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75341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31 0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简易地构成装置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及制造成本的削减的动力装置。在动力装置中,由将相互啮合的第一及第二小齿轮(P1、P2)支承为旋转自如且自身旋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91)、与两小齿轮(P1、P2)中的一方啮合的第一及第二齿轮(S1、R1)、以及与另一方啮合的第三齿轮(S2)构成的四个旋转要素的转速在共线图中满足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的共线关系,四个旋转要素中,在共线图中分别位于两外侧的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S1、S2)与第一及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11、12)分别连结,位于与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分别相邻的位置的第一及第二准外侧旋转要素(91、R1)与两个被驱动部中的一方及另一方(SF、SR)分别连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动力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对推进运输机用的被驱动部进行驱动的动力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动力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在该动力装置中,通过所谓单行星类型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组合来构成具有第一~第四旋转要素的差动装置,第一~第四旋转要素的转速在共线图中满足在单一的直线上依次排列的共线关系。具体而言,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齿轮架及第一内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架及第二内齿轮。第一太阳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架经由空心的第一旋转轴而相互连结,第一行星齿轮架与第二太阳齿轮经由实心的第二旋转轴而相互连结。第二旋转轴旋转自如地配置在第一旋转轴的内侧。在以上的结构的差动装置中,第一内齿轮相当于第一旋转要素,相互连结的第一行星齿轮架及第二太阳齿轮相当于第二旋转要素,相互连结的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架相当于第三旋转要素,第二内齿轮相当于第四旋转要素。而且,该以往的动力装置搭载于四轮的车辆,第一旋转要素与第一旋转电机连结,第二旋转要素与左驱动轮连结,第三旋转要素与右驱动轮连结,第四旋转要素与第二旋转电机连结。在动力装置中,通过控制第一及第二旋转电机,来控制向左右的驱动轮分配的转矩。而且,作为以往的这种动力装置,还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结构。该以往的动力装置的差动装置由都为单行星类型的第一~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组合构成,且具有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的第一~第五要素。如图88所示,上述的第一~第五要素的转速满足共线关系,在表示该共线关系的共线图中,第一~第五要素的转速在单一的直线上依次排列。具体而言,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齿轮架及第一内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架及第二内齿轮,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三太阳齿轮、第三行星齿轮架及第三内齿轮。上述的第一行星齿轮架及第三内齿轮相互连结成一体,第三行星齿轮架、第一及第二内齿轮相互连结成一体,第二行星齿轮架及第三太阳齿轮相互连结成一体,由此构成上述的第一~第五要素。另外,以往的动力装置搭载于四轮的车辆,第一要素与第一旋转电机连结,第二要素与左驱动轮连结,第三要素与发动机连结,第四要素与右驱动轮连结,第五要素与第二旋转电机连结。通过控制上述的第一及第二旋转电机,来控制向左右的驱动轮分配的转矩。【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37136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153587号【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动力装置中,为了构成第一~第四旋转要素,需要由第一及第二太阳齿轮、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架、以及第一及第二内齿轮构成的六个旋转要素、将第一太阳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架相互连结的第一旋转轴、将第一行星齿轮架与第二太阳齿轮相互连结的第二旋转轴。由此,构成装置的要素的个数比较多,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重量化及制造成本的增大。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动力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将由第一~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三个行星齿轮机构组合,来构成第一~第五要素,因此无法避免其部件个数增多的情况,其结果是,与专利文献1同样,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重量化及制造成本的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构成装置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及制造成本的削减的动力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其用于对推进运输机(实施方式中的(以下,在本项中相同)车辆VFR、VFF、VAW)用的两个被驱动部(左右的输出轴SRL、SRR、左右的输出轴SFL、SFR、前后的输出轴SF、SR)进行驱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能量输入输出装置(第一旋转电机11),其能够输入输出旋转能量;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第二旋转电机12),其能够输入输出旋转能量;以及差动装置GSG~GSL,其具有旋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图76、图78、图80中的行星齿轮架构件91、图82、图84中的行星齿轮架构件95、图86中的行星齿轮架构件101)、第一齿轮(图76、图84中的第一太阳齿轮S1、图78、图82中的第二太阳齿轮S2、图80中的第二太阳齿轮S2X、图86中的第二太阳齿轮S2D)及第二齿轮(图76中的第一内齿轮R1、图78中的第二内齿轮R2A、图80中的第二内齿轮R2X、图82中的第二内齿轮R2B、图84中的第一内齿轮R1B、图86中的第二内齿轮R2D)、以及第三齿轮(图76中的第二太阳齿轮S2、图78中的第一内齿轮R1、图80中的第一内齿轮R1X、图82中的第一太阳齿轮S1、图84中的第二内齿轮R2B、图86中的第一内齿轮R1D),所述行星齿轮架将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P1(图82、图84中的小齿轮P1B、图86中的小齿轮P1D)及第二小齿轮P2(图78中的小齿轮PA、图82、图84中的小齿轮P2B、图86中的小齿轮P2D)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小齿轮P1、P2中的一方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小齿轮P1、P2中的另一方啮合,由行星齿轮架及所述第一~第三齿轮构成的四个旋转要素的转速在共线图中满足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的共线关系,其中,四个旋转要素中,在共线图中分别位于两外侧的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图77、图83中的第一太阳齿轮S1、第二太阳齿轮S2、图79中的行星齿轮架构件91、第二太阳齿轮S2、图81中的第二太阳齿轮S2X、第一内齿轮R1X、图85中的第一太阳齿轮S1、第二内齿轮R2B、图87中的第二太阳齿轮S2D、行星齿轮架构件101)与第一及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分别机械地连结,分别位于与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相邻的位置的第一及第二准外侧旋转要素(图77中的行星齿轮架构件91、第一内齿轮R1、图79中的第二内齿轮R2A、第一内齿轮R1、图81中的第二内齿轮R2X、行星齿轮架构件91、图83中的第二内齿轮R2B、行星齿轮架构件95、图85中的第一内齿轮R1B、行星齿轮架构件95、图87中的第二内齿轮R2D、第一内齿轮R1D)与两个被驱动部中的一方及另一方分别机械地连结。根据该结构,差动装置具有由旋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第一及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构成的四个旋转要素,所述行星齿轮架将相互啮合的第一及第二小齿轮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第一及第二齿轮与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一方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另一方啮合。