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包括底座、靠背和头枕,所述头枕包括枕体和枕架,枕体能够相对枕架前后移动,枕架固定设置在靠背上部,所述底座相对车辆的驾驶舱能够前后移动;靠背通过调角器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与靠背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枕体与枕架之间通过第一导轨滑槽相连接,枕体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带动,其中齿条固定设置在枕架上部,齿轮设置在枕体上,齿轮与齿条相配合,齿轮由第一电机带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响应速度更快;座椅结构简单、自由度多,因而在发生被追尾事故时座椅的保护效果更好,且可以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挥鞭伤是由于后车追尾前车而导致前车司乘人员出现的一种颈部伤害。在追尾事故发生时,因为碰撞会使前车迅速前移,此时躯干也会随着车体前移,但是头部和颈部相对自由,在惯性作用下头部便会落后,从而导致头部和颈部发生水平位移,致使挥鞭伤的发生。为了尽可能的防止挥鞭伤的发生,相关技术人员设计了许多用于防止挥鞭伤的座椅及座椅头枕,这些座椅及座椅头枕,有的因结构复杂而难以实施,有的因自损式设计而只能一次性使用,而无法重复使用,有的因响应动作滞后使其保护能力较差,因此,实际应用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中国专利201410784851.X公开了一种能够防止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其基本能够实现防止挥鞭伤的作用,但是其结构及使用效果仍有待改进及提高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其结构简单易实施,动作响应速度快,及时保护能力强,且可以重复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包括底座、靠背和头枕,所述头枕包括枕体和枕架,枕体能够相对枕架前后移动,枕架固定设置在靠背上部,其特点是:所述底座相对车辆的驾驶舱能够前后移动;靠背通过调角器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与靠背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枕体与枕架之间通过第一导轨滑槽相连接,枕体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带动,其中齿条固定设置在枕架上部,齿轮设置在枕体上,齿轮与齿条相配合,齿轮由第一电机带动。所述底座通过第二导轨滑槽设置在座椅支架上,座椅支架固定在车辆驾驶舱底板上。所述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包括若干气液缓冲器及固定卡托件,气液缓冲器通过固定卡托件安装在底座上,在靠背的下端的调角器上固定连接有缓冲板,气液缓冲器的活塞杆与缓冲板相铰接,所述固定卡托件通过螺栓与底座相连,在底座上设有条形螺栓安装槽,螺栓位于条形螺栓安装槽内。所述气液缓冲器可替换为并列设置的液压缓冲器和气弹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响应速度更快;座椅结构简单、自由度多,因而在发生被追尾事故时座椅的保护效果更好,且可以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枕体、枕架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1的底座与靠背连接不意图;图中,I一靠背,2—枕体,3—底座,4一气液缓冲器,5—调角器,6—第二导轨滑槽,7—座椅支架,8—缓冲板,9—第一电机,10—齿轮,11—齿条,12—第一导轨滑槽,13—枕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2、3、4所示,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包括底座3、靠背I和头枕,所述头枕包括枕体2和枕架13,枕体2能够相对枕架13前后移动,枕架13固定设置在靠背I上部,所述底座3相对车辆的驾驶舱能够前后移动;靠背I通过调角器5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底座3与靠背I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枕体2与枕架13之间通过第一导轨滑槽12相连接,枕体2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带动,齿条11固定设置在枕架13上部,齿轮10设置在枕体2上,齿轮10与齿条11相配合,齿轮10由第一电机9带动。所述底座3通过第二导轨滑槽6设置在座椅支架7上,座椅支架7固定在车辆驾驶舱底板上。所述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包括若干气液缓冲器4及固定卡托件,气液缓冲器4通过固定卡托件安装在底座上,在靠背I的下端的调角器5上固定设置有缓冲板8,气液缓冲器4的活塞杆与缓冲板8相铰接,所述固定卡托件通过螺栓与底座相连,在底座上设有条形螺栓安装槽,螺栓位于条形螺栓安装槽内。所述气液缓冲器4可替换为并列设置的液压缓冲器和气弹簧。