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55661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6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它包括电源输入端VIN1和VIN2,电源输入端VIN1和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口上,变压器T的一个输出端口依次与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7、电阻R6、电阻R2、滑动电阻R1、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1和电容C1连接后接地,变压器T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上依次连接有电容C3和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4,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在电阻R6和电阻R2之间;二极管D1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在二极管D3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容C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监测精度较好,而且可靠性较高,制作成本也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报警器电路,尤其是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属于电子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也大幅提升,而在实现工业自动化的过程中,电子检测、监控以及传感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一些工厂的生产车间,有的需要严格控制设备或材料生产制作时的温度,只有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制得的产品,才能满足需求,因此,对生产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传统的车间内,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缺少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因此对温度等环境参数的控制难度较大,即使有部分厂区有温度的检查设备,也是精度较差,很难达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温度控制要求,这对整个生产线都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产品而言,轻则可能会造成产品不合格,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劣质产品,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在对特定区域内的温度进行控制时,监测难度较大,控制精度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监测精度较高、可靠性较好的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VINl和电源输入端VIN2,所述电源输入端VINl和电源输入端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口上,所述变压器T的一个输出端口依次与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7、电阻R6、电阻R2、滑动电阻R1、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l和电容Cl连接后接地,所述变压器T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上依次连接有电容C3和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4,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在电阻R6和电阻R2之间;在二极管D4的两端还并联有电阻R5,在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与电容C5连接后接地;在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还分别连接有电容C4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l的发射极依次与滑动电阻R4和电阻R3连接后再连接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4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和温度传感器U3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4输入端的第二引脚依次与电阻R8和电阻R7连接后再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3输入端的第二引脚,所述电阻R8还与电容C6和正向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8串联后再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4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4的输出端与电容C7连接后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U3输入端的第一引脚连接温度传感器U2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2输入端的第一引脚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温度传感器U2输入端的第二引脚连接温度传感器Ul的输出端,温度传感器Ul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和温度传感器Ul输入端的第二引脚均与二极管Dl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到三极管Ql的发射极,在所述二极管D3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容C2。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IRFI730400V4A32W,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D1403。优化地,所述温度传感器Ul的型号为PT 1000,所述温度传感器U2的型号为WREK,所述温度传感器U3的型号为⑶50,所述温度传感器U4的型号为WRMK。优化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5的型号为2CW7A,所述稳压二极管D8的型号为2CW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监测精度较好:本技术的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环境温度监测,它根据设定的参数值,通过多个传感器同时检测,并综合得出结果,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和误报,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2、可靠性较高:本技术的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不仅能够监测和报警,同时自身也具有很好的高温工作能力,能够在多种环境温度下工作,并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3、制作成本较低,工作寿命较长,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VINl和电源输入端VIN2,所述电源输入端VINl和电源输入端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口上,所述变压器T的一个输出端口依次与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7、电阻R6、电阻R2、滑动电阻Rl、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l和电容Cl连接后接地,所述变压器T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上依次连接有电容C3和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4,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在电阻R6和电阻R2之间;在二极管D4的两端还并联有电阻R5,在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与电容C5连接后接地;在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还分别连接有电容C4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5的型号为2CW7A,所述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IRFI730400V4A32W,所述三极管Ql的发射极依次与滑动电阻R4和电阻R3连接后再连接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D1403,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4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和温度传感器U3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3的型号为CU50,所述温度传感器U4的型号为WRMK。所述温度传感器U4输入端的第二引脚依次与电阻R8和电阻R7连接后再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3输入端的第二引脚,所述电阻R8还与电容C6和正向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8串联后再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4的输出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8的型号为2CW21。所述温度传感器U4的输出端与电容C7连接后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U3输入端的第一引脚连接温度传感器U2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2的型号为WREK,所述温度传感器U2输入端的第一引脚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温度传感器U2输入端的第二引脚连接温度传感器Ul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l的型号为PT1000,温度传感器Ul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和温度传感器Ul输入端的第二引脚均与二极管Dl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到三极管Ql的发射极,在所述二极管D3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容C2。本技术的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具有很好的检测精度和灵敏度,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可靠工作,抗干扰能力较强,而且使用寿命较长,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VINl和电源输入端VIN2,所述电源输入端VINl和电源输入端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口上,所述变压器T的一个输出端口依次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度控制报警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VIN1和电源输入端VIN2,所述电源输入端VIN1和电源输入端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口上,所述变压器T的一个输出端口依次与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7、电阻R6、电阻R2、滑动电阻R1、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1和电容C1连接后接地,所述变压器T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上依次连接有电容C3和正向连接的二极管D4,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在电阻R6和电阻R2之间;在二极管D4的两端还并联有电阻R5,在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与电容C5连接后接地;在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还分别连接有电容C4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依次与滑动电阻R4和电阻R3连接后再连接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4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和温度传感器U3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4输入端的第二引脚依次与电阻R8和电阻R7连接后再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3输入端的第二引脚,所述电阻R8还与电容C6和正向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8串联后再连接到温度传感器U4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4的输出端与电容C7连接后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U3输入端的第一引脚连接温度传感器U2的输出端,所述温度传感器U2输入端的第一引脚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温度传感器U2输入端的第二引脚连接温度传感器U1的输出端,温度传感器U1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和温度传感器U1输入端的第二引脚均与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在所述二极管D3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容C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坤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