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17547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1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背光源控制领域,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装置。所述背光源控制电路包括: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用于滤除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恒流控制模块,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和接地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源驱动控制电路仅包含整流滤波模块和恒流控制模块两个模块,简化了设计,在满足了背光源驱动的基础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背光源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际IT行业迅速发展,使得相关LCD行业不断推陈出新,LCD产品尺寸朝多元化和轻便化方高发展,背光源作为LCD产品的核心组件之一势必配合此发展趋势,致力于产品的多元化和轻便化。LCD一直对背光源的发光亮度要求很高,但高亮度也使得LCD耗电量居高不下,背光源作为LCD模组中最费电的配件,已不适应可携式资讯产品的要求,因此在不增加耗电量情况下提高背光源亮度进而增加L最费电的配件,已不适应便携式产品的要求,因此在不增加耗电的情况下提高背光源亮度进而增加LCD亮度也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但是,目前的好的背光源驱动电路设计复杂,一般的驱动电路效率又太低,勉强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功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旨在解决背光源驱动电路设计设计及功耗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与交流电源与背光源连接,所述背光源控制电路包括: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用于滤除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恒流控制模块,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和接地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滤波模块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以及整流桥BD1;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整流桥BD1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整流桥BD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恒流控制模块包括:第二电感L2、第二极性电容C2、第三极性电容C3、第四极性电容C4、第五极性电容C5、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驱动芯片U1、开关管以及变压器T1;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为所述恒流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极性电容C2的阳极、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阳极以及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极性电容C2的阴极为所述恒流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接地端以及第三极性电容C3的阴极共接于等电势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CS引脚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VCC引脚、所述第三极性电容C3的阳极以及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第三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以及所述驱动芯片U1的FB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管的低电位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所述驱动芯片U1的接地端以及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第四端共接于地,所述驱动芯片U1的out引脚与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关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五极性电容C5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第四极性电容C4以及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极性电容C5的阳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极性电容C4的阴极与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所述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背光源连接,以驱动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Q1;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为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为所述开关管的高电位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所述开关管的低电位端。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管为NMOS管Q2;所述NMOS管Q2的栅极为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NMOS管Q2的漏极为所述开关管的高电位端,所述NMOS管Q2的源极为所述开关管的低电位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控制装置,所述背光源控制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背光源控制电路。 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源驱动控制电路仅包含整流滤波模块和恒流控制模块两个模块,简化了设计,而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滤除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通过恒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在满足了背光源驱动的基础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的框架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的框架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列出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300,与交流电源100与背光源300连接,包括:整流滤波模块301,与交流电源连接,用于滤除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恒流控制模块302,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和接地端连接,用于控制背光源恒流工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源驱动控制电路仅包含整流滤波模块和恒流控制模块两个模块,简化了设计,而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滤除交流电源100提供的交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改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通过恒流控制模块控制背光源200恒流工作,在满足了背光源驱动的基础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列出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如图2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整流滤波模块301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以及整流桥BD1;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整流桥BD1的第一输入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整流桥BD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整流滤波模块301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与交流电源与背光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控制电路包括: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用于滤除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恒流控制模块,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和接地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与交流电源与背光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控制电路包括:
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用于滤除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
恒流控制模块,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和接地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以及整流桥BD1;
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
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整流桥BD1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整流桥BD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控制模块包括:
第二电感L2、第二极性电容C2、第三极性电容C3、第四极性电容C4、第五极性电容C5、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驱动芯片U1、开关管以及变压器T1;
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为所述恒流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极性电容C2的阳极、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阳极以及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极性电容C2的阴极为所述恒流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的接地端以及第三极性电容C3的阴极共接于等电势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CS引脚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VCC引脚、所述第三极性电容C3的阳极以及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来安县新元机电设备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