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健鞋结构,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足部支撑座,第二底座利用第二环侧壁的上肩部顶抵在第一底座的第一环侧壁的弯钩部内,利用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具有软性材质的弹性,通过暂时的变形以进行拆卸与组装;再者,足部支撑座利用第三底壁与L型二侧壁之间的下肩部顶抵在弯钩部上,同时利用足部支撑座上的各内钩孔与第二底座上相对应的各凸钩间进行可拆卸地钩合固定,藉以将足部支撑座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二底座上;所以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及足部支撑座之间均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连接固定,不但方便组装与拆卸更换,能够长时间使用,避免二次伤害,而且结构精简,患者在操作上也十分方便而不笨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健鞋,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对脚部进行复健的复健鞋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复健鞋,其足部支撑座及腿部支撑架二者之间为结合固定,呈一体的结构型态,由于使用上无法根据使用者的身材随意更换其腿部支撑架规格,且鞋体出厂后体积庞大而徒增业界运送、仓储成本,不利于使用者收纳置放等问题,于是业界研发出了一种足部支撑座与腿部支撑架之间为组合式的复健鞋结构型态,目前此种组合式复健鞋的设计要点在于腿部支撑架的插组端卡合构造,其由双向间隔配置的二弹性卡爪所构成,且该双向弹性卡爪之间形成有一卡挡缘片,藉以硬性抵靠二弹性卡爪使其卡合状态固定;这种设计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二弹性卡爪一旦达成卡合定位状态,解除时,必须将该卡挡缘片强制翘起,同时对二弹性卡爪相对施力内压,并将腿部支撑架向外抽出,由于必须同时进行多方向的施力,因此解除时相当费力不便且困难,同时造成腿部支撑架拆解更换时费力不方便困难等问题。再者,目前市场上的复健鞋,其腿部支撑架概分为塑料制以及金属制,前述组合式复健鞋的腿部支撑架为塑料制,而金属制腿部支撑架通常为结合固定型态,由于目前此两种型态互不通用,故当生产者面对不同产品型态的订单时,将必须分别开模制造,如此将徒增成本而降低产业经济效益。为解决上述的问题,业界开发出一种复健鞋,如图1所示,所述的复健鞋101包括一足部支撑座10、二腿部支撑架20以及一鞋底盖30,各腿部支撑架20从足部支撑座10的两侧边缘朝上延伸设置,以固定患者之脚部与足部之间的角度;足部支撑座10为一体成型所制成的塑料硬质体,因此无法防滑;而为了防滑,在足部支撑座10下方贴合鞋底盖30,而鞋体盖30使用长时间后会有磨损,且鞋底盖30是直接贴合在足部支撑座10的底部,因此难以更换,导致患者必须再另外更换一组新的复健鞋,若是不更换的话,很容易因为无法止滑而滑倒,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设计结构所存在的缺点,本专利技术人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对其结构加以改良,提供了一种复健鞋结构,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足部支撑座,第二底座利用第二环侧壁的上肩部顶抵在第一底座的第一环侧壁的弯钩部内,再加上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皆为软性底座,利用其所具有的弹性,通过暂时的变形以进行拆卸与组装;再者,足部支撑座利用第三底壁与L型二侧壁之间的下肩部顶抵在弯钩部上,且利用足部支撑座上的各内钩孔与第二底座上相对应的各凸钩之间进行可拆卸地钩合固定,藉以将足部支撑座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二底座上;所以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及足部支撑座之间均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连接固定,不但方便组装,也方便拆卸更换,适用于长时间使用,避免二次伤害,而且结构精简,患者在操作上也十分方便而不笨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健鞋结构,包括:一第一底座,一第二底座和一足部支撑座。—第一底座,具有一第一底壁、一第一环侧壁和一弯钩部,所述第一底壁大致呈足部形状,所述第一环侧壁从第一底壁的周缘朝上延伸设置,且第一环侧壁的上端朝内弯折形成一弯钩部;一第二底座,可拆卸地设置在前述第一底座内,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一第二底壁、一第二环侧壁、复数个凸钩以及一上肩部,所述第二底壁位于前述第一底壁上方,所述第二环侧壁从该第二底壁周缘朝上延伸设置,且第二环侧壁的上端形成一上肩部,该上肩部可拆卸地顶抵在前述的弯钩部下方内,所述复数个凸钩,相互间隔地从第二底壁朝上延伸设置;一足部支撑座,可拆卸地与前述第二底座连接,所述足部支撑座具有一第三底壁、二侧壁、复数个内钩孔以及一下肩部,所述第三底壁位于前述第二底壁上方并容置在前述第二底座内,所述复数个内钩孔穿设并间隔地分布在该第三底壁上,且相对应前述复数个凸钩设置,供复数个凸钩可拆卸地插置并钩合,所述二侧壁大致呈L型,分别从该第三底壁轴向的两侧缘朝外再朝上延伸设置,使各侧壁与该第三底壁之间形成一下肩部,所述下肩部顶抵在前述弯钩部上方。