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颠簸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4539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颠簸船。所述的抗颠簸船具有外壳、中壳和内壳三层船体,外壳与中壳船体间用外前轴与外后轴连接,可作左右转动;中壳与内壳船体间用内左轴与内右轴连接,可作前后转动;在外壳与中壳间以及中壳与内壳间均灌有水;在内船体底部装有压块;在外壳船体两侧间隔一定距离,通过固定装置安装有可收放的浮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方向“陀螺仪”原理,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抗颠簸性能的船体结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抗颠簸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抗颠簸船
技术介绍
海船在大海上航行,会遇到海浪,尤其是在气候恶劣时遇到大风大浪,晃动更为严重。不仅使乘坐人员晕船,还可能造成船倾覆。因此设计合理的、安装简单的抗颠簸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采用方向“陀螺仪”原理,设计一种具有良好抗颠簸性能的船体结构,从而制造一种不晕船。本技术公开的抗颠簸船具有外壳、中壳和内壳三层船体,外壳与中壳船体间用外前轴与外后轴连接,可作左右转动;中壳与内壳船体间用内左轴与内右轴连接,可作前后转动;在外壳与中壳间以及中壳与内壳间均灌有水;在内船体底部装有压块;在外壳船体两侧间隔一定距离,通过固定装置安装有可收放的浮球。本技术的抗颠簸船由于具有可相对运动的三层船体,根据方向“陀螺仪”原理,其的内船体始终处于“低重心高稳定”的最佳状态,当船体遇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冲击力时,其内壳船体总是保证相对的平稳,从而达到抗颠簸的作用。由于本技术三层船体间都有水,外壳与中壳船体间的水对中壳产生托力,以减小中壳、内壳、船负载对二外轴的压力;中壳与内壳船体间的水对内壳及船负载产生托力,以减小内壳、船负载对二内轴的压力;内壳底部的压块可增加内壳船体的稳定性。同时在海船遇到大风浪时,固定在船体外侧的浮球放出,可使船的支撑面扩大,不易倾覆,而且由于这些浮球的托力,使各种波浪的冲击力能相互抵消,有极好的耐波动性能,使晃动减小。本技术公开的船体结构还能有效地提高船的“防漏”性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抗颠簸船船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所示,其中1为内左轴,2为外后轴,3为外前轴,4为浮球支撑,5为浮球,6为外壳船体,7为中壳船体,8为内壳船体,91-2为水,10为压块。本技术抗颠簸船具有外壳船体6、中壳船体7和内壳船体8,外壳船体6与中壳船体7间用外前轴3与外后轴2连接,可作左右转动;中壳船体6与内壳船体8间用内左轴1与内右轴连接,可作前后转动;在外壳与中壳间以及中壳与内壳间均灌有水9;在内船体底部装有压块10;在外壳船体两侧间隔一定距离,通过固定装置4安装有可收放的浮球5。当船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冲击力时,浮球放出使船的支撑面扩大,外壳和中壳船体发生相对运动,使内船体始终处于“低重心高稳定”的最佳状态,保证相对的平稳,从而达到抗颠簸的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抗颠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颠簸船具有外壳、中壳和内壳三层船体,外壳与中壳船体间用外前轴与外后轴连接,可作左右转动;中壳与内壳船体间用内左轴与内右轴连接,可作前后转动;在外壳与中壳间以及中壳与内壳间均灌有水;在内船体底部装有压块;在外壳船体两侧间隔一定距离,通过固定装置安装有可收放的浮球。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抗颠簸船。所述的抗颠簸船具有外壳、中壳和内壳三层船体,外壳与中壳船体间用外前轴与外后轴连接,可作左右转动;中壳与内壳船体间用内左轴与内右轴连接,可作前后转动;在外壳与中壳间以及中壳与内壳间均灌有水;在内船体底部装有压块;在外壳船体两侧间隔一定距离,通过固定装置安装有可收放的浮球。本技术采用方向“陀螺仪”原理,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抗颠簸性能的船体结构。文档编号B63B39/00GK2723337SQ20042008163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3日专利技术者黄曾新, 瞿剑颖 申请人:上海市向明中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颠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颠簸船具有外壳、中壳和内壳三层船体,外壳与中壳船体间用外前轴与外后轴连接,可作左右转动;中壳与内壳船体间用内左轴与内右轴连接,可作前后转动;在外壳与中壳间以及中壳与内壳间均灌有水;在内船体底部装有压块;在外壳船体两侧间隔一定距离,通过固定装置安装有可收放的浮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曾新瞿剑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向明中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