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扩张髓内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8510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4: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球囊扩张髓内钉,包括外管、球囊以及中心杆,球囊设置在外管内,中心杆设置在球囊内,中心杆的前端分别与球囊的前端和外管的前端形成密封连接,中心杆的后端从球囊后端伸出,并且与球囊后端口之间形成内进液口;外管的前部设置有前管体径向膨胀部,外管后部设置有后管体径向膨胀部;球囊前部与前管体径向膨胀部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前囊体扩张部,球囊后部与后管体径向膨胀部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后囊体扩张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髓内钉,通过球囊扩张膨胀使得外管前中后部迅速扩张,增强与骨头之间抗分离移位及抗旋转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球囊扩张髓内钉
技术介绍
国内市场上现有的髓内钉一般是由髓内钉杆、锁钉、拉力螺钉、封帽螺钉等多个零部件组成。在髓内钉杆上设置有锁紧螺杆定位孔、连接套定位槽,髓内钉虽然可以借助锁钉和拉力螺钉等固定来防止骨质旋转畸形。但是现有的髓内钉还是具有以下缺点:1、骨髓腔的直径限制了髓内钉的使用;2、髓内钉组件繁多,操作过于繁琐,延长手术时间;3、髓内钉需在骨的横面开孔,与髓内钉内部螺钉孔配合使用,会破坏骨皮质,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大。国外现有有一种球囊扩张髓内固定系统:光动态球囊稳定系统。球囊置入体内前与PKP用到的球囊很像,条状,柔软,非金属。虽然在膨胀前可屈曲可自由塑形,贴合髓腔可迅速硬化,但是一般他们用于骨折时注入球囊的是UV胶,UV胶可以迅速硬化,但在骨折后不能取出。同时,由于此球囊外壁光滑,抗旋转及抗分离移位效果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球囊扩张髓内钉。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球囊扩张髓内钉,包括外管、球囊以及中心杆,所述的球囊设置在外管内,所述中心杆设置在球囊内,所述中心杆的前端分别与球囊的前端和外管的前端形成密封连接,所述中心杆的后端从球囊后端伸出,并且与球囊后端口之间形成内进液口;所述外管的前部设置有前管体径向膨胀部,外管后部设置有后管体径向膨胀部;所述球囊前部与前管体径向膨胀部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前囊体扩张部,所述球囊后部与后管体径向膨胀部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后囊体扩张部;所述前管体径向膨胀部随前囊体扩张部的充盈扩张做径向扩张;所述后管体径向膨胀部随后囊体扩张部的充盈扩张做径向扩张。通过径向扩张的前管体径向膨胀部和后管体径向膨胀部,与骨髓腔内壁贴合,实现将断骨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中部开设有至少I组中部开孔,每组中部开孔包括至少一个中部开孔;所述球囊中部与各组中部开孔位置相对处形成有中囊体扩张部,当中囊体扩张部充盈扩张时,所述中囊体扩张部穿过中部开孔向外凸起,用于对骨折部位进行限制。向外凸起的中囊体,可对骨折部位骨头限制位置,由于中囊体具有弹性,能够提供轻微的移动,促进骨头生长。进一步的,所述的中部开孔具有3组,每组中部开孔包括2个中部开孔,每组中的两个中部开孔对称设置在外管中部。每组中对称结构的两个中部开孔,可以提高在骨髓腔内固定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的前管体径向膨胀部包括开设在外管前部的多条前V形槽孔,各前V形槽孔沿外管周向均布,各相邻两前V形槽孔在外管上分别形成多条V形的前径凸筋条;所述的后管体径向膨胀部包括开设在外管后部的多条后V形槽孔,各后V形槽孔沿外管周向均布,各相邻两后V形槽孔在外管上分别形成多条V形的后径凸筋条。进一步的,所述各前V形槽孔的开口朝向外管的前端,各所述前径凸筋条前部的内壁孔形成前锥孔,所述前锥孔的开口朝向外管的前端;所述各后V形槽孔的开口朝向外管的后端,各所述后径凸筋条后部的内壁孔形成后锥孔,所述后锥孔的开口朝向外管的后端。前锥孔和后锥孔的设置,可以提高前后两囊体扩张部与两管体径向膨胀部之间配合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球囊的后端口设置有连接套管,所述球囊后端与连接套管密封连接,所述连接套管位于外管内,并且外管内壁之间形成密封配合;所述连接套管中开设有用于中心杆穿过的杆孔,所述杆孔的四周设置有至少I个用于连接球囊内腔的液体导孔,所述的中心杆经连接套管的杆孔穿出,各所述的液体导孔形成内进液口。