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539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包括车身底板、车身安装板和减振器上连接装置,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车身安装板与车身底板固连且两者之间具有空腔;减振器上连接装置包括顺次套设在减振器的活塞杆上的底座、第一橡胶体、第二橡胶体、压板和连接螺母,活塞杆上设置有与底座相配合的定位凸起,其中,第一橡胶体远离底座的一端和第二橡胶体邻近第一橡胶体的一端分别与车身安装板的两个表面相贴合,第二橡胶体上设置有与安装孔相配合的环向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通过一个连接螺母来固定,装配拆卸方便,而且通过第一橡胶体和第二橡胶体的设置有效地减弱了自减振器传递至车身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减振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减振器上连接总成
技术介绍
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减振器将路面振动减弱消除,转弯过程通过减振器等部件对车辆进行支撑,保持车辆行驶平顺性以及操作稳定性。由于减振器工作区域为汽车底盘部位,工作环境恶劣,需要承受路面泥水侵蚀或石块敲击。减振器通过上连接装置与车身连接,如图1所示,现有的减振器上连接装置包括U型槽形状的连接主体I’,连接主体I’的两侧壁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11’,连接主体I’内设置有橡胶体2’。安装时,减振器的活塞杆4’自连接主体I’的底壁和橡胶体2’中穿过,并由连接螺母3’与活塞杆4’的自由端的螺纹配合将连接装置固定在活塞杆4’上;连接主体I’的两侧壁上的翻边11’通过螺栓5’固定在车身6’上。由于现有的减振器为三点螺纹固定,装配拆卸较为麻烦,而且其仅在连接主体I’的U型槽内设置有橡胶体2’,不利于减弱自减振器传递至车身的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装配拆卸方便,并可有效减弱车身受到的冲击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包括车身底板、车身安装板和减振器上连接装置,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车身安装板与所述车身底板固连且两者之间具有空腔;所述减振器上连接装置包括顺次套设在减振器的活塞杆上的底座、第一橡胶体、第二橡胶体、压板和连接螺母,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底座相配合的定位凸起,其中,所述第一橡胶体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橡胶体邻近所述第一橡胶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安装板的两个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二橡胶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的环向凹槽。优选地,所述底座为U型槽形状,所述底座的两侧壁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所述第一橡胶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边相贴合的延伸部。优选地,所述第二橡胶体包括橡胶主体、与所述橡胶主体邻近所述车身安装板的一端固连的骨架,以及与所述骨架邻近所述车身安装板的一端固连的辅助橡胶体。优选地,所述减振器上连接装置还包括贯通所述第一橡胶体和所述第二橡胶体的套管,所述套管与所述活塞杆相配合,且所述套管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连,另一端与所述压板邻近所述第二橡胶体的表面相抵。本技术提供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通过一个连接螺母来固定,装配拆卸方便,而且通过第一橡胶体和第二橡胶体的设置有效地减弱了自减振器传递至车身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减振器上连接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如下:连接主体-1’,翻边-11’,橡胶体-2’,连接螺母-3’,活塞杆-4’,螺栓_5’,车身_6’,车身安装板-1,减振器上连接装置_2,底座-21,翻边-211,第一橡胶体-22,延伸部-221,第二橡胶体-23,橡胶主体-231,环向凹槽-2311,骨架-232,辅助橡胶体-233,压板-24,连接螺母-25,套管-26,活塞杆-3,定位凸起-31。【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包括车身底板(图中未示出)、车身安装板I和减振器上连接装置2,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车身安装板I与所述车身底板固连且两者之间具有空腔(图中未示出),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所述减振器上连接装置2包括顺次套设在减振器的活塞杆3上的底座21、第一橡胶体22、第二橡胶体23、压板24和连接螺母25,所述活塞杆3上设置有与所述底座21相配合的定位凸起31,其中,所述第一橡胶体22远离所述底座2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橡胶体23邻近所述第一橡胶体2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安装板I的两个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二橡胶体23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的环向凹槽2311。安装时,先将底座21和第一橡胶体22套设在活塞杆3上,底座21通过定位凸起31定位在活塞杆3上,再将活塞杆3依次自车身安装板I和车身底板穿过,此时第一橡胶体22与车身安装板I的一个表面相贴合,接着将第二橡胶体23自活塞杆3的自由端套入,并挤压第二橡胶体23使其环向凹槽2311与车身底板的安装孔相配合,即第二橡胶体23部分位于车身底板和车身安装板I构成的空腔中,最后依次将压板24和连接螺母25套入活塞杆3的自由端,从而完成减振器上连接总成的装配。拆卸时,将连接螺母25自活塞杆3上旋下,即可取出减振器上连接装置的各部件,从而完成减振器上连接总成的拆卸。本技术提供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通过一个连接螺母来固定,装配拆卸方便,而且通过第一橡胶体和第二橡胶体的设置有效地减弱了自减振器传递至车身的冲击。为了更有效地减弱自减振器传递至车身的冲击,所述底座21为U型槽形状,所述底座21的两侧壁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211,所述第一橡胶体22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边211相贴合的延伸部221。为了更有效地减弱自减振器传递至车身的冲击,所述第二橡胶体23包括橡胶主体231、与所述橡胶主体231邻近所述车身安装板I的一端固连的骨架232,以及与所述骨架232邻近所述车身安装板I的一端固连的辅助橡胶体233,这样,当第二橡胶体23被挤压时,辅助橡胶体233位于骨架232和车身安装板I之间。上述固连优选地可采用硫化的方式实现,环向凹槽2311可设置在橡胶主体231上。为了更好地将减振器上连接装置2定位在活塞杆3上,并更有效地减弱自减振器传递至车身的冲击,本技术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的减振器上连接装置还包括贯通所述第一橡胶体22和所述第二橡胶体23的套管26,所述套管26与所述活塞杆3相配合,且所述套管26的一端与底座21相抵,另一端与所述压板24邻近所述第二橡胶体23的表面相抵,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实现。虽然本技术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技术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技术的实质构思和范围。【主权项】1.一种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底板、车身安装板和减振器上连接装置,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车身安装板与所述车身底板固连且两者之间具有空腔; 所述减振器上连接装置包括顺次套设在减振器的活塞杆上的底座、第一橡胶体、第二橡胶体、压板和连接螺母,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底座相配合的定位凸起,其中,所述第一橡胶体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橡胶体邻近所述第一橡胶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安装板的两个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二橡胶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的环向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U型槽形状,所述底座的两侧壁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所述第一橡胶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边相贴合的延伸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橡胶体包括橡胶主体、与所述橡胶主体邻近所述车身安装板的一端固连的骨架,以及与所述骨架邻近所述车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器上连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底板、车身安装板和减振器上连接装置,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车身安装板与所述车身底板固连且两者之间具有空腔;所述减振器上连接装置包括顺次套设在减振器的活塞杆上的底座、第一橡胶体、第二橡胶体、压板和连接螺母,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底座相配合的定位凸起,其中,所述第一橡胶体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橡胶体邻近所述第一橡胶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安装板的两个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二橡胶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的环向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吕李磊龙道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