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钧瑞专利>正文

同步刹车器之活动式端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525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步刹车器之活动式端头结构,其是一内移动体可在一外筒体内活动,内移动体顶、底各有两活动槽及两孔洞是反向错开设置,顶部孔洞及活动槽置入刹车线及其端头,底部孔洞及活动槽置入控制线及其端头;据此,刹车线的端头于顶部活动槽内活动,控制线的端头于底部的活动槽活动,以拉动任何一条控制线,另一条控制线不动,同时牵动两刹车线,或拉动双条的控制线,同时牵动两刹车线,各端头不卡止于活动槽外,避免锁住刹车而不动,可自然受把手及刹车装置回力将控制线、刹车线回位,无使用任何螺帽,防止卡止、松脱等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同步刹车器之活动式端头结构,尤指应用于自行车或机动车的同步刹车器的活动式端头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自行车同步刹车结构装置,不外是一把手只刹车一轮,另一把手作同步刹车前后两轮,或者是一把手刹车前后两轮,另一把手也作刹车前后两轮,如图1所示同步刹车器10,主要是包含有一外筒体11、一内筒体12及锁固件13,内筒体12置入外筒体11内,以锁固件13的螺纹方式将外筒体11封闭,内筒体12有一主滑槽121及一副滑槽122,主滑槽121供一主动件14移动,副滑槽122供一被动件15移动,主动件14供一控制线16的端头161及一刹车线18的端头181置入,被动件15也供一控制线17的端头171及一刹车线19的立而头191置入,主动件14内控制线16的纟而头161及刹车线18的纟而头181为活动式,被动件15内控制线17的端头171及刹车线19的端头191为固定式,主动件14的移动可以带动被动件15的位移,控制线16、17是分别连接至右左、把手,刹车线18、19连接至后、前刹车装置。当主动件14内的控制线16拉动时,会拉动主动件14移动,主动件14内的刹车线18受拉动,同时主动件14也移动被动件15,使被动件15的刹车线19受拉动,而有同步刹车动作;当只有被动件15内的控制线17拉动时,会拉动被动件15移动,被动件15内的刹车线19受拉动,此时主动件14不会移动,被动件15的刹车线19受拉动,而为一轮作刹车动作,另一轮不作刹车动作。该技术并非两把手都是同步刹车,一把手只刹车一轮,另一把手作刹车前后两轮,于一控制线17的端头会移动,另一控制线16的端头不会移动,于一刹车线19的端头191会移动,另一刹车线18的端头181不会移动,是传统同步刹车的装置方式,骑者往往于紧急时无法分辨要握持那一把手,且在锁固件13以螺纹方式封闭外筒体11,锁固件13又供两刹车线18、19来回穿越,容易造成锁固件13松脱。如图2所示,传统的第二种自行车同步刹车器20,主要是包含有一外筒体21及一内筒体22,内筒体22置入外筒体21内,内筒体22外周边后、前各有两个定位槽221、222、223,224,前方两定位槽223、224各供两刹车线25、26的端头251、261置入,后方两定位槽221、222各供两控制线23、24的端头231、241置入,两控制线23、24的端头231、241及两刹车线25、26的端头251、261都为固定式,控制线23、24是连接至把手,刹车线25、26连接至前后刹车装置,以拉动任一控制线23、24的端头231、241连动内筒体22,内筒体22再连动两刹车线25、26。传统第二种自行车同步刹车器20,一把手刹车前后两轮,另一把手也作刹车前后两轮,虽具同步前后两轮刹车,但是单一把手握持时,一把手的控制线23连动,另一把手的控制线24不动,控制线24受到内筒体22推挤,控制线24容易受压变形于外筒体21内,该内筒体22会压触到变形的控制线24,而无法位移或卡止不顺,所以单一把手握持时无法完全刹车到底,有安全上的疑虑,是其主要缺失之一;或者需强力握持把手,尚需手指吸收此一推挤力道,较其他类型的同步刹车结构装置更费力,是其主要缺失之二。或有技术在两控制线23、24的端头231、241及两刹车线25、26的端头251、261设置螺帽,与内筒体22的螺纹结合,以调整刹车来令片夹持间距,但是螺帽经一段时间会松脱或脱落,会更加危及安全,是其主要缺失。尚有第三种自行车同步刹车器30,具有一框架31,以及一设于框架31内,能于该框架31内往复滑动的同步件32,同步件32的中央处左侧、是与穿过该框架31的左刹车握把控制线33 —端连接,而该同步件32的中央处右侧、是与穿过该框架31的右刹车握把控制线34 —端连接;而所述同步件32的一侧端缘处、是与穿过该框架31的该二轮车辆的前轮刹车线35 —端连接,而该同步件32的另一侧端缘处、是与穿过该框架31的该二轮车辆的后轮刹车线36 —端连接;当该左刹车握把控制线33及/或右刹车握把控制线34作动时,能透过该同步件32,同时带动该前轮刹车线35和后轮刹车线36。