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移植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994644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植物系统,用于预防除II型内漏以外的内漏,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动脉血管形状相匹配的金属网状支撑层;覆盖于金属网状支撑层上的覆膜层;以及分布于覆膜层外侧的海绵层,海绵层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填充于动脉血管的内壁与覆膜层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能够避免除II型内漏以外的其它类型内漏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引发致残和致死的血管疾病之一,可见于全身的任何动脉,以老年人多见。动脉瘤可以有多种大小、形态和分布,血管外科协会审计报告特别委员会(theAd Hoc Committee on Reporting Standard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定义动脉瘤为:动脉血管直径超过正常动脉管径50%的永久性局限性扩张,以便于临床决策而进行分类和标准化。最早有关于试图治疗动脉瘤的记载源于公元3世纪,直至1888年,Matas等人完成了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动脉瘤修补术,即在肱动脉瘤的瘤腔内结扎分支动脉。1951年,Dubost等完成了第一例动脉瘤缝合修补术,他们切除一位患者的腹主动脉瘤,并选择了一位20岁遗体捐献者的胸主动脉作为同种移植物,移植到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该患者术后存活了 8年。修补动脉瘤的开放手术在随后的40年里逐渐得到完善及优化,但其围手术期死亡率仍高达5%。1991年,Parodi等人首次报道应用人工血管内支架复合物修复主动脉瘤的经验。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血管内移植物的临床应用后,动脉瘤(包括外周动脉瘤和主动脉瘤)经历了由开放旁路修复术向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演变。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使用覆膜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术治疗动脉瘤、动脉夹层等疾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其特有的并发症一一内漏,到目前还无法完全避免。内漏是腔内隔绝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45%。内漏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1-V型。其中,II型内漏的发生与支架移植物没有相关性,不做赘述。以下就除II型内漏以外的内漏类型进行简要介绍,I型内漏是指由于支架覆膜与锚定区动脉内壁贴服不良,致使血流经覆膜支架近心端或远心端渗漏至动脉瘤腔内,其发生率约10 %,往往可在术中造影发现。因I型内漏的存在可导致动脉瘤腔内高压、动脉瘤持续扩大甚至有发生破裂的风险,所以需要术中立即处理。一般认为,近端锚定区< 10mm,和/或瘤颈成角【解释此概念】>60°,I型内漏发生率将明显升高,其中锚定区是指瘤腔的近远端有一段足够长度的正常血管壁以保证血管支架与其有充分的贴敷,这样一段长度的血管壁定义为锚定区(landing zone, LZ),包括近端和远端LZ ;瘤颈成角是指瘤颈中轴线与主动脉主干中轴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目前,对于术中发现的I型内漏一般处理方式为:球囊扩张、加用短段的支架移植物、裸支架或利用氰基丙烯酸酯、Onyx胶、弹簧圈、纤维蛋白胶的栓塞技术。这些技术虽然能处理大多数I型内漏,但在某些情况下将会非常困难,如:腹主动脉瘤近端锚定区过短,在近端加用短段移植物有可能影响肾动脉血供。Maldonado等总结目前上述方法处理I型内漏的效果:氰基丙烯酸酯栓塞剂成功率为92.3%,近端短段移植物为80%,弹簧圈为75%。III型内漏是指覆膜支架壁上存在缺陷,血管腔内血液经覆膜支架壁的缺陷处渗漏至动脉瘤腔内所形成的内漏。IV型内漏是III型内漏的另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植入覆膜支架一个月内血管腔内血流自覆膜支架的弥漫性渗漏。V型内漏又称“内张力”内漏,是指在腔内隔绝术后,经血管造影或CT动脉成像没有发现明显内漏存在,但是动脉瘤内压力增加,瘤腔扩大的情况。上述内漏发生时,无论采取哪种处理方式,不仅存在成功率的问题,还存在着大量增加手术时间和医疗费用的问题,并且手术时间延长使得患者术中风险、术后感染发生率增高,高昂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高额的经济负担,同时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重新设计了腔内隔绝术中使用的支架,以避免除II型内漏以外的其它类型内漏的发生。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结构一 >一种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用于预防除II型内漏以外的内漏,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动脉血管形状相匹配的金属网状支撑层;覆盖于金属网状支撑层上的覆膜层;以及分布于覆膜层外侧的海绵层,海绵层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填充于动脉血管的内壁与覆膜层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海绵层的厚度范围是lmm-5mm。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海绵层的材料是聚乙丙交酯PGLA。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海绵层不超出金属网状支撑层和覆膜层的端部的边缘。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海绵层由能够吸附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材料制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海绵层上具有均匀分布的菱形凹陷,并且菱形的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血流方向一致。< 结构二 >一种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用于预防除II型内漏以外的内漏,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动脉血管形状相匹配的金属网状支撑层;覆盖于金属网状支撑层上的覆膜层;以及分布于覆膜层外侧的弹性网格层,弹性网格层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填充于动脉血管的内壁与覆膜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弹性网格层由多个多面体的棱组合而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多面体为双三角锥柱。专利技术作用与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由于在覆膜层外侧还采用了海绵层,并且海绵层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填充于内壁与覆膜层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使得血流不能直接冲入瘤腔,在海绵内的血液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血液凝固,从而将瘤腔完全封闭,使得瘤腔进入稳定的状态。由于本专利技术在覆膜层外面还设置了海绵层,弹性网格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微观结构规则的海绵。因此除了能够很好的预防I型内漏的发生之外,还能够预防II1、IV及V型内漏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横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植入血管处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海绵表面具有菱形网格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表面覆盖有弹性网格层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网格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网格结构的弹性网格层在支架的长轴方向上的部分截面图;图10是弹性网格的单体的交错排列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于造成I型内漏,即由于支架覆膜与锚定区动脉内壁贴服不良,致使血流经覆膜支架近心端或远心端渗漏至动脉瘤腔内的原因很多,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对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I型内漏均具有预防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中仅以由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的支架覆膜与锚定区动脉内壁贴服不良为例来进行说明。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内部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附海绵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移植物系统,用于预防除II型内漏以外的内漏,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动脉血管形状相匹配的金属网状支撑层;覆盖于所述金属网状支撑层上的覆膜层;以及分布于所述覆膜层外侧的海绵层,所述海绵层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填充于所述动脉血管的内壁与所述覆膜层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俊敏董健宋超袁良喜张雷周建景在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