均由机身内的控制模块实现数字化控制,将飞行模式的切换以及飞行姿态的调节变得更精准、更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固定翼飞机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圈A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圈B的放大图。图4为图1中圈C的放大图。图中:1、机身,2、固定翼,3、前涵道动力组,4、后涵道动力组,5、后涵道固定座,6、后涵道旋转座,7、前导流环,8、前导流环轴座,9、前导流环摇臂机构,10、前平衡舵机,11、后导流环,12、后导流环轴座,13、后导流环摇臂机构,14、后平衡舵机,16、后涵道角度控制机构,17、前起落架,18、后起落架,19、水平尾翼,20、垂尾,91、前导流环转轴,92、前导流环转轴固定板,93、前平衡舵机摆臂,94、前平衡舵机拉杆,131、后导流环转轴,132、后导流环转轴固定板,133、后平衡舵机摆臂,134、后平衡舵机拉杆,161、后涵道角度控制伺服机,162、伺服机T型杆,163、伺服机L型摆臂,164、伺服机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揭示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它包括机身1以及固定在机身1两侧的固定翼2,固定翼飞机模型还包括前涵道动力组3和后涵道动力组4,前涵道动力组3竖向设置于机身1的中部,且前涵道动力组3产生的气流朝向机身1的下表面,这样设置,有效利用了一个涵道动力组实现飞行水平方向的平稳,同时不会影响机身1的流线。后涵道动力组4通过后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固定翼飞机模型,它包括机身以及固定在机身两侧的固定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翼飞机模型还包括前涵道动力组和后涵道动力组,所述前涵道动力组竖向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中部,且前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朝向机身的下表面,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固定座连接在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尾部,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旋转座绕所述机身转动与机身呈不同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固定翼飞机模型,它包括机身以及固定在机身两侧的固定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
翼飞机模型还包括前涵道动力组和后涵道动力组,所述前涵道动力组竖向设置于所述机身的
中部,且前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朝向机身的下表面,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固定座
连接在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尾部,所述后涵道动力组通过后涵道旋转座绕所述机身转动与机身
呈不同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涵道动力组的轴向上设
有前导流环,所述前导流环通过前导流环轴座连接在所述机身的底部或所述前涵道动力组上,
所述前导流环通过前导流环摇臂机构与前平衡舵机的转轴相连,所述前平衡舵机沿所述机身
的轴向设置,所述前平衡舵机转动时,通过所述前导流环摇臂机构控制所述前导流环转动一
系列矢量角度,相应的,所述前导流环将所述前涵道动力组产生的气流导向不同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涵道动力组的轴向上设
有后导流环,所述后导流环通过后导流环轴座连接在所述后涵道动力组上,所述后导流环通
过后导流环摇臂机构与后平衡舵机的转轴相连,所述后平衡舵机转动时,通过所述后导流环
摇臂机构控制所述后导流环转动一系列矢量角度,相应的,所述后导流环将所述后涵道动力
组产生的气流导向不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流环摇臂机构包括前
导流环转轴、前导流环转轴固定板、前平衡舵机摆臂和前平衡舵机拉杆,所述前导流环转轴
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前导流环转轴固定板上,所述前平衡舵机摆臂固定在所述前平衡舵机的转
轴上,所述前平衡舵机拉杆活动套接在所述前导流环转轴和所述前平衡舵机摆臂上,且偏离
所述前平衡舵机的转轴和前导流环转轴的轴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翼飞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灵
申请(专利权)人:叶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