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恒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005357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4 0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恒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电源电路(1),与电源电路(1)相连接的饱和触发电路(2),与饱和触发电路(2)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3),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的恒流驱动电路(4)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驱动电流是恒定的,避免LED在工作时因电流不稳定而造成闪烁的现象,提高了照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LED驱动系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恒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现象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在这个背景下,LED照明因其具有高效、环保、寿命长、安全可靠等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LED驱动系统作为LED工作的控制系统,其性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LED的照明效果和使用寿命。传统的LED驱动系统在工作时由于受到电网电压波动的影响,其驱动电流并不稳定,这就造成LED工作时产生闪烁的现象,严重时还会损坏LED。因此,提供一种具有稳定电流的LED驱动系统则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所使用的LED驱动系统其驱动电流不稳定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恒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现实:基于恒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由电源电路,与电源电路相连接的饱和触发电路,与饱和触发电路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与电流检测电路相连接的恒流驱动电路组成;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2,三极管VT2,单向晶闸管D4,三极管VT3,放大器P,正极与驱动芯片U2的V管脚相连接、负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N极经极性电容C6后与稳压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5的,一端与驱动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接地的电阻R5,以及串接在放大器P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7组成;所述单向晶闸管D4的N极和P极均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其控制极与驱动芯片U2的BOOST管脚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和发射极均与电流检测电路相连接;放大器P的正极同时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以及稳压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其负极则与电阻R5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的驱动芯片U2的BOOST管脚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EN管脚与二极管D3的P极相连接、GND管脚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同时接地、SW管脚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以及极性电容Cl ;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输入端串接在变压器T副边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之间,极性电容Cl的正极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其负极则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均与触发电路相连接。所述的饱和触发电路由触发芯片Ul,一端与触发芯片Ul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触发芯片Ul的INl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l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负极与极性电容Cl的负极相连接、正极与触发芯片Ul的IN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以及一端与触发芯片Ul的N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的电阻R3组成;所述触发芯片Ul的INl管脚与极性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VCC-管脚接地、OFFl管脚和0FF2管脚以及OUT管脚均与电流检测电路相连接。所述的电流检测电路由三极管VT1,P极与触发芯片Ul的0FF2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P极与触发芯片Ul的OFFl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l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l,正极与触发芯片Ul的OUT管脚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3,一端与触发芯片Ul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的电位器R4,以及正极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组成;所述三极管VTl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而电位器R4的控制端则与触发芯片Ul的OUT管脚相连接。所述的触发芯片Ul为LM741集成电路,而驱动芯片U2为LM2734X集成电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驱动电流是恒定的,避免LED在工作时因电流不稳定而造成闪烁的现像,提高了照明效果。(2)本技术采用LM2734X集成电路作为驱动芯片,其反应速度快,且能节约20%的电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由电源电路1,与电源电路I相连接的饱和触发电路2,与饱和触发电路2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3,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的恒流驱动电路4组成。其中,恒流驱动电路4为本技术的重点所在,其由驱动芯片U2,三极管VT2,单向晶闸管D4,三极管VT3,放大器P,正极与驱动芯片U2的V管脚相连接、负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N极经极性电容C6后与稳压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5的,一端与驱动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接地的电阻R5,以及串接在放大器P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7组成;所述单向晶闸管D4的N极和P极均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控制极与驱动芯片U2的BOOST管脚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和发射极均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放大器P的正极同时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以及稳压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负极与电阻R5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的驱动芯片U2的BOOST管脚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EN管脚与二极管D3的P极相连接、GND管脚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同时接地、SW管脚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一起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出端,该输出端则连接LED,以实现对LED的驱动。为了更好的的实施本技术,所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基于恒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电源电路(1),与电源电路(1)相连接的饱和触发电路(2),与饱和触发电路(2)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3),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的恒流驱动电路(4)组成;所述的恒流驱动电路(4)由驱动芯片U2,三极管VT2,单向晶闸管D4,三极管VT3,放大器P,正极与驱动芯片U2的V管脚相连接、负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P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N极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N极经极性电容C6后与稳压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5的,一端与驱动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接地的电阻R5,以及串接在放大器P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7组成;所述单向晶闸管D4的N极和P极均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其控制极与驱动芯片U2的BOOST管脚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和发射极均与电流检测电路(3)相连接;放大器P的正极同时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以及稳压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其负极则与电阻R5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的驱动芯片U2的BOOST管脚与单向晶闸管D4的N极相连接、EN管脚与二极管D3的P极相连接、GND管脚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同时接地、SW管脚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霖杨先明方晶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摩米创新工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