由于前轮刹车线35和后轮刹车线36锁固于框架31内的同步件32,所使用的构件都是以螺帽37及螺杆38作定位配件,螺帽37及螺杆38容易相互位移,造成刹车不确实,或者螺帽37自螺杆38脱离,无法刹车,有危及骑者的生命安全,显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一种同步刹车器之活动式端头结构,其目的在于:1、提供两控制线的端头及两刹车线的端头都在不同方向的活动槽活动,而非固定于内,端头活动时不凸露于活动槽外,以拉动任何一条控制线,另一条控制线不动,同时牵动两刹车线,或拉动双条的控制线,同时牵动两刹车线,使各端头不卡止于活动槽外,避免锁住刹车而不动,可自然受把手及刹车装置回力将控制线、刹车线回位,无使用任何螺帽、螺丝或弹簧,防止卡止、松脱等情事发生。2、提供内移动体于外筒体移动顺畅,无需加大握持把手的力道。3、提供单一把手握持时,另一控制线不变型,不受内移动体压触,所以可完全刹车到底,安全上无虞。4、提供顶盖及底盖受刹车线或控制线的包覆线为固定长度顶抵,使顶盖及底盖定位于外筒体而不松开脱落。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同步刹车器之活动式端头结构,其包含有:一外筒体,内有空间,顶、底各有顶盖、底盖,顶盖、底盖各有数个穿孔,顶盖、底盖的穿孔外周设有定位凹槽,穿孔供一自行车或机动车的刹车线或一自行车或机动车把手的控制线穿越,刹车线或控制线都具有包覆线,包覆线端部套设有金属套筒抵于顶盖、底盖的定位凹槽内,使顶盖、底盖定位于外筒体而不脱落,底盖有数泄水孔;一内移动体,置入及活动于外筒体的空间内,顶部向下及底部向上各有两活动槽及两孔洞,活动槽内径大于孔洞,并且顶部的活动槽及孔洞与底部的活动槽及孔洞是反向错开设置,顶部的孔洞及活动槽置入一刹车线及其端头,底部的孔洞及活动槽置入一控制线及其端头;内移动体相对于外筒体作位移,刹车线的端头相对于内移动体顶部的活动槽内活动及不凸露于活动槽外,控制线的端头相对于内移动体底部的活动槽活动及不凸露于活动槽外,以拉动任何一条控制线,另一条控制线不动,同时牵动两刹车线,或拉动双条的控制线,同时牵动两刹车线,各端头不卡止于活动槽外,避免锁住刹车而不动,动作时控制线及刹车线不弯曲,可自然受控制线及刹车线拉力回位,无使用任何螺帽,防止卡止、松脱等情事发生。其中,该外筒体的顶盖和底盖的中心各设有一外中心孔,该内移动体的中心设有一内中心孔,外中心孔及内中心孔供一电线进入,作为刹车灯或方向灯的电源线。其中,该内移动体表面设有数个半圆凹槽,半圆凹槽入滚珠,使滚珠界于外筒体与内移动体之间。 其中,该外筒体是以一包覆片并靠结合定位于自行车或机动车一预定位置。本技术优点及功效在于:两控制线的端头及两刹车线的端头都在不同方向的活动槽活动,而非固定于内,端头活动时不凸露于活动槽外,以拉动任何一条控制线,另一条控制线不动,同时牵动两刹车线,或拉动双条的控制线,同时牵动两刹车线,使各端头不卡止于活动槽外,避免锁住刹车而不动,可自然受把手及刹车装置回力将控制线、刹车线回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步刹车器之活动式端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外筒体,内有空间,顶、底各有顶盖、底盖,顶盖、底盖各有数个穿孔,顶盖、底盖的穿孔外周设有定位凹槽,穿孔供一自行车或机动车的刹车线或一自行车或机动车把手的控制线穿越,刹车线或控制线都具有包覆线,包覆线端部套设有金属套筒抵于顶盖、底盖的定位凹槽内,使顶盖、底盖定位于外筒体而不脱落,底盖有数泄水孔;一内移动体,置入及活动于外筒体的空间内,顶部向下及底部向上各有两活动槽及两孔洞,活动槽内径大于孔洞,并且顶部的活动槽及孔洞与底部的活动槽及孔洞是反向错开设置,顶部的孔洞及活动槽置入一刹车线及其端头,底部的孔洞及活动槽置入一控制线及其端头;内移动体相对于外筒体作位移,刹车线的端头相对于内移动体顶部的活动槽内活动及不凸露于活动槽外,控制线的端头相对于内移动体底部的活动槽活动及不凸露于活动槽外,以拉动任何一条控制线,另一条控制线不动,同时牵动两刹车线,或拉动双条的控制线,同时牵动两刹车线,各端头不卡止于活动槽外,避免锁住刹车而不动,动作时控制线及刹车线不弯曲,可自然受控制线及刹车线拉力回位,无使用任何螺帽,防止卡止、松脱情事发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钧瑞廖振杰
申请(专利权)人:杨钧瑞廖振杰廖桂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