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后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375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其是组接于自行车后轮的一轮轴上,该后变速器由一固接件、一平移机构、一导引轮组、一导线与一偏压装置所共同组成,其中,该平移机构是为一四连杆机构,于其组成的一第一连杆上是具有预定角度的一弯折段,且该弯折段上枢接一第二、第四连杆,另外,一第三连杆是桥接于该第二、第四连杆之间,其上并组设该导引轮组,据此,使得该平移机构与该导引轮组呈位于该固接件与自行车后轮之间。(*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自行车组件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按,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一般自行车后变速器的示意图,该变速器组接于自行车后轮的一轮轴A上,用以调整自行车的一链条B于一齿盘组C之间的铙挂位置;其中,该变速器的一固接件1锁固于该轮轴A上,而一平移机构2的一第一连杆2a一端接设于该固接件1上,其另一端则供一第二、第四连杆2b、2d枢接,且该第二、第四连杆2b、2b之间桥接有一第三连杆2c,该第三连杆2c上并接设有一导引轮组3,该导引轮组3是供该链条B绕挂,另外,一导线4穿过设于该第一连杆2a上的一穿引部5,该导线4未段并缠固在设于该第四连杆2d上的一固定部6处,又,一偏压件7(卷簧)组设于该平移机构2上,其提供一顶推该平移机构2偏离该齿盘组C最大直径齿盘C1的偏压力量,基此,上述组件构成该后轮变速器。如图1、2所示,是该链条B分别于绕挂在该齿盘组C最小直径齿盘C2与最大直径齿盘C1上时的示意图,当该链条B于不同大小齿盘上游走时,该导引轮组3将适时随之变化摆设位置,藉以有效地对该链条B形成撑张作用,以维持该链条B一定的张设程度而不致形成松垮,以便确保骑乘时的安全。诚然,上述机构虽为业界所惯用,惟,其于装设上及操作上仍具有以下的缺失1.以该固接件1锁固的位置为基准预做一基线L,参酌图示可知,一般业界所使用的后变速器,其平移机构2是呈设置位于该基线L外侧,因此,该平移机构2容易对踩踏于该轮轴A上的后乘者造成干扰,尤其是当后乘者于踏上或退离该轮轴A时,抑或是后乘者踩踏不稳而滑落该轮轴A时,该突出的平移机构2更将对后乘者造成伤害。2.当该链条B欲自该最小直径齿盘C2变换至该最大直径齿盘C1时,该导线4的扯动牵引作用力,除了必须抵抗由小直径切换至大直径时的爬升阻力外,更必须同时抵抗该偏压件7朝外顶推的作用力,因此,该变速器的导线4势必得对抗较多的抵抗力方可顺利进行变速动作,故,其容易折损该导线4的使用寿命。有鉴于此,本技术创作人乃经详思细索,并积多年从事自行车零组件的研究开发经验,终而有本技术的产生。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其具有使用上安全性。又,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其可延长该导线的使用寿命。缘以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是组接于自行车后轮的一轮轴上,用以调整自行车链条于一齿盘组之间的绕挂位置,该变速器包括一固接件,是接设于该轮轴上;一平移机构,由一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杆枢接组成,该第一连杆一端与该固接件连结,其另一端则供该第二、第四连杆枢接,而该第三连杆桥接于该第二、第四连杆上,藉以组成四连杆机构,另外,一穿引部是设于该第一连杆上,而一固定部则设于其余任一连杆上;一导引轮组,是组设于该第三连杆上,其供自行车的链条绕置,且随该平移机构作动而促使该链条改变位于该齿盘组上的位置;一导线,是穿过该穿引部且固接于该固定部上,用以牵引该平移机构产生挪移动作;一偏压装置,设于该平移机构上,用以提供一偏压力量促使该平移机构于平时保持在一预定位置;其中,该后变速器的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具有预定角度的一弯折段,且该弯折段上枢接该第二、第四连杆,据此,使得该平移机构与该导引轮组呈位于该固接件与自行车后轮之间。其中该偏压装置使得该平移机构朝向最大直径齿盘的方向偏摆。其中该偏压装置为一伸缩弹簧,其两端是分别接设于该第二与第三连杆上。其中该固定部设于第二连杆上。以下,兹列举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图示详细说明于后,其中图1为习用自行车链条绕挂于最小直径齿盘上的示意图。图2为习用自行车链条绕挂于最大直径齿盘上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图3中平移机构的顶面示意图。