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雅专利>正文

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59572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7 09:45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包括控制腔、阀体、填充体、固定体、贯穿管、弹簧、旋转块、旋转板、连接板、旋转轴、第一连接管,阀体的下段为圆锥状,阀体的中段带有四个肋筋,阀体的上段带有外螺纹,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腔的内部腔体相连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贯穿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涡轮排气管相连通。当涡轮前后压差较高时,阀体向上移动,主油道与回油管相隔断,主油道机油压力增大;当涡轮前后压差较低时,阀体向下移动,主油道与回油管相连通,主油道机油压力减小。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机械式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
的润滑调节系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增压发动机的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工作时转速很高,活塞与缸壁之间、连杆轴瓦与曲轴之间等部位配合紧密,如果这些配合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润滑,就会产生干摩擦。干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金属熔化,造成机件的损坏甚至卡死(活塞拉缸、曲轴抱瓦等),因此必须对发动机中的配合部位给予良好的润滑。当润滑油流到配合部位后,会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为了保证润滑油可以顺利到达配合表面,发动机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压力。发动机的气缸与活塞、活塞环与环槽、气门与气门座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这样才能保证各配合件之间运动时不会卡滞,但这些间隙又容易造成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窜入曲轴箱,结果不仅加速了润滑油的变质,还会降低气缸压力和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润滑油可以在各配合件的间隙中形成油膜,这些油膜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保证了气缸的密封性。润滑油中含有的防锈剂等具有防锈性能的多效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金属表面形成排列整齐的致密吸附层,有效地抵制了各种腐蚀物质的侵入。当发动机起动、加速或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时,活塞销、连杆的大小端以及曲轴轴瓦等部件均要承受振动的剧烈变化,黏度适当的润滑油可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起到缓冲的作用。机油的这些作用的实现,都与主油道的供油压力有关。理想的情况是在低速工况主油道机油压力较低,在高速工况主油道机油压力较高,这样既能保证发动机的运转,又能降低机械损失。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044577.9,机油压力控制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油压力调节装置,能较好的实现机油压力的调节;但是其对机油压力的调节是阶段式的,不能实现机油压力的连续可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使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进气门、排气门、发动机排气管、祸轮、祸轮出气管、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机油泵、机油泵齿轮、链条、油底壳、吸油管、主油道、分油道、催化包、第一控制腔、第二控制腔、螺帽、回油管、阀体、填充体、固定体、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弹簧、旋转块、旋转板、连接板、旋转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催化包布置在涡轮出气管上,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排气门、活塞均安装在气缸内,活塞的底部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接,机油泵齿轮安装在机油泵上,机油泵齿轮通过链条与曲轴相连接,机油泵的进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的出油口、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的进油口布置在油底壳内,分油道的进油口与主油道相连接,分油道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相连接,阀体的下段为圆锥状,阀体的中段带有四个肋筋,阀体的上段带有外螺纹,螺帽内部带有内螺纹,阀体的下段和填充体均布置在第一控制腔内,第一控制腔的侧壁分别与主油道、回油管相连通,螺帽与第二控制腔的上端面固结在一起,阀体的中段布置在第二控制腔内,阀体的上段与螺帽连接在一起,固定体布置在第二控制腔内并与第二控制腔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布置在固定体上,第一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二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旋转块布置在第二贯穿管内,旋转板的一端与旋转块固结在一起,旋转板的另一端伸入第一贯穿管内,旋转轴布置在第二控制腔的轴线上,旋转板、连接板、旋转轴固结在一起,阀体的中段在旋转轴中穿过,旋转轴内部带有四个空腔,阀体中段的四个肋筋分别布置在旋转轴的四个空腔内,旋转块通过弹性部件与第二贯穿管的顶端壁面相连接,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腔的内部腔体相连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贯穿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涡轮排气管相连通。