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苗怡文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87076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6: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该中药制剂主要原料为:党参、升麻、白术、枳实、五倍子、郁金、黄芩、白及、肉桂、鸡血藤、当归、黄芪、葛根、山萸肉、女贞子、大枣、香附、苍术、甘草中药材。该中药制剂在治疗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方面,具有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标本兼治、愈后不复发等技术优势,并且,其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剂稳定药效好,适合大范围推广,可以惠及更多的患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公开,属于中药

技术介绍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 征的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 等因素有关。现代西医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 "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 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 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 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 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 下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 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特 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 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随着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 提尚。 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 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 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气(阳)虚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 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 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阴虚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 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多因气虚日久,运血无力,或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 血瘀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病机之一,有人曾系统调查过67例胃下垂患者,发 现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 8%,有血瘀脉象者占35.8%。另外,光纤胃镜也发现有胃粘膜 充血或粘膜苍白、静脉显露的瘀血现象。临床上也证实,用常规升提之法未见效者,加用活 血化瘀之法可明显提高疗效。据近年来的多数临床报道,可归纳为二型: 1、脾虚气陷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后脘腹胀闷,嗳气不舒,困乏无力,形体瘦削,气短 懒言。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夹有痰饮,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夕口为虚寒,隐痛绵绵,喜温 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挟瘀血,舌质略紫,可见瘀斑瘀点;如兼肝郁,脘闷胁胀,嗳气呕逆。治 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2、胃阴不足面色略红,胃脘或胀或痛,胃中灼热,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欲食,口苦 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或细涩;兼有瘀血,舌质紫 红,舌下静脉显露,不欲饮水;兼气滞,脘腹堕胀,气虚,乏力神疲。治法:濡养胃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专利技术一种治疗胃下垂效果较好的中药制剂。为解决该 技术问题,专利技术人的技术方案为,从中医对胃下垂的辨证认知出发,结合现代制药工艺的技 术要求,在配伍药材时就兼顾其作为现代临床用药的特点,再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和 调整,最终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了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和一套将组方制成制剂的制备方法。由该组 方和制备方法制成的中药制剂对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具有十分显 著的疗效。该中药组方以重量份表示为: 党参8-24份、升麻11-27份、白术11-31份、枳实10-24份、五倍子8-20份、郁金5-15 份、黄芩15-29份、白及6-16份、肉桂7-17份、鸡血藤10-24份、当归8-22份、黄芪15-35 份、葛根12-28份、山萸肉9-25份、女贞子8-20份、大枣7-19份、香附7-17份、苍术8-24 份、甘草5-12份。 研发过程当中优选出来的具有显著治疗优势的组方配比为(以重量份计): 1、党参16份、升麻19份、白术21份、枳实17份、五倍子14份、郁金9份、黄芩22份、 白及11份、肉桂12份、鸡血藤17份、当归15份、黄芪25份、葛根20份、山萸肉17份、女贞 子14份、大枣13份、香附12份、苍术16份、甘草8份。 2、党参17份、升麻21份、白术20份、枳实18份、五倍子15份、郁金8份、黄芩24 份、白及13份、肉桂11份、鸡血藤15份、当归16份、黄芪25份、葛根21份、山萸肉19份、 女贞子12份、大赛15份、香附14份、苍术17份、甘草9份。 与上述中药组方相配套的制备方法为: (1) 按本专利技术中药组方分别称取党参、升麻、白术、枳实、五倍子、郁金、黄芩、白及、肉 桂、鸡血藤、当归、黄芪、葛根、山萸肉、女贞子、大枣、香附、苍术、甘草各味中药材,备用; (2) 将白术、五倍子、葛根、甘草分别粉碎,炒制磨细,过70-130目筛,得细粉a,备用; (3) 党参、升麻、枳实、郁金、黄芩、白及、肉桂、鸡血藤、当归、黄芪、山萸肉、女贞子、大 枣、香附、苍术分别粉碎混合,加入初始药材5-17倍重量的纯化水,浸泡4-24小时,回流煎 煮1-6小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4-13倍重量的纯化水,回流煎煮1-5小时,过滤并保留 滤渣,合并滤液,浓缩至50°C相对密度为1. 24-1. 28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3)的滤渣加3-12倍重量的浓度5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 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50°C相对密度为1. 24-1. 28的浓缩液 备用; (5) 将步骤(3)和(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50°C相对密度为1. 35-1. 38的中 药浸膏,真空干燥至干浸膏,粉碎磨细,过70-130目筛,获得细粉b,备用; (6) 将细粉a和细粉b混合均勾,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 临床需要的中药成品制剂,如片剂、酊剂、丸剂(含蜜丸)、胶囊剂(含软胶囊)、颗粒剂、糖浆 剂、散剂等剂型。 本专利技术中药制剂的组方所用药材的性质特点及功效: 党参: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西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 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升麻: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味辛、微甘,性 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瘆,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白术: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 湿利水,止汗,安胎。 枳实: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味苦、辛、酸,性 温;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五倍子: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 寄生而形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郁金: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味辛、苦,性 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 黄芩: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白及:本品为兰科植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党参8‑24份、升麻11‑27份、白术11‑31份、枳实10‑24份、五倍子8‑20份、郁金5‑15份、黄芩15‑29份、白及6‑16份、肉桂7‑17份、鸡血藤10‑24份、当归8‑22份、黄芪15‑35份、葛根12‑28份、山萸肉9‑25份、女贞子8‑20份、大枣7‑19份、香附7‑17份、苍术8‑24份、甘草5‑12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键
申请(专利权)人:苗怡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