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清水型螺蛳(Margarya)的人工湿地保育方法,通过选择在高原清水植物—海菜花湿地为基础保育螺蛳(Margarya),构建以海菜花-硅藻-螺蛳(Margarya)为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清水型湿地系统,并通过控制进水水质、换水周期、底质、水深范围、投加硅肥量及方式等保持湿地系统的稳定性,为螺蛳(Margarya)的觅食、生长、繁殖等提供必要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清水型螺蛳(Margarya)的人工湿地保育方法,通过选择在高原清水植物—海菜花湿地为基础保育螺蛳(Margarya),构建以海菜花-硅藻-螺蛳(Margarya)为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清水型湿地系统,并通过控制进水水质、换水周期、底质、水深范围、投加硅肥量及方式等保持湿地系统的稳定性,为螺蛳(Margarya)的觅食、生长、繁殖等提供必要条件。【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特有底栖动物种保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清水型人工湿地对螺蛳 (Margarya)进行保育的方法。
技术介绍
螺_ (Margarya)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田螺科 (Viviparidae),是云南省高原淡水湖泊底栖动物的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海海、滇池、抚仙 湖、异龙湖等湖泊,尤其是滇池和洱海的产量最高。云南捕螺蛳(Margarya)为食已有数百 年的历史,其肉味鲜美,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经济螺类,1994年之前螺蛳(Margarya)是湖泊 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后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999年之后螺_ (Margarya)的密度 和生物量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慢慢地在很多湖泊中已经消失。现阶段,螺蛳(Margarya)仅 存在于云贵高原少量水质较好的湖泊中,而且产量极低,属于濒危物种,从水生态系统完整 性恢复角度亟需进行保育及恢复,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稀有物种螺蛳(Margarya)的保育方法,现有的技术中都是 一般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殖方法。常用的是添加人工饵料的方法进行养殖。如现有技术中, 中国专利文献CN104012438A中提供了一种田螺的人工养殖方法,该方法使用米糠、豆饼、 鱼内脏等人工饵料喂养田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田螺的产量。但是,这种人工饵料的喂 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人工饵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耗氧性物料,将其投加至水体中 会导致水体的水质变差,水体中溶解氧(DO)下降至〈2. Omg/L,而螺蛳(Margarya)是一种对 水质环境要求较高的底栖动物,一般需要在溶解氧(D0)>3. 5mg/l,SS〈15mg/l的水体中生 长,因此,投加人工饵料后的水体环境并不适于螺蛳(Margarya)的生长,非常容易造成螺 虫师(Margarya)的死亡。 除此之外,中国专利文献CN101647406A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培育鲍鱼苗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固定培养硅藻从而为鲍鱼提供天然食物。但是上述培育方法并不适用于螺蛳 (Margarya),因为螺_ (Margarya)多在沉水植物的下层弱光条件下活动,固定培养的娃藻 很难被螺纟师(Margarya)有效利用,这就使得螺_ (Margarya)的觅食能力受到影响,严重 制约了螺纟师(Margarya)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种背景情况下,如何提供一种适于螺虫师 (Margarya)生长、繁殖的水体环境及其适宜的保育方法,就成了现有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底栖动物养殖方法及水体环境不适用 于清水型螺蛳(Margarya)保育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利用以海菜花、硅藻、螺蛳 (Margarya)为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清水型人工湿地对螺蛳(Margarya)进行保育的方 法,通过控制进水水质、换水周期、底质、水深范围、硅肥投加量及方式的方法保持湿地系统 的稳定性,为高原湖泊稀有物种螺蛳(Margarya)提供觅食、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种利用清水型人工湿地对螺蛳进行保育的方法,包括: 将螺蛳投加在人工湿地中,每隔3?15天向所述湿地中投加一次硅肥,每次所述 硅肥的投加量以SiO 2计为1?IOg/平方米水面; 所述人工湿地的水深为0. 