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控制腔、第二控制腔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的横截面为圆环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压力控制进行连续可调,即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根据发动机不同的转速和负荷进行连续可调,从而兼顾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控制腔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进气门,5、排气门,6、发动机排气管,7、涡轮,8、涡轮出气管,9、气缸,10、活塞,11、连杆,12、曲轴,13、机油泵,14、机油泵齿轮,15、链条,16、油底壳,17、吸油管,18、主油道,19、分油道,20、催化包,21、第一控制腔,22、第二控制腔,23、螺帽,24、回油管,25、阀体,26、填充体,27、固定体,28、第一贯穿管,29、第二贯穿管,30、弹簧,31、旋转块,32、旋转板,33、连接板,34、旋转轴,35、第一连接管,36、第二连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进气门4、排气门5、发动机排气管6、祸轮7、祸轮出气管8、气缸9、活塞10、连杆11、曲轴12、机油泵13、机油泵齿轮14、链条15、油底壳16、吸油管17、主油道18、分油道19、催化包20、第一控制腔21、第二控制腔22、螺帽23、回油管24、阀体25、填充体26、固定体27、第一贯穿管28、第二贯穿管29、弹簧30、旋转块31、旋转板32、连接板33、旋转轴34、第一连接管35、第二连接管36,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催化包20布置在涡轮出气管8上,发动机排气管6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4、排气门5、活塞10均安装在气缸9内,活塞1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进气门(4)、排气门(5)、发动机排气管(6)、涡轮(7)、涡轮出气管(8)、气缸(9)、活塞(10)、连杆(11)、曲轴(12)、机油泵(13)、机油泵齿轮(14)、链条(15)、油底壳(16)、吸油管(17)、主油道(18)、分油道(19)、催化包(20),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催化包(20)布置在涡轮出气管(8)上,发动机排气管(6)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4)、排气门(5)、活塞(10)均安装在气缸(9)内,活塞(10)的底部通过连杆(11)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泵齿轮(14)安装在机油泵(13)上,机油泵齿轮(14)通过链条(15)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泵(13)的进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17)的出油口、主油道(18)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17)的进油口布置在油底壳(16)内,分油道(19)的进油口与主油道(18)相连接,分油道(19)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腔(21)、第二控制腔(22)、螺帽(23)、回油管(24)、阀体(25)、填充体(26)、固定体(27)、第一贯穿管(28)、第二贯穿管(29)、弹簧(30)、旋转块(31)、旋转板(32)、连接板(33)、旋转轴(34)、第一连接管(35)、第二连接管(36),阀体(25)的下段为圆锥状,阀体(25)的中段带有四个肋筋,阀体(25)的上段带有外螺纹,螺帽(23)内部带有内螺纹,阀体(25)的下段和填充体(26)均布置在第一控制腔(21)内,第一控制腔(21)的侧壁分别与主油道(18)、回油管(24)相连通,螺帽(23)与第二控制腔(22)的上端面固结在一起,阀体(25)的中段布置在第二控制腔(22)内,阀体(25)的上段与螺帽(23)连接在一起,固定体(27)布置在第二控制腔(22)内并与第二控制腔(22)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贯穿管(28)、第二贯穿管(29)均布置在固定体(27)上,第一贯穿管(28)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二贯穿管(29)的横截面面积,旋转块(31)布置在第二贯穿管(29)内,旋转板(32)的一端与旋转块(31)固结在一起,旋转板(32)的另一端伸入第一贯穿管(28)内,旋转轴(34)布置在第二控制腔(22)的轴线上,旋转板(32)、连接板(33)、旋转轴(34)固结在一起,阀体(25)的中段在旋转轴(34)中穿过,旋转轴(34)内部带有四个空腔,阀体(25)中段的四个肋筋分别布置在旋转轴(34)的四个空腔内,旋转块(31)通过弹性部件(30)与第二贯穿管(29)的顶端壁面相连接,第一连接管(35)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腔(22)的内部腔体相连通,第一连接管(35)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6)相连通,第二连接管(36)的一端与第一贯穿管(28)相连通,第二连接管(36)的另一端与涡轮排气管(8)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雅王娴
申请(专利权)人:高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