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油水分离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2343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0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油水分离冷凝器,包括壳体及底座,壳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内壳体顶部与外壳体顶部内壁相贴合,该贴合处设置有出气通道,外壳体侧面设置有散热片和进气口,外壳体内周面与内壳体外周面之间构成第一冷却腔,第一冷却腔内设置有围绕内壳体外周面的螺旋状通道,螺旋状通道的末端与内壳体底部设置的开口相联通,内壳体内设置有第二冷却腔,内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个冷却板,各冷却板沿竖向依次间隔设置于内壳体内周面的两侧,相对的冷却板相互倾斜且互不接触,内壳体设置有调节冷却板数量及间距的调节组件。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水分离效果更好的可调节油水分离冷凝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凝器,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油水分离冷凝器
技术介绍
油水分离冷凝器是安装在汽车压缩机和空气干燥器之间的空气管路上,将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油水分离、污水排放,最后将洁净的压缩空气输送至空气干燥器的装置。传统的油水分离冷凝器包括壳体,从壳体侧面的进气口进入的压缩气体通过U形的管道进行冷却,液化的油、水从壳体底部流出,压缩气体则从中间顶部的出气口排出,由于冷却并不是很充分故压缩空气中还残留有需分离的物质,壳体由于受到车内其他部件的局限,无法通过加大长度来保证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分离效果更好的可调节油水分离冷凝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及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的内壳体顶部与外壳体顶部内壁相贴合,该贴合处设置有出气通道,所述的外壳体侧面设置有散热片和进气口,所述的外壳体内周面与内壳体外周面之间构成第一冷却腔,所述的第一冷却腔内设置有围绕内壳体外周面的螺旋状通道,所述的螺旋状通道的末端与内壳体底部设置的开口相联通,所述的内壳体内设置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的内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个冷却板,所述的各冷却板沿竖向依次间隔设置于内壳体内周面的两侧,所述的相对的冷却板相互倾斜且互不接触,所述的冷却板沿内壳体内周面向中心的方向逐渐降低,所述的内壳体设置有调节冷却板数量及间距的调节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一冷却腔的螺旋状通道和第二冷却腔的冷却板组合进行长时间冷却,保证压缩空气与油水充分分离,先由螺旋状通道快速粗冷却,去除大部分油水,压缩空气聚集于内壳体下方,然后通过贴合冷却板上升进行精冷却,各冷却板间隔设置于内壳体内周面的两侧且相互倾斜,多次改变压缩空气流向,延长流程的同时延长与冷却板贴合时间,部分油水会附着于冷却板下端面聚集后回流于内壳体下方,避免阻塞压缩空气流道,冷却板统一设置成沿内壳体内周面向中心的方向逐渐降低,一方面避免死角堆积油水,另一方面加速油水聚集与回流,进一步增强油水分离效果,调节组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冷却板数量及间距,在保证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结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内壳体壁上供冷却板滑移的T形槽,所述的冷却板与T形槽对应的端部设置有与T形槽截面形状相适配的滑移块,所述的同一 T形槽上的滑移块间压设有限距弹簧,所述的滑移块相对其所在冷却板的另一端与T形槽壁之间设置有摩擦片,所述的T形槽沿竖向顶端开设有取出限距弹簧及滑移块的拆卸口及盖设于拆卸口的盖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限距弹簧和滑移块间隔设置于T形槽内,放置不同长度的限距弹簧来调节滑移块的数量及间距,限距弹簧本身具有压缩性,多个限距弹簧同时作用时会自动将各间距调整至平衡,其次在第二冷却腔气压过大时,限距弹簧会带动滑移块进行竖向移动,减少气压对冷却板所产生的挤压,摩擦片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填充因生产误差而产生的滑移块与T形槽间的间隙,另一方面使冷却板的位置相对稳定,不会自然摆动,盖板与拆卸口的设置便于取出或放入限距弹簧及滑移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底座内沿竖向依次包括将油水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控制油水排放的控制组件及储存少量油水的暂留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过滤组件过滤压缩空气内的部分油水,将冷却的油水在控制组件的控制下排放至底座外,而暂留组件应用于调试时未放置接收油水的接收件的情况下,对少量油水进行存储避免对工作环境造成污