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包括定位在转轴与轴承之间的退卸套,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液压螺母,以及固定在转轴端面上的工装后盖,以及设置在液压螺母和工装后盖之间的工装支撑装置;所述液压螺母的内端与退卸套螺纹连接,工装支撑装置的内端面与液压螺母相抵,工装支撑装置的外端面与工装后盖相抵。该退卸套工装结构采用液压方式把退卸套顶入并与轴承相配合、定位,通过液压方式将退卸套进行安装,单个退卸套端面受力均匀,轴承稳定;转轴两端的退卸套受力通过液压油位控制,转轴两端平衡;并且,相比于人工敲击,避免了对退卸套端面的敲击所产生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
技术介绍
退卸套是用于将转轴定位安装在轴承内部的工装配件,通过退卸套可以实现轴跟轴承紧固配合和方便拆卸。现有退卸套虽然拆卸方便,但在安装时多采用人工敲入的方式,而该情况下很容易照成转轴两端不平衡,转轴旋转不稳定等现象;并且,人工敲击也会对退卸套端面产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退卸套工装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包括定位在转轴与轴承之间的退卸套,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液压螺母,以及固定在转轴端面上的工装后盖,以及设置在液压螺母和工装后盖之间的工装支撑装置;所述液压螺母的内端与退卸套螺纹连接,工装支撑装置的内端面与液压螺母相抵,工装支撑装置的外端面与工装后盖相抵。作为优选,所述退卸套由连接部和退卸部一体连接构成,退卸套的连接部外侧面上设有T型外螺纹;该结构便于退卸套与液压螺母之间的定位连接,确保工装结构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退卸套的退卸部上开设有外油槽、内油槽和条形沟槽,外油槽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外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内油槽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内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所述条形沟槽贯穿退卸套侧壁内外两侧,条形沟槽的一端开口开设在退卸部的端面上,条形沟槽与外油槽、内油槽均不相通;所述退卸套的连接部端面上设有内油槽进口和外油槽进口,内油槽进口与内油槽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夕卜油槽进口与外油槽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拆卸时,需要同时往内油槽进口、外油槽进口内注油,液压油由内油槽和外油槽分别渗透至退卸套的整个内侧壁面和整个外侧壁面,并逐渐往外推动退卸套,最终退卸套受到内部液压推力的作用下往外退出;该结构下液压油的渗透性强,退卸套退卸效果好。作为优选,外油槽的中部宽度和中部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内油槽的中部宽度和中部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退卸时,液压油注入至油槽中部(包括外油槽和内油槽),并逐渐往油槽两端部流动,而由于两端部逐渐变浅变窄,液压油可以流出油槽往退卸套的工装面上渗透,如此渗透效果更佳,退卸效果更好。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退卸套工装结构的液压螺母用于液压安装退卸套,工装后盖及工装支撑装置主要用于限制液压螺母的施力方向;安装时,先将液压螺母与退卸套螺纹连接,再依次将工装支撑装置,工装后盖套入转轴中,然后将工装后盖用螺栓固定;使用时,对液压螺母的油嘴供油,用液压方式把退卸套顶入并与轴承相配合、定位,通过液压方式将退卸套进行安装,单个退卸套端面受力均匀,轴承稳定;转轴两端的退卸套受力通过液压油位控制,转轴两端平衡;并且,相比于人工敲击,避免了对退卸套端面的敲击所产生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退卸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包括定位在转轴56与轴承58之间的退卸套59,以及套设在转轴56上的液压螺母597,以及固定在转轴56端面上的工装后盖598,以及设置在液压螺母597和工装后盖598之间的工装支撑装置599 ;所述液压螺母597的内端与退卸套59螺纹连接,工装支撑装置599的内端面与液压螺母597相抵,工装支撑装置599的外端面与工装后盖598相抵。安装时,先将液压螺母597与退卸套59螺纹连接,再依次将工装支撑装置599,工装后盖598套入转轴56中,然后将工装后盖598用螺栓固定;使用时,对液压螺母597的油嘴供油,用液压方式把退卸套59顶入并与轴承58相配合、定位,通过液压方式将退卸套59进行安装,单个退卸套59端面受力均匀,轴承58稳定;转轴56两端的退卸套59受力通过液压油位控制,转轴56两端平衡;并且,相比于人工敲击,避免了对退卸套59端面的敲击所产生的损坏。如图2所示的退卸套,所述退卸套由连接部59a和退卸部59b —体连接构成。退卸套的退卸部59b上开设有外油槽591、内油槽592和条形沟槽593,外油槽591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59b外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外油槽591中部的宽度和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的宽度和深度;内油槽592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59b内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内油槽592中部的宽度和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的宽度和深度;退卸时,液压油注入至油槽中部(包括外油槽591和内油槽592),并逐渐往油槽两端部流动,而由于两端部逐渐变浅变窄,液压油可以流出油槽往退卸套的工装面上渗透,如此渗透效果更佳,退卸效果更好。所述条形沟槽593贯穿退卸套侧壁内外两侧,条形沟槽593的一端开口开设在退卸部59b的端面上,条形沟槽593与外油槽591、内油槽592均不相通,退卸套上的条形沟槽593用于将轴承与轴涨紧配合。所述退卸套的连接部59a外侧面上设有T型外螺纹,退卸套的连接部59a端面上设有内油槽进口 594、外油槽进口 595和多个退卸套定位半圆孔596;内油槽进口 594与内油槽592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外油槽进口 595与外油槽591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多个退卸套定位半圆孔596沿连接部59a端面的周向方向规则设置。上述结构的退卸套,在安装时退卸套上的条形沟槽593用于将轴承与轴涨紧配合;拆卸时需要同时往内油槽进口 594、外油槽进口 595内注油,液压油由内油槽592和外油槽591分别渗透至退卸套的整个内侧壁面和整个外侧壁面,并逐渐往外推动退卸套,最终退卸套受到内部液压推力的作用下往外退出;该结构下液压油的渗透性强,退卸套退卸效果好。【主权项】1.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在转轴与轴承之间的退卸套,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液压螺母,以及固定在转轴端面上的工装后盖,以及设置在液压螺母和工装后盖之间的工装支撑装置;所述液压螺母的内端与退卸套螺纹连接,工装支撑装置的内端面与液压螺母相抵,工装支撑装置的外端面与工装后盖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卸套由连接部和退卸部一体连接构成,退卸套的连接部外侧面上设有T型外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卸套的退卸部上开设有外油槽、内油槽和条形沟槽,外油槽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外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内油槽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内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所述条形沟槽贯穿退卸套侧壁内外两侧,条形沟槽的一端开口开设在退卸部的端面上,条形沟槽与外油槽、内油槽均不相通;所述退卸套的连接部端面上设有内油槽进口和外油槽进口,内油槽进口与内油槽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外油槽进口与外油槽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外油槽的中部宽度和中部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内油槽的中部宽度和中部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机械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包括定位在转轴与轴承之间的退卸套,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液压螺母,以及固定在转轴端面上的工装后盖,以及设置在液压螺母和工装后盖之间的工装支撑装置;所述液压螺母的内端与退卸套螺纹连接,工装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退卸套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在转轴与轴承之间的退卸套,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液压螺母,以及固定在转轴端面上的工装后盖,以及设置在液压螺母和工装后盖之间的工装支撑装置;所述液压螺母的内端与退卸套螺纹连接,工装支撑装置的内端面与液压螺母相抵,工装支撑装置的外端面与工装后盖相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连方,陈利华,赵孟军,李国强,陈炳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浙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