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跃坤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排线装置的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3148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0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排线装置的控制方法,适用于线缆制造领域,用来将线缆收绕在缆轮上,自动排线装置包括缆轮、排线架、线缆、自动控制台,线缆通过排线架逐层缠绕在缆轮上,自动控制台控制排线架与缆轮的运行,在每层排线过程中,排线架匀速地水平移动,排线架与线缆交点、缆轮线缆绕入点两点间连线与缆轮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保持大于等于90度的外夹角,当线缆绕入点接近缆轮端时,排线架加速移动至与缆轮端垂直对应位置,排线架换向并降速匀速移动,完成上一层排线的1至3圈后排线架换向加速移动至与缆轮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继续上一层的排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达到整齐紧密的排线效果,并能顺利完成排线换层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线缆制造
,具体是一种线缆收绕自动排线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在线缆制造行业中,需要将长度较长的线缆逐层、整齐地收绕在缆轮上。目前排线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两种方式实现,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现有排线方法都存在以下问题: 1、人工排线劳动强度大,并增加了工作的安全隐患,同时人工布线的精度和质量均难以保证; 2、即使采用自动控制布线方式,因技术和设备的原因,也会出现同一层线缆上存在线缆松散、层叠的问题,以及下层至上层收绕换向无法及时、顺利完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线缆收绕自动排线装置的控制方法,以解决同一层线缆上线缆松散、层叠的问题以及下层至上层线缆收绕换向无法及时、顺利完成的冋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自动排线装置包括缆轮11、排线架23、线缆03、自动控制台04,所述线缆03通过排线架23牵引逐层缠绕在缆轮11上,缆轮11沿着线缆绕入的方向按照预设的速度Vtl匀速转动,排线架23的移动方向与缆轮11轮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关系,自动控制台04控制缆轮11和排线架23运行,其特征在于:其排线流程如下: 在第一层排线过程中,排线架23以速度V1匀速地从左向右水平移动,排线架23与线缆03交点、缆轮线缆绕入点两点之间连线与缆轮11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始终保持大于等于90度的外夹角α, 当线缆绕入点接近缆轮11右端时,排线架23向右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右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排线架23换向并降速,以速度V2 (V2< V1)向左移动,开始第二层的排线,当完成第二层排线的第I至3圈后排线架23换向,向右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右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以速度V2继续第二层的排线; 在第二层排线过程中,排线架23以速度V2匀速地从右向左水平移动,排线架23与线缆03交点、缆轮线缆绕入点两点之间连线与缆轮11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始终保持大于等于90度的外夹角α, 当线缆绕入点接近缆轮11左端时,排线架23向左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左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排线架23换向并降速,以速度V3 (V3< V 2)向右移动,开始第三层的排线,当完成第三层排线的第I至3圈后排线架23换向,向左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左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以速度V3继续第三层的排线; 如此反复,直至完成整个排线过程。所述自动控制台04与缆轮11、排线架23相连接,缆轮11匀速转动速度V。、排线架23每一层排线时的水平移动速度、上述两线夹角之间外夹角α、排线架23换向位置、排线架23加速度均由自动控制台04根据线缆材质、摩擦系数等因素预设,并在排线过程中通过传动装置13和传动装置24控制缆轮11与排线架23的运行。第η+1层的排线架23移动速度Vn+1小于第η层的排线架23移动速度Vn (η彡1,且η为整数)。作为上述自动排线装置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 所述缆轮11下方设有导轨,导轨与缆轮11轮轴方向呈水平平行位置关系,定位传感器31和定位传感器32在导轨上移动; 所述排线架23下方设有导轨,导轨与排线架23移动方向呈水平平行位置关系,传感器33和传感器34在导轨上移动,传感器33上设有回程传感器35和加速传感器36,传感器34上设有回程传感器37和加速传感器38,加速传感器36和加速传感器38位于回程传感器35和回程传感器37的内侧,回程传感器35和加速传感器36之间距离与回程传感器37和加速传感器38之间距离相等; 所述排线架23上设有排线架传感器30,绕线开始前,定位传感器31和定位传感器32通过感应缆轮轮轴两端轮板的位置,水平移动到与缆轮轮轴两端垂直对应的位置,回程传感器35通过感应定位传感器31的位置,水平移动到与定位传感器31垂直对应的位置,回程传感器37通过感应定位传感器32的位置,水平移动到与定位传感器32垂直对应的位置,排线架传感器30在绕线过程中,通过感应回程传感器35、加速传感器36、回程传感器37、加速传感器38的位置,完成加速和换向的移动过程,具体过程为: 