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次使用过程:安装有本技术的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车辆尾部的超声波测速传感器检测到后车具有追尾可能,第一时间枕体2内的第一电机9就会快速响应,带动齿轮10旋转,使枕体2快速向前伸出,当枕体2接触头部后,第一电机9立即停止,当追尾碰撞发生时,由于枕体2的伸出缩小了头枕与头部间的距离,进而减少头部和颈部的水平位移,降低头部的向后甩鞭作用。如果追尾碰撞并未发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一电机9带动枕体2自动退回初始位置,实现了重复使用的目的,由于齿轮齿条机构的响应速度较快,从而增加了安全性。在追尾碰撞发生的同时,在惯性作用下,人体背部会对靠背I产生一个向后作用力,并在底座3与靠背I之间产生偏转位移,由于在底座3与靠背I之间连接了气液缓冲器4,开始时靠背I对气液缓冲器4进行压缩作用,但是受到气液缓冲器4的缓冲吸能作用,降低了靠背I的偏转动能和偏转速度,当靠背I达到偏转极限后开始回弹,但是受到气液缓冲器4的阻尼作用,又降低了靠背I的回弹速度,如此一来,降低了头部的向前甩鞭作用。调角器5与第二导轨滑槽6增加了靠背I及底座3的自由度,增加了缓冲距离,使车辆在被追尾过程中,乘客受到的损伤降至最低。经过被追尾前头枕的主动保护、被追尾过程中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及能够前后移动的底座的被动保护的双重保护作用,最大程度的防止了挥鞭伤的发生。实施例中的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主权项】1.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包括底座、靠背和头枕,所述头枕包括枕体和枕架,枕体能够相对枕架前后移动,枕架固定设置在靠背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相对车辆的驾驶舱能够前后移动;靠背通过调角器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与靠背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枕体与枕架之间通过第一导轨滑槽相连接,枕体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带动,其中齿条固定设置在枕架上部,齿轮设置在枕体上,齿轮与齿条相配合,齿轮由第一电机带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通过第二导轨滑槽设置在座椅支架上,座椅支架固定在车辆驾驶舱底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包括若干气液缓冲器及固定卡托件,气液缓冲器通过固定卡托件安装在底座上,在靠背的下端的调角器上固定连接有缓冲板,气液缓冲器的活塞杆与缓冲板相铰接,所述固定卡托件通过螺栓与底座相连,在底座上设有条形螺栓安装槽,螺栓位于条形螺栓安装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缓冲器替换为并列设置的液压缓冲器和气弹簧。【专利摘要】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属于汽车安全
,包括底座、靠背和头枕,所述头枕包括枕体和枕架,枕体能够相对枕架前后移动,枕架固定设置在靠背上部,所述底座相对车辆的驾驶舱能够前后移动;靠背通过调角器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与靠背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枕体与枕架之间通过第一导轨滑槽相连接,枕体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带动,其中齿条固定设置在枕架上部,齿轮设置在枕体上,齿轮与齿条相配合,齿轮由第一电机带动。本技术的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响应速度更快;座椅结构简单、自由度多,因而在发生被追尾事故时座椅的保护效果更好,且可以重复使用。【IPC分类】B60N2-427【公开号】CN204586574【申请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防挥鞭伤的车辆座椅,包括底座、靠背和头枕,所述头枕包括枕体和枕架,枕体能够相对枕架前后移动,枕架固定设置在靠背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相对车辆的驾驶舱能够前后移动;靠背通过调角器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与靠背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吸能阻尼回弹单元;枕体与枕架之间通过第一导轨滑槽相连接,枕体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带动,其中齿条固定设置在枕架上部,齿轮设置在枕体上,齿轮与齿条相配合,齿轮由第一电机带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聪,韩帅,张聪,师玉茹,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