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0932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5 03:04
一种绕线装置,涉及绕线装备技术领域。包括手动绕线机构、设置于手动绕线机构一侧的撑线机构,手动绕线机构与撑线机构使线绳处于同一垂直平面;撑线机构包括中轴、上叉架、下叉架、撑线支架、撑线固定座,上叉架沿中轴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中轴首端铰接,下叉架沿中轴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套装于中轴上的限位套筒铰接,上叉架中部与下叉架的中部铰接,在圆周方向顺序形成若干交叉结构,相邻两交叉结构的四个外端点和两个交叉的撑线支架的两端铰接,撑线固定座设置于中轴下端。采用上述结构后,绕线过程中有了能够匹配手动绕线机构的撑线机构,撑线机构的大小可以根据购置工业线绳线圈的大小调节,操作方便,提高绕线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绕线装备

技术介绍
目前,工业线绳在工业生产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生产往往是通过外购工业线绳,再进行二次缠绕以及剪裁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传统的绕线工艺中,往往没有配合绕线过程的撑线设备,撑线过程需要操作人员手工进行,操作不方便,对操作人员的体力要求也比较高,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绕线装置,其中的撑线机构撑开直径的大小能根据外购工业线绳线圈的大小调整,无需操作人员手工撑线,操作方便,绕线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绕线装置,包括手动绕线机构、设置于所述手动绕线机构一侧的撑线机构,所述手动绕线机构与所述撑线机构能使线绳处于同一垂直平面内。所述撑线机构包括中轴、上叉架、下叉架、撑线支架、撑线固定座,所述上叉架沿所述中轴的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所述中轴的首端铰接,所述下叉架沿所述中轴的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套装于所述中轴上的限位套筒铰接,所述上叉架中部分别与所述下叉架的中部铰接,在圆周方向顺序形成若干交叉结构,相邻两交叉结构的四个外端点和两个交叉的撑线支架的两端铰接,所述撑线固定座设置于所述中轴下端。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撑线固定座为可转动撑线固定座,包括旋转座、与所述旋转座上的螺孔配合的套接紧固螺杆、固定设于所述旋转座侧壁的夹持座、与所述夹持座一个夹持面上的螺孔配合的夹持紧固螺杆,所述旋转座上与所述中轴接触的一侧对称设有若干定位槽口,所述套接紧固螺杆通过末端的套接孔套接于所述中轴上。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中轴上还设有位于所述限位套筒上方的固定限位块。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套筒上设有具有锁紧功能的蝶形螺杆。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手动绕线机构包括绕线架、手柄、绕线槽、绕线固定座,所述绕线架有两个,相互平行设置,均为十字形绕线架,所述手柄固定设置于所述绕线架上,所述绕线槽固定设置于两个所述绕线架之间,所述绕线固定座与连接所述绕线架的中心轴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为单独的手动绕线机构提供一个匹配的撑线机构,撑线机构的大小可以根据购置工业线绳线圈的大小调节,操作方便,节省人力物力,能提高绕线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撑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手动绕线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撑线固定座的仰视图。图中:1、手动绕线机构;11、绕线架;12、手柄;13、绕线槽;14、绕线固定座;2、撑线机构;21、中轴;22、上叉架;23、下叉架;24、撑线支架;25、撑线固定座;251、旋转座;252、套接紧固螺杆;253、夹持座;254、夹持紧固螺杆;255、定位槽口 ;256、套接孔;26、限位套筒;27、固定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4所示,为本技术一种绕线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手动绕线机构1、撑线机构2,两者与工业线绳接触的位置均处于同一垂直平面上,在绕线过程中工业线绳始终保持在同一垂直平面内,线绳能够准确的从撑线机构2上缠绕到手动绕线机构I上,不会出现没有缠绕到指定位置的情况。