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大方量搅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45962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大方量搅拌车。所述车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第一横梁总成以及第二横梁总成,所述第一横梁总成和第二横梁总成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横梁总成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梁总成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架能够在需要较大承载能力的部位处设置宽度较大的第二横梁总成,有利于提高整个车架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大方量搅拌 车。
技术介绍
大方量搅拌车中的车架是搅拌车底盘的主要承载部件。大方量搅拌车中均需安 装副车架,副车架是连接底盘和上装搅拌罐的载体,其作用在于加强底盘与上装搅拌罐之 间的联系。大方量搅拌车在行驶过程中,车架会承受来自大方量搅拌车内外的各种载荷, 此时,副车架对车架具有加强的作用,能够降低车架的变形程度,确保车架承载系统的可靠 性。 目前国内大方量搅拌车一般采用的是超重载型平台,此种搅拌车罐体容积大、质 心高,罐体高度在设计时往往容易超出法规要求。具体而言,在副车架上安装上装搅拌罐 后,整车高度增加,这不仅超出了我国对运输车辆的高度要求,例如公路行驶的车辆高度 不得超过4米的规定。而且,造成整车质心偏高、侧向稳定性差。 因此,已开发出不需要副车架的底盘,将机架、油泵支架等直接与车架进行连接, 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这样,对车架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技术中的车 架由多个宽度相同的横梁与左纵梁和右纵梁相互连接而成,承载能力比较平均,从而使车 架在应力、承载最大处或集中载荷部位的承载能力较差。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 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第一 横梁总成以及第二横梁总成,所述第一横梁总成和第二横梁总成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 梁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横梁总成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梁总成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总成包括第一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处的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横梁总成包括总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总连接板的两端处的第二加强 板,其中,所述总连接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总成包括第一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处的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横梁总成包括总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总连接板的两端处的第二加强 板,其中,所述总连接板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 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为相同的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的截面形状为槽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相互连接,且设置有减重孔。 优选地,所述车架进一步包括侧加强板,所述侧加强板固定至所述左纵梁和/或 右纵梁的外侧面。 优选地,所述侧加强板在纵向上具有变化的截面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纵向截面形状为L形,所述第一加强板 和第二加强板的第一边与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二边与所述第一 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第二边与总连接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横向截面形状为梯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加强 板和总连接板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大方量搅拌车,所述大方量搅拌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架。 由于本技术在现有的车架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了第二横梁总成,并使第二横 梁总成的宽度大于第一横梁总成的宽度。与现有技术中车架由多个宽度较窄的横梁分别与 左纵梁和右纵梁相互连接而成,从而使车架在应力、承载最大处或集中载荷部位的承载能 力较差的现象相比,本技术能够在需要较大承载能力的部位处设置宽度较大的第二横 梁总成,有利于提高整个车架的承载能力。【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架中的第二横梁总成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二横梁总成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第二横梁总成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 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 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 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 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 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 "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 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保护??围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架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架中的第 二横梁总成的主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第二横梁总成的俯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第二 横梁总成的左视图。 参见图1,车架包括左纵梁1、右纵梁2、第一横梁总成3、第二横梁总成4以及侧加 强板5。 参见图1,第一横梁总成3和第二横梁总成4分别与左纵梁1和右纵梁2连接。第 一横梁总成3的上端(即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的上端)与右纵梁2连接,第一横梁总成 3的下端(即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与左纵梁1连接。第二横梁总成4的上端与 右纵梁2连接,第二横梁总成4的下端与左纵梁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横梁总成3和 第二横梁总成4的数量越多,车架的承载力越大。第一横梁总成3和第二横梁总成4的数 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有利的是,第二横梁总成4的宽度大于第一横梁总成3的宽度,第二横梁总成4的 强度大于第一横梁总成3的强度,从而增加整个车架的承载能力。其中,第一横梁总成3的 宽度指的是图1所示的第一横梁总成3的中部处的左边缘至右边缘的垂直距离。第二横梁 总成4的宽度指的是图1所示的第二横梁总成4的中部处的左边缘至右边缘的垂直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在应力和承载最大处均设置有第二横梁总成4,以整个车架的承载能力,而 在应力和承载小处设置有第一横梁总成3,因为左纵梁1和右纵梁2强度足够,不用再进一 步加强,以节约材料和成本,降低车架重量。 在一未图不的实施例中,第一横梁总成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 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处,以增强第一横梁总成与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处的强度,从 而增加车架的承载能力。第二横梁总成包括总连接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设置在总 连接板的两端处,以增强第二横梁总成与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处的强度,从而增加车架的 承载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总连接板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板的宽度,从而使第二横梁总成的 强度大于第一横梁总成的强度。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横梁总成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第一加强板32。第 一加强板3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1的两端处,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板31的两端处的 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板32。也就是说,第一加强板32设置在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板 31的上端和下端的上、下侧,以增强第一横梁总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纵梁(1)、右纵梁(2)、第一横梁总成(3)以及第二横梁总成(4),所述第一横梁总成(3)和第二横梁总成(4)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和右纵梁(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横梁总成(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梁总成(3)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余松张根志程申林许美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