8?2. 0m,在所述湿地的底部铺设有粘土基质层,在所 述粘土基质层上种植有海菜花,所述海菜花的密度为6?15株/m2;所述湿地的进水水质 为:总氮〈2. Omg/L,氨氮〈1. Omg/L,总磷〈0· 2mg/L,C0D〈40mg/L,SS〈15mg/L。 所述粘土基质层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5cm。 所述螺蛳的投加密度为5-30个/平方米水面。 在所述粘土基质层上方还铺设有混合颗粒层,所述混合颗粒层由红壤和CaCCV混 合而成,所述红壤与CaCO 3的质量比为1:1-5:1 ;所述混合颗粒层的厚度为l-5cm。 所述红壤中Fe2O3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 所述湿地的换水周期为3?30天。 所述硅肥为天然粘土矿物质与硅酸钠的混合物,所述天然粘土矿物质为高岭土或 蒙脱石。 所述天然粘土矿物质与硅酸钠的质量比为1:1?5:1。 其中所述天然粘土矿物质的平均粒径小于65 μπι。 所述硅肥的投加方法为:按照固体和水的重量比例为1:100配成悬浮液,将所述 悬浮液均匀喷洒到所述人工湿地的水面上。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清水型人工湿地对螺蛳进行保育的方法,优点在于: (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清水型人工湿地对螺蛳进行保育的方法,通过选择高原清 水沉水植物一海菜花作为主要沉水植物种,通过构建海菜花一硅藻一螺蛳所独特的清水环 境为螺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质和溶解氧等外界条件。并通过操作简单且经济环保增加 湿地内硅含量的方式增加硅藻的生物量,为螺蛳的生长提供了丰富和新鲜的食物来源。所 选用湿地中的海菜花,叶片大,根茎粗,为硅藻的附着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且方便螺蛳 所摄食。螺蛳所产生的粪便可供海菜花生长使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具有自净功能的自循环 系统,海菜花生长过程中可净化水质,起到保障良好水质的环境效益,所形成的具有自净功 能的自循环系统为螺蛳大面积的保育提供了良好的外界条件,系统中的螺蛳的同时也达到 对来水中污染物去除的效能。 (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清水型人工湿地对螺蛳进行保育的方法,在所述粘土基质 层上方还铺设有混合颗粒层,所述混合颗粒层由红壤和CaCCV混合而成,所述红壤与CaCO 3 的质量比为1:1-5:1 ;所述混合颗粒层的厚度为l-5cm。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所述混合颗粒层, 能够对湿地底泥中释放的营养物质进行吸附,从而对湿地水体中营养物的含量进行调整, 尤其是氮、磷的含量,使其形成较为洁净的清水型水体,能够更加适于螺蛳的生长;另一方 面,混合颗粒层还能够为螺蛳的生长提供钙元素,解决螺蛳生长过程中的缺钙难题。 (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清水型人工湿地对螺蛳进行保育的方法,优选所述硅肥为 所述天然粘土矿物质与硅酸钠的混合物,所述天然粘土矿物质与硅酸钠的质量比为1:1? 5:1,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通过添加上述比例的天然硅铝酸盐混合物,一方面可以保持相 当数量的硅藻生物量;另一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高岭土与硅酸钠的混合物,相比于单纯使 用硅酸钠作为硅肥,能够显著促进螺蛳的生长。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本 申请人:经过深 入研宄后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是高岭土悬浮物容易下沉至水体底层,促进底层硅藻 生物量的增加,而螺蛳主要在底层活动,从而更易促进螺蛳的生长;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水型螺蛳的人工湿地保育方法,包括:将螺蛳投加在人工湿地中,每隔3~15天向所述湿地中投加一次硅肥,每次所述硅肥的投加量以SiO2计为1~10g/平方米水面;所述人工湿地的水深为0.8~2.0m,在所述湿地的底部铺设有粘土基质层,在所述粘土基质层上种植有海菜花,所述海菜花的密度为6~15株/m2;所述湿地的进水水质为:总氮<2.0mg/L,氨氮<1.0mg/L,总磷<0.2mg/L,COD<40mg/L,SS<15mg/L。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昭升,叶碧碧,庞燕,侯泽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