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过滤组件包括过滤腔及过滤腔内的过滤网,所述的过滤腔包括主体部及安装部,所述的过滤网截面呈倒置的U形状,所述的U形的开口端朝向安装部且开口四周的过滤网与安装部内壁相卡配,所述的U形相对开口的另一端穿过主体部并延伸至第二冷却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呈U形状并延伸至第二冷却腔内,压缩空气可多次穿越过滤网,优化过滤效果,通过卡配即可安装过滤网使安装更加方便,避免采用固定件,使更换和维修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控制组件包括控制腔及控制腔内的电磁阀组件,所述的控制腔设置有与过滤组件联通的进液口及与暂留组件联通的出液口,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包括动铁芯及线圈,所述的动铁芯在线圈的驱动沿竖向滑移,所述的动铁芯的上端面设置有与进液口密封配合的密封组件,下端面设置有安装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磁阀对控制腔的流动进行控制,包括密封组件阻塞进液口的第一状态及进液口与出液口联通的第二状态,在无外力作用下动铁芯保持第二状态,而线圈吸引动铁芯上升时则切换至第一状态并将密封组件对进液口进行密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组件为层状密封块,所述的层状密封块与进液口位置相对应且截面大于进液口,所述的安装组件包括圆锥状安装块,该圆锥状密封块的底面设置于动铁芯下端面且顶端朝向出液口,所述的出液口内设置有台阶,该台阶与圆锥状密封块之间压设有支撑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层状密封块受到动铁芯和控制腔挤压将进液口进行完全密封,而圆锥状安装块配合支撑弹簧使动铁芯便于安装,无需将动铁芯加工成与控制腔截面形状相适配,节省材质,而台阶对于支撑弹簧的限位使其安装更加稳定;支撑弹簧在压缩后具有回复力,故在线圈驱动动铁芯移动的初始能够快速反应并迅速上升,使设备的灵敏性更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暂留组件包括暂留腔,所述的暂留腔顶部设置有与控制组件联通的联动口,侧面设置有延伸至底座外的排液通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侧面开设排液通道使暂留腔能够储存少量的油水,使工作人员在调试装置时分离的油水并不会直接排出污染工作环境,在调试完成后统一排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排液通道末端设置有封闭组件,所述的封闭组件包括呈圆台状缺口、截流密封块及复位弹簧,所述的圆台状缺口与排液通道同轴设置且较小端朝向底座外侧,所述的截流密封块可沿圆台状缺口下端面滑移且朝向外侧设置有供按压的弧形缺口,所述的复位弹簧按压于截流密封块与圆台状缺口较大端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闭组件使拆卸后的油水分离冷凝器内仍残留的油水不会涌出,只有排液通道末端安装有新的管道后,该管道特制的顶杆挤压截流密封块的弧形缺口,使排液通道恢复通路状态,圆台状缺口下端面作为截流密封块的滑移轨道,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可使其恢复至排液通道末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图4为图1中C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一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油水分离冷凝器,包括壳体及底座3,壳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壳体I和内壳体2,内壳体2顶部与外壳体I顶部内壁相贴合,该贴合处设置有出气通道11,外壳体I侧面设置有散热片13和进气口 12,外壳体I内周面与内壳体2外周面之间构成第一冷却腔4,第一冷却腔4内设置有围绕内壳体2外周面的螺旋状通道41,螺旋状通道41的末端与内壳体2底部设置的开口 21相联通,内壳体2内设置有第二冷却腔21,内壳体2位于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冷却板22,各冷却板22沿竖向依次间隔设置于内壳体2内周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油水分离冷凝器,包括壳体及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的内壳体顶部与外壳体顶部内壁相贴合,该贴合处设置有出气通道,所述的外壳体侧面设置有散热片和进气口,所述的外壳体内周面与内壳体外周面之间构成第一冷却腔,所述的第一冷却腔内设置有围绕内壳体外周面的螺旋状通道,所述的螺旋状通道的末端与内壳体底部设置的开口相联通,所述的内壳体内设置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的内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个冷却板,所述的各冷却板沿竖向依次间隔设置于内壳体内周面的两侧,所述的相对的冷却板相互倾斜且互不接触,所述的冷却板沿内壳体内周面向中心的方向逐渐降低,所述的内壳体设置有调节冷却板数量及间距的调节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省远
申请(专利权)人:瑞安市海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