在第一层排线过程中,排线架23以速度V1向右匀速移动至与加速传感器36垂直对应的位置后,向右加速移动至与回程传感器35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即换向以速度%向左匀速移动至与加速传感器36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向右加速移动至与回程传感器35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以速度V2向左匀速移动,开始第二层的排线; 在第二层排线过程中,排线架23以速度V2向左匀速移动至与加速传感器38垂直对应的位置后,向左加速移动至与回程传感器37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即换向以速度%向右匀速移动至与加速传感器38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向左加速移动至与回程传感器37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以速度V3向右匀速移动,开始第三层的排线; 如此反复,直至完成整个排线过程。所述回程传感器35和加速传感器36之间距离以及回程传感器37和加速传感器38之间距离根据线缆材质、摩擦系数、缆轮11转动速度Vtl、排线架23移动速度¥?等因素预设。需要说明的是,本
技术实现思路
记载的第一层排线从左至右的顺序仅是为了叙述方便和统一,第一层排线也可从右至左排线,其后的排线方向作相应调整。作为上述自动排线装置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线架23与线缆03交点、缆轮11线缆绕入点两点之间连线与缆轮11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α大于等于90度,并小于等于120度。本专利技术中,两线夹角α的最佳角度在90度和120度之间。作为上述自动排线装置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线架23移动速度在每一层绕线换层后均保持降速,且降速幅度递减,即V2- V V 3_ V 2> V 4_ V 3>V5-V 4>……> O,采用通用公式可表明为:V n+「V n> V n+2- V n+1 > 0(η彡I,且η为整数)。当降速幅度递减时,本专利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整齐、紧密的排线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在每一层排线过程中,保持排线架与线缆交点、缆轮线缆绕入点两点之间连线与缆轮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始终保持大于90度的外夹角,可以达到整齐、紧密的排线效果;当线缆接近轮轴端时,排线架向轮轴端加速移动至与轮轴端垂直对应的位置,这称为排线的一次加速,目的是以尽快速率调整绕排线缆的入绕角度,效果是将每一层接近轮轴端部分的排线排列饱满,并能紧贴轮轴轮板顺利排向上一层的排线;随后排线架换向并降速(Vn+1〈Vn,η ^ I)开始上一层的排线,这称为层降速,这是因为在轮轴上每叠绕一层,外一层形成的圆周长比里一层的圆周长要长,由于轮轴转动速度为匀速,因此外一层排线时排线架水平移动速度必须比里一层速度降低,才能使得每一层的排线都达到整齐、紧密的排线效果; 2、当排线架完成第η层(n^ 2)排线的第I至3圈后排线架换向,加速移动至与轮轴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以速度Vn继续第η层的排线,此为自动排线的二次加速,效果是可保持排线架与线缆交点、缆轮线缆绕入点两点之间连线与缆轮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始终保持大于等于90度的外夹角,从而克服排线换层之后排线的稀松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自动排线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排线装置的控制方法,排线装置包括缆轮(11)、排线架(23)、线缆(03)、自动控制台(04),所述线缆(03)通过排线架(23)牵引逐层缠绕在缆轮(11)上,缆轮(11)沿着线缆绕入的方向按照预设的速度V0匀速转动,排线架(23)的移动方向与缆轮(11)轮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关系,自动控制台(04)控制缆轮(11)和排线架(23)运行,其特征在于:其排线流程如下:在第一层排线过程中,排线架(23)以速度V1匀速地从左向右水平移动,排线架(23)与线缆(03)交点、缆轮线缆绕入点两点之间连线与缆轮(11)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始终保持大于等于90度的外夹角α,当线缆绕入点接近缆轮(11)右端时,排线架(23)向右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右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排线架(23)换向并降速,以速度V2(V2<V1)向左移动,开始第二层的排线,当完成第二层排线的第1至3圈后排线架(23)换向,向右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右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以速度V2继续第二层的排线;在第二层排线过程中,排线架(23)以速度V2匀速地从右向左水平移动,排线架(23)与线缆(03)交点、缆轮线缆绕入点两点之间连线与缆轮(11)轮轴轴线之间的两线夹角始终保持大于等于90度的外夹角α,当线缆绕入点接近缆轮(11)左端时,排线架(23)向左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左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排线架(23)换向并降速,以速度V3(V3<V2)向右移动,开始第三层的排线,当完成第三层排线的第1至3圈后排线架(23)换向,向左加速移动至与缆轮(11)左端垂直对应的位置,随后再次换向,以速度V3继续第三层的排线;如此反复,直至完成整个排线过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跃坤
申请(专利权)人:陈跃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