图5为图3的正向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链条绕挂于最大直径齿盘上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7-7方向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链条绕挂于最小直径齿盘上的示意图。图9为图8的9-9方向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3至6所示,本技术所提供自行车后变速器是组接于自行车后轮的一轮轴A上,用以调整自行车链条B于一齿盘组C之间的绕挂位置,而该齿盘组C是由若干具不同直径大小的齿盘所组成,其最大直径齿盘以C1表示,最小直径齿盘则以C2表示本技术的后变速器100是由一固接件10、一平移机构20、一导引轮组30、一导线40与一偏压装置50所共同组成者;固该固接件10、该平移机构20、该导引轮组30及该导线40等是属习知技艺,故,就上述组成而言,于此仅对必要的结构及主要的改良重点为叙述;其中该固接件10是以锁固方式而接设于该轮轴A上。该平移机构20由一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杆21、22、23及24相互枢接组成,其中;该第一连杆21具有一垂直段211以及沿续该垂直段211并以预定角度弯设的一弯折段212,该第一连杆21以其垂直段211而与该固接件10连结,且该垂直段211上设有中空螺杆构成的一穿引部25;该第二、第四连杆22、24是呈平行设置且共同枢接于该第一连杆21的弯折段212上,另于该第二连杆22顶面上设有以旋动螺杆为压设定位的一固定部26,以及该第二连杆22底面上具有一第一勾部221;而该第三连杆23是桥接该第二、第四连杆22、24以组成四连杆机构,据此,该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杆22、23及24是可相对该第一连杆21而作平移偏摆动作;又,该第三连杆23底面具有一第二勾部231。该导引轮组30,是组设于该第三连杆23上,其具有供自行车链条B绕置的一导轮31与一惰轮32,又该导引轮组30随该平移机构20的偏摆作动,而促使该链条B改变位于该齿盘组C上的位置。该导线40是为一钢性绳体,其于穿过该第一连杆21上的穿引部25后,再固接于该第二连杆22上的固定部26,而当该导线40受扯动作用时,将可连带改变其位于该穿引部25与该固定部26之间的线长,藉以扯动牵引该平移机构20产生挪移动作。该偏压装置50是为一伸缩弹簧,其两端各别接设于该第二连杆22的第一勾部221与该第三连杆23的第二勾部231上,其固具回复原状的回复力,而间接提供一偏压力量促使该平移机构20于平时保持在朝向最大直径齿盘C1的方向偏摆。据此,上述结构使得该平移机构20与该导引轮组30呈位于该固接件10与自行车后轮(图未示)之间。是以,上述即为本技术自行车后变速器各构件的构造及其相关联位置的说明,接着,再将其动作与功效陈述如后如图6所示,是该链条B挂置于该最大直径齿盘C1上的示意图(该图是从自行车正后方向视之),此时,该偏压装置50的偏压力量将促使该平移机构20的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杆22、23及24同时朝该最大直径齿盘C1的方向偏摆(参照图7所示),相对地,该导引轮组30将牵引该链条8绕挂于该齿盘C1上。再请参阅图8所示,是该链条B挂置于该最小直径齿盘C2上的示意图,藉由该导线40的牵引而牵动该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杆22、23及24朝该最小直径齿盘C2的方向偏摆(参照图9所示),其将带动该导引轮组30拨动该链条B绕挂于该最小直径齿盘C2上;当然,以控制该导线40的扯动程度可达到操控该链条B的绕挂位置。由前述的作动方式可知,当链条B欲自小直径齿盘C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是组接于自行车后轮的一轮轴上,用以调整自行车链条于一齿盘组之间的绕挂位置,该变速器包括:一固接件,是接设于该轮轴上;一平移机构,由一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杆枢接组成,该第一连杆一端与该固接件连结,其另一端则供该 第二、第四连杆枢接,而该第三连杆桥接于该第二、第四连杆上,另外,一穿引部是设于该第一连杆上,而一固定部则设于其余任一连杆上;一导引轮组,是组设于该第三连杆上,其供自行车的链条绕置,且随该平移机构作动而促使该链条改变位于该齿盘组上的位置; 一用以牵引该平移机构产生挪移动作的导线,是穿过该穿引部且固接于该固定部上;一用以提供一偏压力量促使该平移机构于平时保持在一预定位置的偏压装置,设于该平移机构上;其中,该后变速器的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具有预定角度的一弯折段,且 该弯折段上枢接该第二、第四连杆,据此,该平移机构与该导引轮组呈位于该固接件与自行车后轮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辉
申请(专利权)人:川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