手动绕线机构I包括绕线架11、手柄12、绕线槽13、绕线固定座14。绕线架11有两个,均为十字形绕线架,两个绕线架11平行且对应的排列,两个绕线架11的中心通过一个中心轴固定连接,两个十字形的绕线架11与中心轴配合,从侧面看形成“H”形。绕线槽13设有4个,分别位于两个绕线架11的十字形的端部之间,与绕线架11配合形成槽口,用于将工业线绳缠绕在固定的位置,方便后续的剪裁处理。绕线架11上与操作人员的操作位贴近且偏离中心轴的位置上还设有一个手柄12,方便操作人员手动进行绕线操作。手动绕线机构I中的绕线固定座14也与连接两个绕线架11的中心轴固定连接,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工作台面固定连接,保证了操作时手动绕线机构I运行的稳定性。撑线机构2包括中轴21、上叉架22、下叉架23、撑线支架24、撑线固定座25。上叉架22设有六个,沿中轴21的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中轴21的首端铰接。下叉架23设有六个,沿中轴21的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套装于中轴21上的限位套筒26铰接。上叉架22与下叉架23的位置相对应,且上叉架22的中部与下叉架23的中部铰接,在圆周方向顺序形成六个交叉结构。上叉架22的末端位置不能移动,但通过移动限位套筒26可以达到移动下叉架23末端的目的,进而完成此交叉结构的开合。撑线支架24之间交叉设置,相邻两交叉结构的四个外端点和两个交叉的撑线支架24的两端铰接,这种交叉设置的结构可以配合前述的交叉结构完成扩张或收缩,进而达到配合不同内径线圈的目的。限位套筒26上设有具有锁紧功能的蝶形螺杆,可以对限位套筒26进行紧固或松动,在松动状态下可以达到使限位套筒26沿中轴21的轴向滑动的目的。如果撑线机构2需要配合一个固定的线圈内径,也就是说限位套筒26滑动到一定程度需要固定,此时将蝶形螺杆拧紧,紧固后就能防止限位套筒26在工作过程中滑动,保证撑线机构2的在撑线时稳定性。中轴21上还设有位于限位套筒26上方的固定限位块27。固定限位块27设置于中轴21的首端与限位套筒26之间,由于上叉架22与下叉架23形成的交叉结构有一定活动范围的,如果超过此范围,就可能破坏交叉结构,进而损坏撑线机构2,当限位套筒26滑动到允许的最大值,会被固定限位块27阻挡住,其存在就是为了防止限位套筒26的过度移动带来的损害。撑线固定座25设置于中轴21下端。撑线固定座25为可转动撑线固定座,包括旋转座251、与旋转座251上螺孔配合的套接紧固螺杆252、固定设于旋转座251侧壁的夹持座253、与夹持座253的一个夹持面上螺孔配合的夹持紧固螺杆254,旋转座251与中轴21接触的一侧对称设有定位槽口 255,套接紧固螺杆252通过末端的套接孔256套接于中轴21上。通过拧紧套接紧固螺杆252可以达到让旋转座251与中轴21相对固定的目的,并且旋转座251与中轴21接触的一侧还均匀对称的设有4个定位槽口 255,可以让撑线固定座25沿着与中轴21的轴向平行的面转动,以根据实际情况让撑线机构2相对垂直或平行的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夹持座253起到夹持作用的部分为“C”形,一个夹持面上设有螺孔,螺孔内设有与螺孔本身配合的夹持紧固螺杆254,该夹持紧固螺杆254深入“C”形的夹持座253夹持空间内的一端设有一个起到辅助作用的紧固平台。当工作台面进入夹持座253的夹持空间后,拧紧夹持紧固螺杆254,最终使得紧固平台与夹持座253的另一个夹持面配合,紧紧的夹住工作台面。使用过程:先将手动绕线机构I与撑线机构2固定于同一工作台面上,使其与线圈接触的部分处于同一垂直平面。固定好后,将工业线绳线圈放置于处于收缩状态的撑线机构2的撑线支架24上。随后推动限位套筒26,使撑线支架24撑开到与线圈内径配合的程度,再将限位套筒26紧固住。将已经在撑线机构2上撑开的线圈的线头与手动绕线机构I上的一个绕线槽13连接,随后用手摇动手柄12,工业线绳逐渐从撑线机构2上缠绕到手动绕线机构I上。缠绕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动绕线机构(1)、设置于所述手动绕线机构(1)一侧的撑线机构(2),所述手动绕线机构(1)与所述撑线机构(2)能使线绳处于同一垂直平面内;所述撑线机构(2)包括中轴(21)、上叉架(22)、下叉架(23)、撑线支架(24)、撑线固定座(25),所述上叉架(22)沿所述中轴(21)的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所述中轴(21)的首端铰接,所述下叉架(23)沿所述中轴(21)的径向均匀分布,且末端与套装于所述中轴(21)上的限位套筒(26)铰接,所述上叉架(22)中部分别与所述下叉架(23)的中部铰接,在圆周方向顺序形成若干交叉结构,相邻两所述交叉结构的四个外端点和两个交叉的撑线支架(24)的两端铰接,所述撑线固定座(25)设置于所述中轴(21)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睿王富忠杨俊霄陈宝宏
申请(专利权)人:际华三五三四制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