而且,这四个旋转要素的转速在共线图中处于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的共线关系。如以上所述,与前述的以往的情况不同,仅通过使第一及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使第一及第二齿轮与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一方啮合,且使第三齿轮与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另一方啮合,就能够简易地构成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的四个旋转要素。而且,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的情况不同,不需要将第一太阳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架相互连结的第一旋转轴、将第一行星齿轮架与第二太阳齿轮相互连结的第二旋转轴,而且,通过比专利文献1的六个旋转要素少的四个旋转要素(行星齿轮架、第一~第三齿轮),就能够构成与专利文献1同等的差动装置。因此,能够削减动力装置整体的部件个数,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及制造成本的削减。另外,四个旋转要素中,在共线图中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动力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装置,其用于对推进运输机用的两个被驱动部进行驱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其能够输入输出旋转能量;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其能够输入输出旋转能量;以及差动装置,其具有旋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所述行星齿轮架将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一方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另一方啮合,由所述行星齿轮架及所述第一~第三齿轮构成的四个旋转要素的转速在共线图中满足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的共线关系,所述四个旋转要素中,在所述共线图中分别位于两外侧的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分别机械地连结,分别位于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相邻的位置的第一及第二准外侧旋转要素与所述两个被驱动部中的一方及另一方分别机械地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8.01 JP 2012-1709721.一种动力装置,其用于对推进运输机用的两个被驱动部进行驱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其能够输入输出旋转能量;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其能够输入输出旋转能量;以及差动装置,其具有旋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所述行星齿轮架将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一方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另一方啮合,由所述行星齿轮架及所述第一~第三齿轮构成的四个旋转要素的转速在共线图中满足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的共线关系,所述共线图是表示所述动力装置中的各所述旋转要素之间的转速的关系的图,在所述共线图中,从表示值0的横线到纵线上的白圈的距离相当于各所述旋转要素的转速,所述四个旋转要素中,在所述共线图中分别位于两外侧的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分别机械地连结,分别位于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相邻的位置的第一及第二准外侧旋转要素与所述两个被驱动部中的一方及另一方分别机械地连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装置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小齿轮中的所述另一方啮合的第四齿轮,由该第四齿轮、所述行星齿轮架及所述第一~第三齿轮构成的五个旋转要素的转速在共线图中满足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的共线关系,所述五个旋转要素中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分别机械地连结,所述第一及第二准外侧旋转要素与所述一方及另一方的被驱动部分别机械地连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具备能够输出旋转能量且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能量输入输出装置另行设置的能量输出装置,所述五个旋转要素中的除所述第一及第二外侧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一及第二准外侧旋转要素以外的旋转要素即中央旋转要素与所述能量输出装置机械地连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太阳齿轮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中的一方,在所述第一齿轮是所述第一太阳齿轮时,所述第二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小齿轮的外周且与该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内齿轮,所述第三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外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内齿轮中的一方,在所述第一齿轮是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时,所述第二齿轮是所述第二内齿轮,所述第三齿轮是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及所述第一内齿轮中的一方。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太阳齿轮,所述第二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小齿轮的外周且与该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内齿轮,所述第三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所述第四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外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内齿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小齿轮是由与所述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分割齿轮和与所述第一小齿轮未啮合而与所述第一分割齿轮啮合的第二分割齿轮构成的双小齿轮,所述第一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太阳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的所述第二分割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外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的所述第二分割齿轮啮合的第二内齿轮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齿轮是所述第一太阳齿轮时,所述第二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小齿轮的外周且与该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内齿轮,所述第三齿轮是与所述第二小齿轮的所述第二分割齿轮啮合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及与所述第二分割齿轮啮合的所述第二内齿轮中的一方,在所述第一齿轮是与所述第二小齿轮的所述第二分割齿轮啮合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时,所述第二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外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的所述第一分割齿轮啮合的第二内齿轮,所述第三齿轮是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及所述第一内齿轮中的一方,在所述第一齿轮是与所述第二小齿轮的所述第二分割齿轮啮合的所述第二内齿轮时,所述第二齿轮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内周且与该第二小齿轮的所述第一分割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所述第三齿轮是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一内齿轮中的一方。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小齿轮是由与所述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分割齿轮和与所述第一小齿轮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多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