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控温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0044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0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控温组件和车辆,其中,所述车载控温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半导体结构厢外端和半导体结构厢内端,其中,所述半导体结构厢外端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外侧,所述半导体结构厢内端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内侧;可循环能源模块,所述可循环能源模块的电载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的输入端,用于根据制热指令为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施加相应的电载荷。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在保证控温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车厢本体内部的低功耗、超静音的控温效果,同时,利用可循环能源模块为控温过程提供电载荷,进一步地降低了功耗和噪声干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温控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控温组件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的车厢本体内的温控过程,主要采用微型空调(安装于中控台和车厢内侧壁)来实现,微型空调集成于中控系统和发动机系统,并且微型空调的供电过程是通过油电转换实现的,因此,开启微型空调后会造成车辆的油耗增加,并且由于微型空调的鼓风系统会造成车厢本体内部的较大的噪声,这无疑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低功耗、低噪声的车载温控组件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低功耗、低噪声的车载控温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载控温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半导体结构厢外端和半导体结构厢内端,其中,所述半导体结构厢外端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外侧,所述半导体结构厢内端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内侧;可循环能源模块,所述可循环能源模块的电载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用于根据制热指令为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施加相应的电载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实现了车厢本体的内部的快速控温(主要是升温作用),同时降低了车辆的油耗和车厢内部的噪声干扰,另外,在车辆的发动机停止工作时,仍能进行温控工作。具体地,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基于帕尔贴效应进行工作,也即串联连接的半导体结构厢外端和半导体结构厢内端,将指定电压(假设此时为正电压)施加于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时,半导体结构厢外端的温度降低,半导体结构厢内端的温度升高,上述过程不需要任何机械驱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超静音效果,在施加指定电压后,车厢本体的内侧的半导体结构厢内端快速升温,同时,半导体结构厢外端在车厢本体的外侧快速降温,而在对上述半导体组件施加反电压时,半导体结构厢外端和半导体结构厢内端的热量模式交换,也即车厢本体的内侧快速降温,同时实现了对厢内温度的正负调节,而不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且半导体组件的工作过程不产生任何噪声干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可循环能源模块为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供电,降低了车辆的功耗,可循环能源模块设置有储能模块,通常将可循环能源模块设置为太阳能循环模块,并采用MPPT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对储能过程进行控制,并结合温度传感器或体感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输出相应的电载荷,以驱动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进行控温工作。其中,指定电压取决于用户设定的温度档位或感测的温度值,以最大程度的提升使用舒适度。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车载温控组件包括多个所述半导体组件时,所述多个半导体组件之间时并联连接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多个半导体组件之间的并联连接方式,提高了车载温控组件的可靠性,也即多个半导体组件之间是独立工作的,相互之间的干扰极低,故障率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微控制器,连接至所述可循环能源模块的输入端,用于生成控温指令并发送至可循环能源模块,所述温控指令包括所述制冷指令和所述制热指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微控制器,实现了对可循环能源模块的快速控制,也即间接实现了对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的快速控制,加快了温控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连接至所述微控制器,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内侧,用于对所述车厢本体的内侧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并将实时监测的所述环境参数发送至所述微控制器,以供所述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环境参数生成相应的温控指令,其中,所述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度值和/或环境湿度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提升了温控效果,更符合用户的适应需求,其中,温度传感器可以是设置于车厢本体内侧的红外测温传感器或热阻式测温传感器,或用户佩戴的体感传感器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用户界面,连接至所述微控制器,用于获取用户设定的温度指令并发送至所述微控制器,以供所述微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指令生成相应的温控指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用户界面,可以直观地提示用户当前的温控过程和温控时间等信息,并且可以便捷地发出温度指令,其中,用户界面可以是按键和显示屏的组合结构,或是触摸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用户界面还连接至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实时监测的所述环境参数,以将所述环境参数提示给用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将用户界面连接至温度传感器,直观地将车厢本体的内侧的温度值提示给用户,使用户便捷地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温控调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鼓风装置,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内侧,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微控制器生成相应的温控指令时,进行鼓风工作以促进所述车厢本体的内部的热量交换过程,其中,所述鼓风装置包括叶风扇、轴流风扇和无叶压差式气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任意组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鼓风装置,加快了车厢本体的内侧的空气循环,进而促进了热量交换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控温效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开关组件,串联连接在所述可循环能源模块和所述鼓风装置之间,所述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微控制器,所述开关组件在检测到所述温控指令时导通,以获取所述可循环能源模块的电载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开关组件,实现了对鼓风装置的快速控制,也即开关组件在检测到温控指令后,快速导通,以保证鼓风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循环能源模块包括风能发电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和胎压发电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任意组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通过设置上述发电装置,实现了能源的可循环利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能源,有效降低了车辆的功耗损失。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载控温组件。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载控温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半导体结构厢外端IA和半导体结构厢内端1B,其中,所述半导体结构厢外端IA设置于所述车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控温组件,组装于车厢本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半导体结构厢外端和半导体结构厢内端,其中,所述半导体结构厢外端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外侧,所述半导体结构厢内端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内侧;可循环能源模块,所述可循环能源模块的电载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用于根据制热指令为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组件施加相应的电载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绪成曾杨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