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后端口还设置有用于与注射装置连接的接头,所述接头内开设有进液孔,所述中心杆的后端头设置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用于进液孔的内端密封配合,所述密封套和连接套管之间的中心杆上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抵紧密封套并使密封套与接头之间形成密封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前端设置有导引头,所述导引头与外管之间形成密封配合,所述中心杆的前端置于导引头内。进一步的,所述球囊的前端设置有前固定管,所述的球囊前端经前固定管与中心杆之间形成密封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球囊的后端设置有后固定管,所述后固定管连接球囊后端并使球囊与连接套管之间形成密封配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髓内钉,通过球囊扩张膨胀使得外管前中后部迅速扩张,增强与骨头之间抗分离移位及抗旋转的效果。通过球囊扩张,外管膨胀,并与髓腔内壁贴合,获得稳定的固定。整体式的球囊扩张髓内钉可以有效解决国内外现有髓内钉的缺点,真正实现微创,最大限度的膨胀,使得手术中操作方便,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通过球囊扩张,外管膨胀,并与髓腔内壁贴合,获得稳定的固定;球囊扩张髓内钉直径小,可以直接经皮插入髓腔,创伤小,真正实现微创,最大限度的膨胀,使得手术中操作方便,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采用标准接头,可以顺利连接注射装置与取出装置,插入与取出方便;中囊体扩张部穿过中部开孔向外凸起与骨头处配合,在球囊与外管的双重限制下,抗分离位移及抗旋转的效果更好;外管的前后的径凸筋条内壁的锥孔设计,使得外管更快捷的扩张及形成锥度;囊体扩张部在工作时与管体径向膨胀部之间的锥面配合,更大限度的限制骨头的位移;管体径向膨胀部有多条V形径凸筋条组成,各条沿管体周向均布,各条V形径凸筋条在受到囊体扩张部的力时,一起向外扩张,各径凸筋条在骨髓腔内壁同时接触配合,因此可以限制在骨髓腔内做旋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髓内钉的示意图;图2是球囊的初始状态图;图3是外管的初始状态图;图4是球囊膨胀状态示意图;图5是外管扩张后的示意图;图6是接头的示意图;图7是连接套管的示意图;图8是髓内钉的示意图状态图;图9是注液过程工作示意图;图10是保压过程工作示意图;图11是抽液过程工作示意图;图12是取出过程工作示意图;其中,1、接头,2、密封套,3、复位弹簧,4、外管,4-1、后管体径向膨胀部,4-1-1、后V形槽孔,4-1-2、后径凸筋条,4-2、中部开孔,4-3、前管体径向膨胀部,4-3-1、前V形槽孔,4-3-2、前径凸筋条,5、球囊,5-1、后囊体扩张部,5-2、中囊体扩张部,5_3、前囊体扩张部,6、中心杆,7、固定管,8、导引头,9、连接套管,9-1、杆孔,9-2、液体导孔,10、注射装置,11、标准接头,12、取出器械,12-1、取出器械接头。【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球囊扩张髓内钉,包括外管4、球囊5以及中心杆6,球囊5设置在外管4内,中心杆6设置在球囊5内,中心杆6的前端分别与球囊5的前端和外管4的前端形成密封连接,中心杆6的后端从球囊5后端伸出,并且与球囊5后端口之间形成内进液口。外管4的前部设置有前管体径向膨胀部4-3,外管4后部设置有后管体径向膨胀部4-3 ;球囊5前部与前管体径向膨胀部4-3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前囊体扩张部5-3,球囊5后部与后管体径向膨胀部4-1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后囊体扩张部5-1 ;工作时,前管体径向膨胀部4-3随前囊体扩张部5-3的充盈扩张做径向扩张;后管体径向膨胀部4-1随后囊体扩张部5-1的充盈扩张做径向扩张。通过径向扩张的前管体径向膨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球囊扩张髓内钉

【技术保护点】
一种球囊扩张髓内钉,其特征是,包括外管(4)、球囊(5)以及中心杆(6),所述的球囊(5)设置在外管(4)内,所述中心杆(6)设置在球囊(5)内,所述中心杆(6)的前端分别与球囊(5)的前端和外管(4)的前端形成密封连接,所述中心杆(6)的后端从球囊(5)后端伸出,并且与球囊(5)后端口之间形成内进液口;所述外管(4)的前部设置有前管体径向膨胀部(4‑3),外管(4)后部设置有后管体径向膨胀部(4‑1);所述球囊(5)前部与前管体径向膨胀部(4‑3)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前囊体扩张部(5‑3),所述球囊(5)后部与后管体径向膨胀部(4‑1)位置相对处形成有后囊体扩张部(5‑1);所述前管体径向膨胀部(4‑3)随前囊体扩张部(5‑3)的充盈扩张做径向扩张;所述后管体径向膨胀部(4‑1)随后囊体扩张部(5‑1)的充盈扩张做径向扩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来李东明张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常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