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2149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4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它包含墨斗外壳(1),该墨斗外壳(1)内设置有转轮(2),所述的转轮(2)包含两个对称设置的挡圈(21),两个挡圈(21)之间通过储墨管(22)相连,所述的储墨管(22)内轴向设置有与其同心的导墨管(23),所述的储墨管(22)与导墨管(23)之间为储墨腔a,所述导墨管(23)的两端分别穿过挡圈(21)与墨斗外壳(1)转动连接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有效的克服墨汁污染的问题,同时操作者也无需用食指压线,只需手持墨斗外壳用其下底面压线即可完成操作,且操作完成后,可通过复位弹簧自动复位,大大的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工程放样用具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墨斗虽然款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使用方法及其结构大多较为单一,在使用时需要一手手持墨盒部,掌部直接与线轮接触,在弹线时,食指部分直接按压墨线才能完整操作,且在操作完成后还需要通过手摇轮才能完成收线工作,整个操作过程需要手部完全与墨水接触,易污染操作者的手部,且整个操作过程也非常的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它能有效地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冋题。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墨斗外壳1,该墨斗外壳I内设置有转轮2,所述的转轮2包含两个对称设置的挡圈21,两个挡圈21之间通过储墨管22相连,所述的储墨管22内轴向设置有与其同心的导墨管23,所述的储墨管22与导墨管23之间为储墨腔a,所述导墨管23的两端分别穿过挡圈21与墨斗外壳I转动连接配合,其中导墨管23的一端延伸出墨斗外壳I并在该端面上设置有注墨口 24,所述的注墨口 24上设置有胶皮塞25,所述墨斗外壳I的上方设置有刹车块3,该刹车块3的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I上,使用时可通过掌部的施压与转轮2的外圆面直接接触,所述转轮2的两端分别设有复位弹簧4,该复位弹簧4套在导墨管23上,其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I的内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挡圈21上,所述墨斗外壳I下底面的前方开设有供墨线穿过的孔。所述的储墨腔a内设置有海绵条。所述的储墨管22的外圆面开设有数个与储墨腔a相通的孔。所述导墨管23的内壁向外径向开设有数个与储墨腔a相通的孔。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由于整个收线和放线均是在一个几乎密闭的腔体内完成的,因此能够有效的克服墨汁污染的问题,同时操作者也无需用食指压线,只需手持墨斗外壳用其下底面压线即可完成操作,且操作完成后,可通过复位弹簧自动复位,大大的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进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看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墨斗外壳1,该墨斗外壳I内设置有转轮2,所述的转轮2包含两个对称设置的挡圈21,两个挡圈21之间通过储墨管22相连,所述的储墨管22内轴向设置有与其同心的导墨管23,所述的储墨管22与导墨管23之间为储墨腔a,所述导墨管23的两端分别穿过挡圈21与墨斗外壳I转动连接配合,其中导墨管23的一端延伸出墨斗外壳I并在该端面上设置有注墨口 24,所述的注墨口 24上设置有胶皮塞25,所述墨斗外壳I的上方设置有刹车块3,该刹车块3的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I上,使用时可通过掌部的施压与转轮2的外圆面直接接触,所述转轮2的两端分别设有复位弹簧4,该复位弹簧4套在导墨管23上,其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I的内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挡圈21上,所述墨斗外壳I下底面的前方开设有供墨线穿过的孔。所述的储墨腔a内设置有海绵条。所述的储墨管22的外圆面开设有数个与储墨腔a相通的孔。所述导墨管23的内壁向外径向开设有数个与储墨腔a相通的孔。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由于整个收线和放线均是在一个几乎密闭的腔体内完成的,因此能够有效的克服墨汁污染的问题,同时操作者也无需用食指压线,只需手持墨斗外壳用其下底面压线即可完成操作,且操作完成后,可通过复位弹簧自动复位,大大的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进度。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主权项】1.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墨斗外壳(I),该墨斗外壳(I)内设置有转轮(2),所述的转轮(2)包含两个对称设置的挡圈(21),两个挡圈(21)之间通过储墨管(22)相连,所述的储墨管(22)内轴向设置有与其同心的导墨管(23),所述的储墨管(22)与导墨管(23)之间为储墨腔a,所述导墨管(23)的两端分别穿过挡圈(21)与墨斗外壳(I)转动连接配合,其中导墨管(23)的一端延伸出墨斗外壳(I)并在该端面上设置有注墨口(24),所述的注墨口(24)上设置有胶皮塞(25),所述墨斗外壳(I)的上方设置有刹车块(3),该刹车块(3)的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I)上,使用时可通过掌部的施压与转轮(2)的外圆面直接接触,所述转轮(2)的两端分别设有复位弹簧(4),该复位弹簧(4)套在导墨管(23)上,其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I)的内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挡圈(21)上,所述墨斗外壳(I)下底面的前方开设有供墨线穿过的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墨腔a内设置有海绵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墨管(22)的外圆面开设有数个与储墨腔a相通的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墨管(23)的内壁向外径向开设有数个与储墨腔a相通的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它包含墨斗外壳(1),该墨斗外壳(1)内设置有转轮(2),所述的转轮(2)包含两个对称设置的挡圈(21),两个挡圈(21)之间通过储墨管(22)相连,所述的储墨管(22)内轴向设置有与其同心的导墨管(23),所述的储墨管(22)与导墨管(23)之间为储墨腔a,所述导墨管(23)的两端分别穿过挡圈(21)与墨斗外壳(1)转动连接配合。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有效的克服墨汁污染的问题,同时操作者也无需用食指压线,只需手持墨斗外壳用其下底面压线即可完成操作,且操作完成后,可通过复位弹簧自动复位,大大的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进度。【IPC分类】B25H7-00【公开号】CN204604305【申请号】CN201520318728【专利技术人】李宁, 金兴玉, 徐文, 周鸣, 陈慧森 【申请人】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建筑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9月2日【申请日】2015年5月18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以自动收线的墨斗,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墨斗外壳(1),该墨斗外壳(1)内设置有转轮(2),所述的转轮(2)包含两个对称设置的挡圈(21),两个挡圈(21)之间通过储墨管(22)相连,所述的储墨管(22)内轴向设置有与其同心的导墨管(23),所述的储墨管(22)与导墨管(23)之间为储墨腔a,所述导墨管(23)的两端分别穿过挡圈(21)与墨斗外壳(1)转动连接配合,其中导墨管(23)的一端延伸出墨斗外壳(1)并在该端面上设置有注墨口(24),所述的注墨口(24)上设置有胶皮塞(25),所述墨斗外壳(1)的上方设置有刹车块(3),该刹车块(3)的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1)上,使用时可通过掌部的施压与转轮(2)的外圆面直接接触,所述转轮(2)的两端分别设有复位弹簧(4),该复位弹簧(4)套在导墨管(23)上,其一端固定在墨斗外壳(1)的内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挡圈(21)上,所述墨斗外壳(1)下底面的前方开设有供墨线穿过的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金兴玉徐文周鸣陈慧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