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包括:回风分离段,所述回风分离段上设有回风进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回风排风段,所述回风排风段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回风排风段上设有回风排出口;新风进风段,所述新风进风段设有新风进入口;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在所述回风排风段和所述新风进风段之间以使新风与回风进行热交换;混合段,所述回风分离段的第二出口和所述新风进风段的出口均与所述混合段的入口连通,所述混合段内设有混合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合理回收回风冷量,节能以及降温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在一些空气处理系统中,对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的比例有要求,需要针对客户的需要去调节进去空调房间的新风比,以满足空气中新风含量的要求。由于在上述过程中,回风通过空气处理系统后,根据新风比例,大部分回风需要直接排出室外,这部分直接排走的回风,若不加利用,就会造成冷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合理回收回风冷量、节能以及降温效果更好的空气处理系统。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回风分离段,所述回风分离段上设有回风进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回风排风段,所述回风排风段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回风排风段上设有回风排出口 ;新风进风段,所述新风进风段设有新风进入口 ;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在所述回风排风段和所述新风进风段之间以使新风与回风进行热交换;混合段,所述回风分离段的第二出口和所述新风进风段的出口均与所述混合段的入口连通,所述混合段内设有混合出风口。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合理回收回风冷量,节能以及降温效果好。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壳体;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电机具有旋转输出轴;换热件,所述换热件与所述旋转输出轴连接,所述换热件可转动地在邻近所述回风排风段的冷量吸收位置和邻近所述新风进风段的冷量释放位置之间切换。优选地,所述壳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回风排风段以及所述新风进风段内。优选地,所述换热件为圆盘形,所述换热件绕圆盘的中心轴线转动。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主动带轮以及皮带,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旋转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换热件通过所述皮带传动连接。优选地,还包括:回风进风段,所述回风进风段具有引入室内回风的回风引风口,所述回风进风段的出口与所述回风进入口相连通;回风风机,所述回风风机设在所述回风进风段内。优选地,还包括:混合送风段,所述混合送风段的入口与所述混合出风口连通,所述混合送风段具有总送风口 ;送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设在所述混合送风段内以将风引向所述总送风口。优选地,所述混合段与所述混合送风段之间还设有表冷段。优选地,所述表冷段与所述混合段之间还设有初效过滤段。优选地,所述新风进风段内设有新风过滤装置,所述新风过滤装置位于所述新风进入口与所述换热装置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出口处设有控制回风排出量的比例调节阀。【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空气处理系统100,回风进风段10,回风引风口 11,回风风机12,回风分离段20,回风进入口 21,第一出口 22、第二出口 23,比例调节阀24,回风排风段30,回风排出口 31,新风进风段40,新风进入口 41,新风过滤装置42,换热装置50,混合段60,混合段的入口 61,混合出风口 62,初效过滤段70,表冷段80,混合送风段90,送风风机91,总送风口 9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100。图1中箭头方向指示风的流动方向。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100包括:回风分离段20、回风排风段30、新风进风段40、换热装置50、混合段60。其中,回风分离段20上设有回风进入口 21、第一出口 22和第二出口 23,回风排风段30的入口与第一出口 22连通,回风排风段30上设有回风排出口 31,新风进风段40设有新风进入口 41,换热装置50设在回风排风段30和新风进风段40之间以使新风与回风进行热交换,回风分离段20的第二出口 23和新风进风段40的出口均与混合段的入口 61连通,混合段60内设有混合出风口 6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系统100,回风从回风进入口 21进入回风分离段20后,一部分回风经第二出口 23流向混合段60 (参见图1中虚线所在的箭头)排出,剩余的回风经第一出口 22流向回风排风段30,新风进入新风进风段40并与回风排风段30中的回风通过设置在进风新风段与回风排风段30之间的换热装置50换热,由此利用温度较低的室内回风对室外新风进行预降温,合理回收回风冷量,降低了后续深层降温装置所提供的冷负荷,从而起到了更好的节能以及降温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回风进入口 21可以是室外回风的直接进入口,也可以是经处理后的回风的进入口,同理,混合出风口 62可以是混合风排向室内的直接出口,混合出风口 62后还可以连接后续的混合风处理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50包括:壳体、驱动电机、换热件。其中,驱动电机设在壳体内,驱动电机具有旋转输出轴,换热件与旋转输出轴连接,换热件可转动地在邻近回风排风段30的冷量吸收位置和邻近新风进风段40的冷量释放位置之间切换。由此,驱动电机的旋转输出轴驱动换热件转动至邻近回风排风段30的冷量吸收位置时,换热件吸收并储存回风排风段30中回风的冷量,驱动电机带动换热件转动至邻近新风进风段40的冷量释放位置,换热件与新风进风段40中的温度相对较高的新风进行热交换以利用回风冷量对新风的快速预降温。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壳体至少部分位于回风排风段30以及新风进风段40内。具体地,回风排风段30与新风排风段部分贴合,壳体位于回风排风段30与新风进风段40之间,一部分壳体嵌设在回风排风段30内,另一部分壳体嵌设在新风进风段40内。壳体采用上述设置,能够减少冷量的流失,合理利用回风的冷量。进一步地,换热件为圆盘形,换热件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这样,换热件的一部分与回风排风段30进行热交换进行冷量储存时,换热件的另一部分与新风进风段40进行热交换以对冷量进行释放;旋转换热件,使储存有冷量的部分转动至冷量释放位置,使刚刚释放冷量的部分转动至冷量吸收位置,由此换热件不间断的对新风进行降温,提高新风与回风热交换的效率。可选择地,换热装置还包括主动带轮以及皮带,主动带轮与旋转输出轴固定连接,主动带轮与换热件通过所述皮带传动连接。具体地,电机的旋转输出轴上连接有主动带轮,换热件形成为从动带轮,主动带轮与换热件之间通过皮带传动,由此,可根据需要调节带传动机构的传动壁以改变换热件的转动速度,从而控制新风与回风的合理换热。然而,本技术并不限于此,换热间与驱动电机之间还可以通过齿轮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或棘轮传动机构等实现换热件在冷量吸收位置和冷量释放位置之间的切换。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系统100还包括:回风进风段10以及回风风机12。回风进风段10具有引入室内回风的回风引风口 11,回风进风段10的出口与回风进入口 21相连通,回风风机12设在回风进风段10内。也就是说,室内回风首先在回风风机12的作用下被吸入回风进风段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回风分离段,所述回风分离段上设有回风进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回风排风段,所述回风排风段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回风排风段上设有回风排出口;新风进风段,所述新风进风段设有新风进入口;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在所述回风排风段和所述新风进风段之间以使新风与回风进行热交换;混合段,所述回风分离段的第二出口和所述新风进风段的出口均与所述混合段的入口连通,所述混合段内设有混合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银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