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73553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8 1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表面和相邻钢管桩之间通过喷射混凝土面层封闭,所述钢管桩的顶部采用顶部圈梁纵向连接,所述顶部圈梁中包埋有圈梁压浆钢管,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钢管桩预应力锚索竖向设置,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的一端安装于顶部圈梁上并通过圈梁固定件锁紧,所述钢管桩预应力锚索位于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的下方,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通过混凝土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喷射混凝土面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软弱岩质地层大跨隧道和地下结构的直边墙初期支护结构,直边墙结构稳定,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建设和国防等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不同功能的大空间地下结构的开发和应用在我国城市建设中不断增加,如地铁车站、地下厂房和人防工程等。在岩质地层中修建大型地下结构,一般水平侧压力有限,为了便于使用、节省投资和施工方便,通常采用直边墙拱形断面结构。在围岩条件较好且为深埋条件下,暗挖采用新奥法施工,初期支护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结构。但在城市复杂环境修建地铁车站和人防工程等大型地下结构时,受地质条件和埋深限制的影响,一般隧道或地下结构穿越的地层为全、强、中风化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级别为IV?V级。一般地铁车站采用二层或者三层(换乘站)设计,直边墙的高度在8?15m,地下厂房等结构的直边墙高度可能达到30?40m。对于位于埋深较浅的软弱岩层中或者直边墙高度超过15m的大型地下结构,高直边墙的处理就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部位,处置不当很容易引起诸如塌方、失稳等工程事故。同时,由于隧道仍是处于岩质地层中,岩体的强度远大于土体,隧道直边墙开挖施工中还需采取爆破施工方法。因此,在高直边墙的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案选择时,应立足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同时考虑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尽量采用快速高效的施工方法。对于软弱岩质地层中高边墙的地下结构,边墙支护结构一般采用格栅钢架或者型钢钢架结合喷射混凝土以及锚杆组成初期支护结构,目前常用的施工方法是浅埋暗挖法。在浅埋暗挖法中最适合高直边墙结构的施工方法无疑是台阶法,但受围岩条件、埋深和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台阶法施工往往很难保证边墙岩体和结构稳定,且变形控制能力差。这时施工中主要采用交叉中隔壁(CRD)、双侧壁导坑法、中洞法和侧洞法等分步减跨的方法,这些施工方法都需要设置大量的横向和竖向临时支撑来实现分步减高减跨,隧道跨度较大时还需设置中隔墙。这样就造成废弃工程量显著加大,同时横向和竖向临时支撑的设置,严重影响了施工空间和施工进度,工效极低,不能实现大型机械化施工。而且,隧道下层以及后续爆破时之前上层的临时支撑很难保留,严重时还会由于爆破损坏临时支撑造成安全事故。传统的直边墙采用钢架喷射混凝土结构,施工时需要根据每次开挖的高度进行接腿施工,每个台阶高度的开挖都有一个边墙底部悬空的工况,加大拱部结构和地层的沉降变形,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同时,每个台阶边墙开挖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架设格栅和进行喷射混凝土施工,不利于围岩和结构的快速封闭,施工工序也有一定的交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结合浅埋岩石地层高直边墙结构的力学特点和复杂环境条件下严格的控制要求,为保证直边墙结构稳定,提高施工效率,提出一种,实现大型机械化进行岩石地层高边墙地下结构施工。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粧、喷射混凝土面层、顶部圈梁、圈梁预应力锚索、钢管粧预应力锚索、圈梁固定件、混凝土固定件,所述钢管粧表面和相邻钢管粧之间通过喷射混凝土面层封闭,所述钢管粧的顶部采用顶部圈梁纵向连接,所述顶部圈梁中包埋有圈梁压浆钢管,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钢管粧预应力锚索竖向设置,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的一端安装于顶部圈梁上并通过圈梁固定件锁紧,所述钢管粧预应力锚索位于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的下方,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通过混凝土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喷射混凝土面层上。所述钢管粧的钢管内部填充水泥砂浆,所述钢管粧采用直径219mm、厚度8mm钢管,钢管间距800?1500mm,钢管下部嵌入基坑底部多2m,钢管上部锚入顶部圈梁深度^ Im0所述喷射混凝土面层为C20喷射混凝土面层。