优选的,前述足部支撑座的二侧壁相对应一患者的脚踝处,分别穿设有一穿带孔,以供一带体穿设并系紧以固定该患者的足部。前述第一底座为软性防滑底座,如PP底座。前述第二底座为软性底座,如PP底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可以非常方便的组装与拆卸更换,适用于长时间使用,避免二次伤害,而且结构精简,患者在操作上也十分方便而不笨重。【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复健鞋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供患者脚部使用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沿图2剖线A-A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沿图2剖线B-B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现有技术:101.复健鞋,10.足部支撑座,20.腿部支撑架,30.鞋底盖。本技术:100.复健鞋结构,200.足部,300.脚踝,1.第一底座,11.第一底壁,12.第一环侧壁,13.弯钩部,2.第二底座,21.第二底壁,22.第二环侧壁,23.凸钩,24.上肩部,3.足部支撑座,31.第三底壁,32.侧壁,33.内钩孔,34.下肩部,35.穿带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由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的复健鞋结构100包括一第一底座1、一第二底座2以及一足部支撑座3。所述一第一底座I具有一第一底壁11、一第一环侧壁12和一弯钩部13,所述第一底壁11大致呈足部形状,所述第一环侧壁12从第一底壁11的周缘朝上延伸设置,且第一环侧壁12的上端朝内弯折形成一弯钩部13。所述一第二底座2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底座I内,所述第二底座2具有一第二底壁21、一第二环侧壁22、复数个凸钩23以及一上肩部24,所述第二底壁21位于第一底壁11上方;所述第二环侧壁22从第二底壁21周缘朝上延伸设置,且第二环侧壁22相对与第二底壁21连接的一端形成一上肩部24,上肩部24可拆卸地顶抵在弯钩部13下方内;所述复数个凸钩23相互间隔地从第二底壁21朝上延伸设置。所述一足部支撑座3可拆卸地与第二底座2连接,且足部支撑座3可供一患者的足部200容置;所述足部支撑座3具有一第三底壁31、二侧壁32、复数个内钩孔33以及一下肩部34,所述第三底壁31位于第二底壁21上方并容置在第二底座2内,所述复数个内钩孔33穿设并间隔分布在第三底壁31上,且相对应复数个凸钩23设置,各内钩孔33用来与各凸钩23可拆卸地插置并钩合固定,所述二侧壁32大致呈L型,分别从第三底壁31轴向的两侧缘朝外再朝上延伸设置,使各侧壁32与第三底壁31之间形成一下肩部34,所述下肩部34顶抵在弯钩部13上方。由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前述足部支撑座3的二侧壁32相对应患者的脚踝300处,分别穿设有一穿带孔35,以供一带体(图未示)穿设并系紧以固定患者的足部200。前述第一底座I为软性防滑底座,如PP底座;前述第二底座2为软性底座,如PP底座,但并不以此为限。依据上述结构,第二底座2利用第二环侧壁22的上肩部24顶抵在第一底座I的第一环侧壁12的弯钩部13内,再加上第二底座2与第一底座I皆为软性底座,因此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弹性,透过暂时的变形以进行拆卸更换与组装;再者,足部支撑座3利用第三底壁31与L型二侧壁32之间的下肩部34顶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健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底座,具有一第一底壁、一第一环侧壁以及一弯钩部,所述第一底壁大致呈足部形状,所述第一环侧壁从该第一底壁的周缘朝上延伸设置,且第一环侧壁的上端朝内弯折形成一弯钩部;一第二底座,可拆卸地设置在前述第一底座内,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一第二底壁、一第二环侧壁、复数个凸钩以及一上肩部,所述第二底壁位于前述第一底壁上方,所述第二环侧壁从该第二底壁周缘朝上延伸设置,且第二环侧壁的上端形成一上肩部,该上肩部可拆卸地顶抵在前述弯钩部下方内,所述复数个凸钩,相互间隔地从第二底壁朝上延伸设置;以及一足部支撑座,可拆卸地与前述第二底座连接,所述足部支撑座具有一第三底壁、二侧壁、复数个内钩孔以及一下肩部,所述第三底壁位于前述第二底壁上方并容置在前述第二底座内;所述复数个内钩孔穿设并间隔地分布在该第三底壁上,且相对应前述复数个凸钩设置,其与前述复数个凸钩可拆卸地插置并钩合;所述二侧壁大致呈L型,分别从该第三底壁轴向的两侧缘朝外再朝上延伸设置,使各侧壁与该第三底壁之间形成一下肩部,所述下肩部顶抵在前述弯钩部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维,
申请(专利权)人:镱承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