所述顶部圈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圈梁固定件为槽钢或工字钢腰梁,所述混凝土固定件为槽钢或工字钢腰梁。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的数量为一道。一种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施做地下结构上层拱部初期支护,根据地层情况采用超强注浆小导管、格栅钢架和喷射混凝土施工; (2)上层拱部初期支护完成后,在边墙开挖位置外侧打设钢管粧,采用潜孔钻机造孔,下插钢管,然后压注1:1水泥砂浆; (3)浇筑钢管粧顶部钢筋混凝土顶部圈梁,并在纵梁中埋设圈梁压浆钢管,待顶部圈梁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补充注浆,填充顶部圈梁底部空隙,加固顶部圈梁底部围岩,同时在顶部圈梁上埋设套管预留施作预应力锚索条件; (4)在顶部圈梁位置施作圈梁预应力锚索和圈梁固定件,圈梁预应力锚索为第一道锚索,按设计要求进行张拉和锚固; (5)距离边墙轮廓一定距离拉槽开挖结构下层台阶土体,靠近边墙不小于1.5m范围内岩体采用光面爆破或非爆破开挖,边开挖边施作边墙喷射混凝土面层支护,开挖至第二道锚索位置处施作钢管粧预应力锚索和腰梁,按设计要求进行张拉和锚固; (6)重复所述步骤(5)继续分层向下开挖岩体,施作边墙喷射混凝土面层和锚索支护,直至开挖至地下结构基底标高,至此形成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所述步骤(2)中钢管粧施工采用跳孔施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本专利技术的,锚拉初支结构由钢管粧、喷射混凝土面层、顶部圈梁、圈梁预应力锚索、钢管粧预应力锚索组合形成,适用于软弱岩质地层大跨隧道和地下结构的直边墙初期支护结构,直边墙结构稳定,提供宽敞空间和提高施工效率; 2、施工利用明挖基坑的理念,在暗挖空间预先施作钢管粧,钢管粧顶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连接成整体,然后进行地下结构下层开挖,边开挖边墙边进行喷射混凝土面层和预应力锚索支护,直至地下结构底部后进行封底,随之由下往上进行地下结构主体钢筋混凝土浇筑,根据各层结构施工高度和监控量测结果对预应力锚索进行拆除; 3、本专利技术中的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具有结构形式简单,承载能力强,控制变形能力好,减少废弃工程量,施工方便快捷且施工期间能提供开阔的作业空间,施工组织方便等特点; 4、本专利技术中的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的施工方法,该工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良好控制地层变形,并可为整个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实现大型机械化作业提供条件,提高工效,节省工程造价; 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浅埋或软弱岩质地层大跨隧道或大型地下空间的高边墙支护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多项技术的组合应用与创新,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步骤简单且实施进度快,解决了软弱岩质地层高直边墙洞室稳定性差,传统的钢架和临时支护结构形式复杂,施工工效和环境条件差,开挖过程中地层变形较大,施工安全风险大和施工组织不方便等诸多难题,较好地拓展了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的应用空间,为以后浅埋暗挖高边墙地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6、在高边墙钢管锚拉初支结构保护下,安全快速完成隧道下部开挖及主体结构浇筑。【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钢管粧的施工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顶部圈梁的施工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圈梁预应力锚索的施工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锚拉初支结构边墙下层台阶开挖和支护施工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锚拉初支结构边墙基底施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中,1-钢管粧,2-喷射混凝土面层,3-顶部圈梁,4-圈梁预应力锚索,5-钢管粧预应力锚索,6-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桩、喷射混凝土面层、顶部圈梁、圈梁预应力锚索、钢管桩预应力锚索、圈梁固定件、混凝土固定件,所述钢管桩表面和相邻钢管桩之间通过喷射混凝土面层封闭,所述钢管桩的顶部采用顶部圈梁纵向连接,所述顶部圈梁中包埋有圈梁压浆钢管,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钢管桩预应力锚索竖向设置,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的一端安装于顶部圈梁上并通过圈梁固定件锁紧,所述钢管桩预应力锚索位于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的下方,所述圈梁预应力锚索通过混凝土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喷射混凝土面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超业熊田芳张先锋杜道龙徐福东宋仪王宁张美琴李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